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也许生活中一次“剧烈的胃疼”,一次“不明原因的牙痛”,生气后感到的“憋闷”,都有可能是冠心病这个“恶魔”靠近的信号……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心血管病患人数2.9亿,死亡率高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志军呼吁,与其确诊为心脏病再治疗,不如从源头上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冠心病易猝死
心脏病有很多种,冠心病是心脏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而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又是冠心病中常见的危险类型。
给心脏供血的血管称之为冠状动脉,这些血管很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进而狭窄、闭塞。当这些血管狭窄超过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症状,比如运动或劳累后出现胸闷、胸口堵的感觉,或压榨样胸痛,这些都是因为心肌缺血所致。
警惕这些冠心病信号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胸痛,但临床上引起胸痛的原因有很多,如何初步判断胸痛是不是冠心病的缺血性胸痛?
“缺血性心痛常与劳累相关,比如活动中(走路快或上楼梯时)或生气过程中突然出现胸痛、休息后自行缓解;持续时间在3~5分钟多是心绞痛,一般不超过15分钟;如果胸痛持续半小时以上还不能缓解,痛的程度更严重,是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还有人在胸痛过程中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可能是牙痛;有些人含服药物后,3~5分钟后症状能缓解。”刘主任例举了几个重要的信号。
心脏疾病易找上谁?
通常,老年人得冠心病的几率大些,但30~4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也并不少见。女性在绝经期前患冠心病的几率要低,得益于女性的雌激素,更年期以后,体内雌激素大幅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开始急剧增加。
据刘主任介绍,除家族遗传因素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和抽烟、肥胖,都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相关数据显示,如果一个人长期抽烟,其患冠心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不抽烟的人群,而且抽烟量越大患病的概率就越高。
哪些人出现胸痛症状要特别警惕?“比如一个18岁的小姑娘出现胸痛,我们一般不考虑她是心脏问题。而有家族病史、长期吸烟史、‘三高’人群出现胸痛的情况要格外当心。”
突发胸痛怎么办?
“有胸痛,赶紧上医院!”采访中,刘主任反复强调,时间就是生命。“突发胸痛,就要及时打120,不要自己驾车去医院。不建议采用拍打、放血等微信上流传的急救法,不靠谱,还耽误了宝贵的急救时间。突发胸痛,也不建议在家自行服用硝酸甘油,因为如果是下壁梗死血压低,服用硝酸甘油不安全。”
刘主任强调,急性心梗后,心肌的血液供应被中断,如果不及时恢复,心肌坏死的面积就会一点一点变大,这也是心梗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溶栓、放支架等方式的再灌注治疗,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
高危人群,怎么做?
“用行动来改变生活方式,把危险因素控制好,可让心脏病的发生率减少到最低。比如,戒烟能让心脏病的发生风险降低20%左右,这是很多药物无法企及的。”刘主任再三呼吁。
从年轻的时候,尽量保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戒烟限酒的同时适度运动;定期体检,尤其注意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等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如果已经诊断为冠心病,应该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治疗。
专家名片
刘志军
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内科学博士研究生,擅长治疗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冠心病等。
心脏不好,还能运动吗?
我们知道,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和血管比较“脆弱”,再加上有不少猝死案例发生在剧烈运动中,这让许多病友不敢轻易运动。
其实,正确运动不仅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血液循环,还能够降低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改善病情。“心脏病患者需要适当、科学的运动量,不适合采用过于激烈的运动方式。”刘主任提醒。
“患者在运动前,建议到医院做相关的体能检查,评估身体素质,再有针对性地定制运动处方。”根据心脏病患者的体能、心脏负荷、心率、肺功能等身体素质的要求,对运动应该有针对性的要求。运动处方应当包括运动强度、频率、时间、方式这几方面,不能一概而论。”(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