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多数是用来煎服的,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很多人拿着中药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煎药。为此,记者请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专家对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解。请读者朋友们保存好这份权威秘籍,别再做错哦!
1
煎药的锅你选对了吗?
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锅。现在仍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不能使用铁锅、铜锅、铝锅等金属锅,这些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中药饮片切忌浸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煎药前需不需要浸泡?
需要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需要多少水量?
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2
如何掌握火候?
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分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煎药需要多长时间?
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至四煎煮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一副药可煎煮几次?
煎煮2次最好!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故提倡煎煮2次为佳。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每剂约50-200ml,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装汤剂,根据代煎真空包装的提示,冰箱冷藏,尽快服用完。
3
如何正确服用中药?
1.服药的温度:根据病情需要。
温服: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服后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服药的剂量。具体根据医嘱、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
服药时间你选对了吗?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分早晚二次服用。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滋补药要空腹服用,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4
到底该如何忌口?
为了保障中药的疗效使其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是需要对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疗效。
2.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3.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黏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4.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火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5.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会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此外,患有疮、皮肤病者忌食咸水鱼、虾、蟹及羊肉、猪肉等食物;水肿病人忌食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服荆芥时忌服鱼、虾、蟹;服天冬时忌服鲤鱼;服白术时忌服大蒜等。
(记者 何玉玲 通讯员 王汉卿 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