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血糖异常的状态,就像站在一个亮着黄灯的路口,再往前走一走,就是糖尿病了;往后再退一退,可以减少大概一半的发病。”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宁医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雷红提醒,预防糖尿病,还要提防糖尿病前期的一些信号,比如一些人频繁出现“餐前低血糖”,感觉饥饿、心慌、手抖,可能是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如不及时诊治,容易进展至糖尿病。
经常餐前低血糖警惕糖尿病早期
很多人都知道,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然而,临床上,有些患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并不明显,最后还是诊断出了糖尿病。糖尿病的一些非典型症状包括:体倦乏力、长期低血糖等,一般发生在糖尿病早期或前期,随着病情加重,症状会趋于典型。
生活中,低血糖的情况并不罕见,正常情况下,人体能量不够,消耗的糖分增多,血糖低于一个特定水平时,就会发生饥饿性低血糖,表现为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恶心等。但糖尿病也会有低血糖表现。“由于糖尿病,糖分利用不了,血糖在血液里,无法进入细胞,导致低血糖的发生。”虽然两者症状类似,但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性低血糖多由于运动量突然增大或摄入量明显不足导致,一般是偶尔发生;但早期糖尿病患者常在第二餐餐前或餐后两到三个小时出现反应性低血糖,且这种情况会长期、频繁出现。”
因此,长期在餐后或餐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人,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只查空腹血糖可能漏诊
“一大早不吃饭,去医院查个空腹血糖”是大多数人的习惯,一旦空腹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就觉得高枕无忧了。但雷主任提醒,很多人常规体检只检测空腹血糖不查餐后血糖,可能导致一部分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被漏诊。
其实,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糖尿病诊断和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我们的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更容易出现餐后血糖升高。而常规的健康体检只检查空腹血糖,无法对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人群及时诊断,这就可能造成一些糖耐量减低者或症状尚不明显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漏诊”。
前期干预可能推迟或阻止发病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定义中,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就是糖尿病患者。”而空腹血糖值在6.1mmol/L~7.0mmol/L之间,被称为“糖耐量异常”,这部分人群是糖尿病的前期。7.8mmol/L是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的上限。”雷主任介绍,“即使空腹血糖正常,若餐后2小时血糖值介于7.8~11.1,为糖耐量异常,也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指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它并不是糖尿病,但却是2型糖尿病发生前的一个必经阶段。幸运的是,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阶段,如果进行早期干预,也许可以“悬崖勒马”,但任由其发展,就要终生与糖尿病做伴了。
有资料表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如果不管,每年会有10%左右进展为糖尿病。相反,如果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积极干预(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糖尿病的发病危险就可能大大降低。
生活方式调节很重要
做到“管住嘴迈开腿”这六个字,对于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都很重要。先要管住嘴,要有合理的饮食,总热量的摄取不要太高,肥肉更要少吃。如果体重超重或肥胖要积极减肥,因为肥胖者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最好选择低脂低热量的地中海饮食,即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简单、清淡,又富含营养。
其次是要迈开腿,进行合理的运动。血糖不正常的人应该在餐后30分钟到一个小时后再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5天,中断运动不能超过两天,一周至少保证累计150分钟的运动时间。
■TIPS
糖尿病可怕的是并发症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其并发症。长期血糖浓度高,很多器官都可能受影响:下肢会发生糖尿病足;神经系统会发生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肾会有糖尿病肾病;眼睛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来说,10年病程的老糖友并发症比1年病程的病人多、严重。因此,要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就要从源头上控制好血糖,还要定期随诊、监测,定期筛查并发症。
高危人群定期查血糖
相对于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更要引起警惕。“因为它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一旦不注意预防,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细胞功能缺陷,使糖代谢异常加重,最终可能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
那么,哪些人容易进入糖尿病前期呢?雷主任介绍,高危人群包括老年、肥胖、超重、有家族病史、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妊娠糖尿病史、久坐不爱运动等人群,建议此类人群定期进行血糖监测。(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