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 -> 厅局亮点
“才”涌塞上竞风流
——宁夏“引育用留”全链条激发人才活力
2025-09-16 10:55:51   
2025-09-16 10:55:51    来源:宁夏日报

  唐希明,一位常年与风沙“较劲”的林业人,因实干获评林业正高级工程师。他30多年坚守治沙一线,完成治沙造林57万余亩,取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并投入应用,使沙漠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

  “职称评审不再只看论文、看奖项,真正认可了我们实干出来的成绩。”唐希明语气中充满欣慰。他的成长,正是我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紧紧围绕党管人才原则,以实施“才聚宁夏1134行动”为牵引,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引进、活力、暖心“四大工程”,不断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为建设美丽新宁夏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目前,全区专技人才总量达42.8万人。

  打破“四唯”立起新标:人才评价更接地气

  2021年以来,宁夏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与“立新标”并行,全面修订45个系列(专业)的职称评审条件,不再将论文、奖项、学历等作为硬性门槛,转而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和实际贡献,引导专业人才扎根一线、服务发展。唐希明等一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专家脱颖而出。

  改革还首创突破层级限制的评审办法,打破户籍、身份、档案等束缚,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敞开大门,工作满7年可直接申报中级、满15年可参评副高。宁夏新中绒羊绒服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长助理窦晓莹便是政策受益者之一,凭借带动500人以上就业及稳健的企业成长绩效,在没有初级职称的情况下,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参加高级经济师考试。

  此外,宁夏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截至目前,已有416名农民获评高、中、初级职称。针对基层人才,实施“双定向”职称政策,覆盖全区市县,鼓励人才长期服务一线。吴忠市利通区的史宽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45年,临近退休凭借该政策终于取得高级职称,他说:“这是对我们常年基层工作最好的认可。”

  聚焦产业灵活引才:打造高层次人才“强磁场”

  围绕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化产业布局,宁夏不断健全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通过全职引进、预引进、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广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依托“两山一院”建设,出台宁夏高等研究院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实施方案,提出11条人才引用留用措施,目前已预引进在读优秀博士56名。自治区组织招才引智团队赴陕西、甘肃、福建等地延揽英才,全区博士总量已达2488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宁夏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累计选拔1079人,每人资助35万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者分别达743人、439人,“塞上英才”78人。同时,不断完善平台载体,现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0家、人才小高地70家、专家服务基地84个,聘任“自治区特聘专家”759人。

  宁夏把博士后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扩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规模,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与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发展相结合,增强对优秀创新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质量。目前,全区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42家,累计招收149人,在站69人,自治区专项投入超1000万元。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与创新创业项目同样稳步推进,共资助团队项目19项、个人项目54项,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服务暖心生态优化:让人才安心安业

  围绕人才关切的“关键小事”,宁夏持续优化服务保障,推进人社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21项高层次人才优厚待遇,全力解除其后顾之忧,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造。

  新修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突出实绩、贡献和能力导向,将人才从A至E分为五类,建立梯次认定体系,采用“即申即办、季度认定”模式常态化开展认定。经认定的人才可获最高30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享受定点医院“绿色通道”、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暖心服务。目前已累计认定3376人。

  此外,全区建成“塞上江南”人才温馨服务站和外国人工作居留联办服务站,提供16项暖心办理事项;设立20个灵活就业人员职称代理评审机构,方便就近申报。试点以来,办结服务事项逾万件,办结率达100%。“互联网+人才服务”也在加快推进,宁夏高层次人才服务系统国产化改造项目稳步实施,人才认定、选拔、职称评审等服务逐步实现在线办理,人才获得感持续提升。

  站在新起点,自治区人社厅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眼加快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激励机制,深耕细作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保障,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为宁夏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充沛的人才活力。(记者 马照刚 实习生 黎霁玥)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王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