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这个特殊时期,不少人的心理状态都会多多少少受疫情影响,失眠、焦虑、时时刻刻刷信息,根本停不下来,还有更甚者,疑神疑鬼老觉得自己也有了感染症状。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周保建议市民,防疫情期间,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出门很重要,宅在家里,预防“情绪得病”也同样重要。
产生担忧或焦虑很正常
最近,市民王女士频繁地刷朋友圈关注疫情,经常半夜还不停歇。这几天,一条“未戴口罩15秒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刷屏,更加重了她的焦虑,甚至出现失眠的症状。
周保指出,疫情发生后,普通人产生担忧或焦虑心理是正常的。疫情当前,有些人因正常的生活规律受到影响,或接收了太多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可能产生不恰当的认知,出现一些焦虑恐慌、愤怒、低落抑郁的情绪症状,有的甚至还会出现睡眠不良、行为退缩等方面的症状。
对此,周保称,要努力接纳这种情绪的存在,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消化。比如说,看到“没戴口罩15秒染上病毒”先别慌,内容中一定有两个致病的关键要素,一个是没戴口罩,另外一个是身边站着一位已经感染了病毒的人。如果把这条新闻看完整了,分清主次,并对照自己采取的防护措施,自然就不慌了。
如何面对“隔离”
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和不断增加的病例数,给不少人心头蒙上了阴影,如果再面对自己或亲人被隔离,心理的负担往往会更重。周保建议,如果很难消除心理阴影,也不必强求,可以一面带着这些念头,一面去做其它的事,要让自己动起来。
“突然到来的隔离,可能会造成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这是自然反应,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比如,打电话给朋友、家人倾诉。”
周主任还建议,尽可能维持原有的规律作息,不要打乱原先的生活节奏,按时起床,在家里学习、办公,规律吃饭、休息,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或选择看电视、打扫卫生,在家里运动锻炼,做些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帮助焦虑消退。并坚持与外界保持沟通,记录自己的情绪日志,都会对舒缓情绪有帮助。
试试这样缓解焦虑
那么,如何缓解焦虑呢?周保给出如下建议。
1.呼吸调节: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时,呼吸会变得浅而急促。尝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每天做几次深长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降低压力,改善情绪、提升注意力。
2.感官调节: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各种感官(视、听、触、嗅、味)帮助恢复平静。如有意识地去感受身体跟地面和椅子接触的感觉,感受手里拿着的物品的感觉,慢慢地喝一口水,或吃一点食物并体会感官的感受等。
3.行动调节: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几圈,洗洗手、搓搓脸,哼唱一首喜欢的歌曲等等。
4.认知调节:疫情之下,生存本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出现很多灾难化的担忧和联想。此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想法符合现实吗?如果不符合,符合现实的想法是什么?支持和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TIPS
如果你或周遭的人有下列的感受或状况,并持续超过两周以上,请尽快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求助。
1.恐惧,无法感觉安全。
2.对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
3.自尊丧失、感觉羞耻、痛恨自己。
4.感觉无助。
5.感觉空虚。
6.感受变得迟钝及麻木。
7.变得退缩或孤立。
8.睡眠状况恶化
(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