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厅局亮点
“四水四定”在宁夏:水资源精打细算 发展账明明白白
2025-03-21 11:07:55   
2025-03-21 11:07:55    来源:宁夏日报

  黄河,泽被宁夏。(资料图片)

  编者按

  近年来,宁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全区域全方位开展“四水四定”试点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重大生态任务,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明确推进思路、强化顶层设计、探索试点示范,构筑贯彻落实“四水四定”的“四梁八柱”,奋力建设“四水四定”示范区。

  春潮涌动,顶层设计引领高质量发展澎湃向前。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广袤的葡萄园里,滴灌、喷灌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蓬勃兴起,精准地将水输送到农作物根部;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众多企业积极响应,加大节水技术改造投入,循环用水、中水回用、非常规水再利用等先进措施遍地开花,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大幅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成功实现经济效益与节水效益双赢;在生态修复方面,全区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曾经干涸萎缩的河湖湿地,在合理补水与生态治理下重焕生机,芦苇摇曳、水鸟翩跹,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越来越亮丽。

  每一次突破,彰显出宁夏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智慧。每一点进步,都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经验。每一次革新,有力证明即便水资源匮乏,只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就完全能够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同共进。

  水患之河变幸福之河

  中国最美六大湿地公园之一——鸣翠湖。 (资料图片)

  最近,宁夏境内一条名不见经传的黄河支流——清水河,因其显著的生态治理成果而声名远扬。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深情地向全国人民分享了他的这一家乡河蝶变的故事。

  “原来河边有一些城中村、菜市场,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河水又黑又臭。通过长期的生态环境治理,如今的清水河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

  了解清水河,要从它的泥沙开始。清水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全长320公里,流域覆盖固原、吴忠市、中卫市的7个县(区),是我区境内流入黄河流域面积最大、最长的支流。然而,由于长期水土流失严重,清水河一度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近10年,清水河年入黄输沙量高达1498万吨,占宁夏年入黄泥沙总量的70%,而折死沟、双井子沟等支流的产沙量尤为突出。多年前,记者在同心县采访,曾目睹暴雨过后浑浊如泥汤的河水填满了折死沟,并溢出河道,冲毁两岸的玉米地、道路,直逼村庄。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宁夏启动了清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建设水土保持淤地坝、水库,以及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清水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从2011年的7529平方公里减少到2023年的5671平方公里,减幅24.7%。入黄泥沙量也减少了40%。同时,全区累计投入20.1亿元,对清水河及支流进行堤防加固、河道疏浚和险工险段治理。“我们按照自治区规划,连续进行了几年的防洪治理工程,有效减少大量塌岸带来的城镇和灌区段损失,减少河道险情,河流流动更顺畅。”中宁县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杨国龙说。

  2017年,宁夏全面推行河长制,由144名五级河长操心的清水河开始脱胎换骨,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现象得到有效治理,40个入河排污口彻底封堵,流域内6座污水处理厂确保所有入河污水达标排放,水清岸绿惹人爱。

  从泥沙滚滚到碧水清流,从险象环生到安居乐业,清水河的治理,不只让绿水青山重现,还让金山银山显现。清水河边的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1500亩陆地蔬菜销往全国各地;依托清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乔洼村农旅融合发展有声有色;在中宁、同心,一座座现代化枸杞庄园拔地而起……清水河流域粮丰菜裕、牛肥羊壮、瓜香杞红、旅游业兴旺,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绿色发展红利。

  “我们的目标是让宁夏的河湖成为河安湖晏、水清鱼跃、岸绿景美、宜居宜业、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自治区水利厅河湖事务管理中心负责人周小生说,在幸福河湖建设中,宁夏持续在“一河一策”、共治共护共享中摸索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曾经的渝河(隆德县段)是因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揪心河”。痛定思痛的隆德县以“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从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综合实施截污治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拔除渝河水生态病根,助推生态富民,促进人水和谐,如今,隆德县渝河入选水利部2024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曾经大小矿坑遍布的葫芦河以及一度环境脏乱差、水体黑臭的清水沟经过多年整治完成蜕变,与银川市典农河入选《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

  “今年,我们将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纵深推进河湖岸线空间管控,持续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统筹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提供优质的河湖生态保障。”自治区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裴云云)

  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

  鸭子荡水库。 (资料图片)

  “截至目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下降21%,非常规水利用量逐年增加,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较2020年提升53%,再生水利用率达100%,重点监控用水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8%,年用水百万立方米以上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96%。”3月14日,宁东基地管委会自然资源局负责人王学冕说。宁东基地落实“四水四定”试点建设要求,践行节水优先,聚焦以水定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节水产业,引导企业转变用水方式、提升用水效率,完善园区水资源管理体制,建成全区首批节水型园区和西北首个国家工业废水循环试点园区。

  宁东基地建成水务一体化数字平台,实现水资源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将用水—水权—管理三者连通,通过精细化动态管理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解决工业用水不断增长与有限的水权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工业节水增效,严控各类新增高耗水项目,推动取用水向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清洁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倾斜。大力开展工业水效提升行动,推动企业开展水效领跑、节水标杆及节水型企业建设工作,园区已建成国家水效领跑企业1家、自治区节水标杆企业3家和节水型企业38家。

  宁夏和宁化学有限公司是自治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我们公司紧紧围绕自治区‘四水四定’和深度节水控水要求,通过加强用水基础管理、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努力降低成本等手段,全面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节水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安排专项资金推进节水技术开发应用,2019年7月启动中水回用‘近零排放’项目建设,2021年1月中水回用装置投入运行,处理能力达到每小时280立方米。污水处理装置达标排放的污水及脱盐水站排浓盐水,通过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生产,每年节约新水用量约120万立方米。”该公司生产管理部专业经理尤曾介绍。

  2023年11月,宁东基地管委会与四川省阿坝州达成3年共计1500万立方米黄河水用水权交易,将其配置给园区工业项目保障用水,这是全国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宁夏佰斯特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向宁夏灵武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东支行申请组合融资贷款900万元,宁夏宁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将其水权作为抵押进行担保,完成宁东基地“第一笔”工业水权质押贷款融资,激活水权商品属性。探索建立园区用水权动态管理及盘活、水权收储调控、计划用水管理、区域用水承诺备案管理体系,以政府引导、市场调配、多方参与方式,实现企业间水权实时交易、灵活流转、动态调控,释放水权存量最大活力,打造宁东基地“水资产”商品价值示范区。

  近年来,宁东基地积极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高标准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建成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园区公共污水处理厂5座、废污水“近零排放”工程11项,实现废污水处理后再利用。建成羊场湾、石槽村等5座煤矿矿井水深度处理设施和11座煤矿矿井水预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矿井水优先用于工业项目和园区绿化,新增管道152公里,13座煤矿新鲜水和矿井水实现在线监测,连续3年矿井水回用量逐年增加。加快推进矿井水“调水”工程建设,实现宁东基地矿井水“南水北调”用于煤化工项目,以加大矿井水利用置换黄河水资源。自2017年起,园区再生水全部处理回用,实现废污水不外排,建成全国首个“零排放”工业园区。(记者 贾莉)

  “滴灌+智能监测”亩均节水40%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 (资料图片)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是世界葡萄酒优质产区之一,也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的重要基地。然而,面对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如何在保障葡萄品质的同时,实现节水高效种植,一直是当地政府和农业从业者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今,随着“滴灌+智能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种植亩均节水40%。

  初春的宁夏春寒料峭,耐特菲姆(银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化工厂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总经理蔡志雄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公司新增了4条柔性生产线,年产能将提升至15亿米薄壁滴灌管,这一长度足以绕地球赤道37.4圈,新产线的投入将企业的产能提高了50%以上。

  立春之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迎来新一年的“展藤”季节。在长城天赋酒庄基地,记者看到,泵房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随着温度逐渐回暖,葡萄藤即将破土而出,而在此之前,葡萄地将迎来一次精准高效的“春灌”。

  “每年葡萄地要灌溉十多次,春灌的‘第一口’水至关重要。”长城天赋酒庄基地管理部副经理刘慧斌介绍,为了确保葡萄品质的稳定,酒庄采用了耐特菲姆提供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这套系统通过精准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实现了水肥同步供应,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在长城天赋酒庄葡萄园里,记者看到,葡萄藤上挂满了细小的滴灌管,每根滴灌管上都均匀分布着细小的滴孔。当工作人员在手机上简单操作后,滴灌管就开始均匀出水,滋润着每一株葡萄。

  “过去,我们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每亩葡萄地每年至少需要750立方米的水。”刘慧斌说。这种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葡萄品质下降等问题。现在采用滴灌技术,每亩地每年用水260立方米,产量却高达450斤,不仅节水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滴灌技术能够精准控制灌溉量,使葡萄根系保持适宜的湿度环境,更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和发育。现在,酒庄的葡萄酒等级已由过去的B级C级占主导,变成现在A级葡萄酒占比超过90%。

  不仅如此,在银川市西夏区志辉源石酒庄的葡萄种植园里,同样能看到细长的黑色管道。“我们这3000亩葡萄的灌溉方式以精细化滴灌为主,水源是黄河水,每亩地每年用多少水都有定额。我们安装了土壤水势监测系统,科学掌握灌溉的时机和水量,滴头的水滴得慢,出水均匀、地面蒸发水量小,相较传统的大水灌溉能节水30%—50%,增产10%—30%。”志辉源石酒庄相关负责人介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滴灌+智能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种植园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节水革命。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节约了水资源,还提升了葡萄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记者 王婧雅)

  努力建设“四水四定”示范区

  宁夏取用水平台动态监测全区水资源取用状态,是从严从细管好水的“千里眼”。 (图片由自治区水利厅提供)

  2024年,我区深入推进“四水四定”先行先试,推动7个试点县打造“一地一特色一品牌”,“四水四定”工作布局、实施路径、指标体系基本形成。3月17日,自治区水利厅总工程师马如国告诉记者,2025年,自治区水利厅将细化“四水四定”举措,按照“1369”思路,加力推进“四水四定”由7个试点向全区全面推开,努力建设“四水四定”示范区。

  首要任务是统筹优化水资源配置。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统筹生产用水,这是全区水资源配置一贯坚持的原则。今年,我区将建立水要素优化配置改革机制,重点围绕推进信息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源配置,优化调整空间、区域、行业、产业用水结构,加大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信息、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等“千百十”亿级重大产业布局和煤制油、煤制烯烃、抽水蓄能等重点项目水资源支持力度,促进水往“高”处流、向现代产业汇、朝高效益领域聚。

  全面深化用水权改革依然是“关键一招”。“我们正在探索推行全区域、全水源、全行业、全用户水预算管理,规范推进水权交易,加大节余水权收储力度,强化用水权抵押、贷款等绿色金融服务,鼓励开展节余水权无偿收回、有偿收储,推进闲置指标再配置、再交易,盘活水资源存量,引导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和最优效率。”马如国说,水资源价税体系将不断完善,全面实行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水价高额累进加价,深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税减免政策,发挥价税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的杠杆作用。

  同时,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将全面收紧。全区将严格用水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加大水资源超载地区治理,健全取用水监测体系,实施水资源动态监测预警,从严从细管好水,精打细算用好水,全力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强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管理,严格强制性用水定额管控,建立健全取用水管理信用评价体系,实行违规取水、超额用水信用惩戒,严厉打击处置违法取水行为,着力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马如国告诉记者,节水行动是一项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国家行动。今年,全区将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完善节水定额与标准体系,开展市县水效提升行动和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深入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循环利用开源,推动发展节水产业,培育节水产业园区、重点企业,补齐节水设施短板。(记者 裴云云)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