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身材消瘦、步履蹒跚、行走缓慢的老人,还动不动就容易摔跤。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老年人的这种状态是很正常的衰老。但实际上,这些可能是肌肉衰减、肌肉萎缩的表现。据研究,我国老人肌肉萎缩,即所谓“少肌症”的情况颇为普遍。
40岁后,肌肉渐流失
少肌症,是一种与年龄增加相关的骨骼肌量减少、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减退的综合征。
“随着年龄增长,保持肌肉变得更加重要。”人体老化的显著表现之一是肌肉量减少。研究发现,从三四十岁开始人体的肌肉量走下坡路,只是正处青壮年的身体有很强的代偿功能,不会出现症状。
“已有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营养和运动干预,40岁以上的人每年肌肉丢失为0.5%~1%,而30%的60岁以上老人、50%的80岁以上老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少肌症。通常肌肉减少30%时,其正常功能就可能受到影响。”宁医大总院营养科主任陈启众解释。
1营养不良的老人肌肉丢失多
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等)、活动不足、患有某些疾病等会加速肌肉量的衰减,让少肌症成为很常见的老年病。
“对老人来说,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非常重要。但一些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疾病,对肉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望而却步,他们长期刻意素食,使优质蛋白摄入量不足,加剧营养不良,易导致少肌症。”陈主任介绍。
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现象初步判断老人是否营养不良。比如,如果平时合身的衣裤在近3个月内突然显得过于宽松,或体重有明显的下降,都有可能是营养不良。吃饭时挑挑拣拣也是征兆,这是食欲下降的表现。有时,伤口不容易愈合,也是缺乏某种元素、营养不良的信号。
2腿没劲,走路易摔倒
肌肉其实就是骨骼的助力器,同时,它还是个盾牌,在摔倒时,能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骨折的风险。而长时间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肌肉组织就会老化、萎缩,其带动和缓冲的能力变差,最明显的是老人的腿力越来越差,腿没劲,步伐缓慢,从站不久到站不稳,还容易摔跤。加上老人普遍存在骨钙流失、骨密度降低等原因,一旦摔倒更易发生骨折,甚至由此导致瘫痪。
此外,由于骨骼承受的负荷主要来自于肌肉的主动收缩,老年人的肌力呈衰退状态,骨强度稍大于肌力,骨骼相对处于废用状态,这可导致骨质疏松、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
由于肌肉减少,老人的体重减少,抵抗力下降,对疾病易感性升高,疾病恢复过程减慢,死亡风险也随之增加。
3老人常疲劳乏力,及时就医
有时,少肌症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不过,老人如果经常感觉疲劳、乏力,就应该带他们求诊。在60岁以上年长者当中,30%有中度至重度少肌症,女性患者比男性多。80岁以上女性,超过一半有这个病症。
陈主任还建议,怀疑少肌症的老人,应该到医院进行人体成分监测,并进行营养评估,由营养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4补充优质蛋白,营养要均衡
陈主任介绍,事实上,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分解流失大过合成,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青壮年时还要略高才能维持平衡,比如,老年人每日蛋白质需要量为1.2克~1.5克/公斤体重,青壮年则为1.0克~1.2克/公斤体重。患有肾病的老人虽要限制蛋白质摄入,但不能不吃,这就要求全部蛋白质来源于优质动物蛋白。
陈主任还建议,对于消化力不足的老年人,补充营养,少食多餐是个好办法。一日三餐应做到均衡饮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素必不可少,同时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加强消化、补充维生素。
此外,补充一些特殊的营养补充剂,比如乳清蛋白、B-羟基-B-甲基丁酸钙,都可以防治肌肉减少症。
5加强抗阻力运动
在营养补充的基础上,运动也不可少,它是少肌症干预的关键。只补充蛋白质,没有运动,摄入的蛋白质肌肉不会明显增长,而会转变成脂肪,结果是导致肥胖,所以要有一定量的体育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运动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身体能承受为度。患有骨关节疾病的老人也不能放弃运动,下肢有问题可增强上肢锻炼,反之亦然。如全身骨关节都有问题,就要学会利用一些器械做被动运动,以保持肌肉功能。
老年人微胖更健康
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其实老人保持微胖更利于健康。老年人胖瘦与健康的状况还要参考骨骼肌的含量。
有的老年人虽然非常瘦,但属于精瘦型,这种老年人的骨骼肌含量高,肌肉力量强,不容易跌倒。但长了将军肚的老人,就要注意了。这些老年人虽然BMI能达标,但腰围往往超标。肚子大、四肢细的人群,属于向心性肥胖。如果检测骨骼肌,发现骨骼肌含量太低,就需要加强肌肉锻炼,预防跌倒等老年人常见疾病。(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