11月23日,走进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菌菇产业融合示范园,一幅景象映入眼帘: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现代化的温室大棚俯卧。棚内,西红柿、辣椒及特色菌菇等长势喜人。不远处的火龙果大棚里,游客正兴致勃勃地采摘品尝,设施大棚里的轨道小车穿梭其间。
“宝丰村的2220亩耕地中,大部分是盐碱地。2020年开春,我们带着盐碱地治理方案来到村里时,不少村民都持怀疑态度。”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介绍,治理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2020年借着盐碱地改良项目实施的时机,宝丰村通过实施调田整档、新开沟渠等项目,村集体推行“一块田”改革,将有人耕种的土地调在一起,将长期闲置的土地调成一块,由村集体统一发包,形成“田成方、树成林、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在土地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宝丰村引进了盛如意菌草(宁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的菌草技术研究团队,在村上共同建设石嘴山市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流转村集体土地示范种植菌草,配套建设菌棒加工车间,以菌草为原料制作菌棒、培育食用菌,发展集研发、栽培、销售于一体的菌草栽培食用菌产业。
科技的力量在村里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随着宁夏大学和宁夏农林科学院科研团队入驻,“以种适地”的创新理念被提出。专家们选育出多个适应盐碱地条件的特色农作物品种,让这片土地真正具备了“造血”功能。
“我们打造的是‘菌草种植—菌种筛选培育—菌棒加工—菌菇种植—菌菇分选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刘毅介绍。依托这一优势,宝丰村积极实施菌菇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建成了60余座设施大棚及配套车间。“我们建设了高标准设施大棚,依托经济合作社,筛选出各个品种。”刘毅说,通过村集体先试种的模式,筛选出适应盐碱地、产量高、抗病性好的品种,再大面积推广到其他大棚。
这种“先试种、后推广”的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也为宝丰村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如今,园区已成为科教实验基地,多所院校的师生在此进行盐碱地农业研究。园区累计带动群众就地务工600余人次,人均月增收约3000元。
宝丰村还建起一套完整的联农带农机制。“我们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租棚有收益、参股有分红、务工有酬劳、特困有补助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刘毅说。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来村上采摘蔬菜瓜果的市民每天有四五十人。”刘毅告诉记者,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宝丰村正在探索一条“农文旅”结合的新路子。种植火龙果的大棚已成为“明星”示范棚,村里推出了采摘、品尝等体验式消费,吸引客流,拉动消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记者 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