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引导公众养成健康文明的餐饮习惯,北京、山东、江苏、河北、四川等多地开始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分餐”的重要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途径之一。此外,按需提供菜品和食物,也能够在源头上减少“舌尖上的浪费”。
尽管“分餐”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推广分餐制却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中国人习惯于亲朋好友围桌而食的氛围;另一方面,“分餐”也间接地推高了餐饮门店经营者的成本,增加了运营压力。
餐饮店内的海报提示。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摄
分餐而食,不丢“面子”
“好几双筷子在一盘菜里搅来搅去,不时还有人热情用自己的筷子给你夹菜,在餐桌上,这样的事情实在让人难受。”银川白领孙路的想法,代表了不少人的观点。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的用餐习惯悄然发生变化,“科学防疫、文明就餐”的理念愈发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前每次聚餐,总有一些人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翻菜、给别人夹菜,有时还用嘴咂一下筷子尖之后接着去夹菜,但因为都是熟人,不好意思劝说。想用公筷,又怕别人误会,所以就餐时很尴尬。现在提倡分餐制,我出来吃饭注意到,同桌的人都开始用公筷公勺了。”银川市民李小军说。
4月29日18时左右,记者来到银川市兴庆区新华东路仙鹤楼餐饮店,大厅内随处可见提倡使用公勺公筷、文明就餐等内容的海报。尽管目前客流量较少,但该餐厅依旧全力做好各项消毒防疫工作,同时做好公筷公勺的标识。据仙鹤楼执行总经理胡亦秀介绍,早在4年前,店里就已配备公筷公勺,客人用的筷子是白色的,公筷是黑色的。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餐厅复工后,包厢的公筷又增加了一双。
“从最初觉得麻烦、多余,到慢慢认识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在银川市一家餐馆内,正在点餐的消费者马福才对记者说。
如今,随着餐饮企业陆续开放堂食,不少餐厅积极响应倡议,推出分餐服务,提供公筷公勺,但一些消费者却觉得没必要或不习惯。“我知道分餐吃饭对健康好,但是有一些场合感觉不太适合,比如关系比较要好的朋友,吃饭的时候还得分餐,别人可能会感觉你是不是嫌弃人家,怕别人觉得自己矫情,而且有些时候吃着吃着就忘了用公筷。”教师贾正说。
习惯的改变从观念的转变开始,目前全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使用公勺公筷分餐就餐的共识,但是仅有共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聚餐时要大胆地提出使用公筷。分餐而食,不丢“面子”,而是真正的尊重与关爱,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从多摆双筷子开始
对于分餐,有人举双手赞成,也有人认为“矫情”“麻烦”。事实上,“分”与“合”并非对立。
餐桌上,分的是食物,合的是健康,聚餐中近距离接触给细菌传播打开方便之门,需用新的饮食模式提升健康基础;分的是餐桌,合的是文化,分餐制并不意味着打破传统文化的团圆,而是通过更健康的方式凝聚人心。
科学分餐、使用公筷习惯虽小,却是中餐礼仪与餐桌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这个过程中,餐饮企业需要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加强引导,主动提醒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另一方面可创新和改良菜品,研究从传统“例菜”向“位菜”转变,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中式菜肴的文化风味。同时,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在餐饮企业的评级、评星条件中,可以加入关于“分餐制、公筷制、公勺制”的推行情况,并持续跟进监管,提高餐饮企业推广分餐、公筷的主动性。普通人也应转变观念,分餐不分爱。分餐作为一种现代餐桌文明,并不会影响其乐融融、热闹和气的就餐氛围,这也是对他人健康的尊重。
从今天起,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外出就餐,请迈出尝试的第一步,从多摆一双筷子开始。(宁夏日报记者 秦磊)
仙鹤楼餐饮店工作人员在摆放公筷。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摄
聚餐“方便”病菌扩散
“分餐而食,不仅可以预防经口传播的疾病,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筷子、勺子接触公众食物,经口、唾液传播一些传染性疾病。还可以做到定量取餐、按需进食,保证营养平衡。尤其是对于儿童,能够学习认识食物、熟悉量化食物,也有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4月30日,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科科长孙伟说。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家庭合餐也是一种高危行为。”孙伟提醒。中国人热情、好客,就餐时,不分筷不分勺,还喜欢相互夹菜,筷来箸往间便为病菌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通过筷子、勺子传播的疾病,主要是一些可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的疾病,其中最易发生的有甲肝、戊肝、手足口病、痢疾、伤寒等。
甲肝、戊肝、痢疾、伤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果感染者未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病菌很容易借助筷勺污染食物,传播给合餐者。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儿童为主的易感染性传染病,潜伏期不易观察,合餐、为孩子夹菜也是重要传播途径。
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9年的“甲流”以及后来的“禽流感”,人们曾一度提倡分餐制,但随着疾病的有效控制,分餐意识逐渐淡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外出就餐的人数逐渐增多,因多人合餐而引发疾病传播屡见不鲜,尤其是传染病。宁夏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郭永琳说,人们应该养成餐前洗手的良好习惯,除一人一餐具就餐外,建议大家不要团体在密闭环境内围桌就餐,餐饮行业就餐环境定时消毒、通风,保证就餐环境清洁卫生、空气清新。
“许多病原微生物借由筷勺传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了共餐者罹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孙伟建议,用餐卫生非小事、一勺一筷系健康,公筷礼仪做起来,疾病不再从口入。倡导卫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用“小餐桌”捍卫“大健康”,以“小礼仪”带动“大文明”。推广“一分二公三自带”。一分,实行分餐制,改变合餐的陋习,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二公,使用公勺公筷,降低疾病在舌尖的传播风险;三自带,自带方便卫生筷子,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宁夏日报记者 李锦 实习生 高兴)
家庭餐桌:“维新派”改变“保守派”
如今,分餐制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家庭餐桌上,市民对分餐和公勺公筷的认知分为两个“派别”,“维新派”正在努力改变着“保守派”。
家住银川市阅海万家小区的吴彩华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公婆帮忙领娃,她和爱人安心工作。“老人和我们生活了这么久,两个孩子都是他们带大的,饭桌上,从没想过要用公筷。”吴彩华说,“疫情期间,专家学者都在倡议家庭用餐使用公勺公筷,我也跟婆婆提出来过,可老人一句话就把我顶回来了:‘一家人吃饭还要用公筷,你是在嫌弃我吗?’”
老人的抱怨不难理解。中国“和为贵”的饮食文化已深入国人骨髓,聚餐象征着“团圆”,共饮意味着“分享”,多数人认为分餐和公筷会破坏餐桌上亲切热闹的氛围,带来隔阂感,显得矫情和别扭。“一家人还要用公勺公筷,感觉都疏远了。”采访中,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大多数中国人喜欢热闹的合餐,在大家的观念中,给孩子夹菜是表达爱心,给老人夹菜表达敬意,给客人夹菜表达热情,而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就觉得生分、不热情、不合群。”家住吴忠市锦绣华府的马强说,“家庭和睦和谐是建立在家人健康的基础上,合餐会给家人健康带来潜在风险,经过广泛宣传,慢慢地,大家会习惯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银川市民樊女士说:“小女儿刚满2岁,过去,老人常常把饭用嘴吹凉了再喂给孩子,经过这次疫情,没等我们提醒,他们也知道了很多疾病是通过唾液传播的。最近,老人改变了喂饭的方式,把孩子的饭先盛出一点放到另一小碗里,晾一会儿再给孩子吃。”
“家庭吃饭使用公筷公勺,会给后期洗碗带来负担。不过,增加的这点工作量跟家人健康相比,不算啥。”银川市民龚女士说,疫情期间,她网购了几双长筷子作为公筷,丈夫和孩子开始不接受,总是吃着吃着就弄混了,过了一个多月,家人慢慢习惯了这种方式,也没觉得有多大不便。“多双筷子并不能阻隔亲情,真正的‘人情味’是对家人健康的负责。”龚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像龚女士这样的“维新派”越来越多。刘静怡是银川市人民医院一名护士,一家三口都有专属碗筷,而一旦父母或公婆过来,就不再严格分餐了。“家里老人觉得我太过讲究了,我只能在他们来时暂时妥协。实行分餐需要全家齐动员,家中只要有一个人不肯改变,这事儿就不容易推动。家里老年人思想保守不肯改变旧习,需要我们多给他们做科普,时间长了,相信‘保守派’也会有改变。”(宁夏日报记者 秦磊)
分餐:古已有之的饮食文化
疫情突如其来,出于安全卫生考量,分餐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5月2日,美食作家、诗人、宁夏作家协会理事王西平告诉记者,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距今3000年至1500年间,分餐制在中国一直比较流行。“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每人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案桌,桌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
“中国古代的分餐制从商代开始出现,当时没有餐桌餐饮文化,所以席地而坐分餐进食比较流行。”王西平说,周朝时,孟尝君养士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史记》中记载,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同,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王西平告诉记者,这段故事说明,当时分餐进食是比较常见的。王西平说,孟尝君通过分餐聚会的方式,对来到门下的宾客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的热情好客。
“在汉代,分餐制也可以从一些古代典籍找到资料。”王西平说,在《汉画像砖宴饮图拓本》中的砖雕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聚餐,都是分桌且跪坐在桌前,和旁边的人可以碰杯饮酒。《史记·项羽本记》中描写的“鸿门宴”场景,就有对当时分餐制的记录,在宴会上项王、项伯坐向东,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5人一人一案,相当于分餐。《后汉书·逸民传》记载的“举案齐眉”的故事,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传。“因为食案不大不重,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所以妇人也能轻而易举。”王西平说。
王西平说,古代分餐制比较流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物质匮乏,工匠对木料的制作工艺还不高,当时还没有制造出高一些的桌凳;二是当时的等级制度比较严苛,即君王和位高权贵的人不愿意和等级较低的下士,坐在一起吃饭。
“反观现代社会,提倡分餐,可以说是一种节约型的就餐制度,不仅有利于公民养成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防止疾病传染,还能让就餐者各自选择吃多少、吃什么,反映了一种民主自由的精神,需要积极提倡。”王西平说。(宁夏日报记者 周昕)
实施“餐桌革命” 推进分餐制度
如何广泛推广分餐制?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和餐饮行业相关人士。
“有些人还是不太接受分餐,但分餐是有很多好处的。”宁夏餐饮饭店协会副秘书长陈峰说,共餐、合餐等传统用餐方式容易造成细菌、病毒等传播,其弊端在疫情面前更显突出。疫情让大家更关注用餐方式,更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当前环境推广分餐制、公筷制和双筷制是可行的。
“一些食源性疾病传播,与餐桌上筷子、勺子触碰时导致的交叉感染脱不了关系。热热闹闹的围桌合餐方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就餐方式,但其存在的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银川市民王晓娟说,合餐制虽然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佳肴,但其弊端不得不防。分餐制是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改变、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时尚,可以倡导人们文明消费,节约用餐。如果能通过政府立法在公共场所推行分餐制,并把推广分餐制作为传染病预防体系的组成部分,会对推进分餐制的实行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落实相应的行业规范,实施明显的奖罚措施,会推动分餐制的推广。”银川市民陈慧琴说,餐馆、饭店等公共场所,相关监管部门应规定必须实行分餐制,并为分餐制提供规范引导和便捷条件,违反规定的给予处罚,就会产生较强的约束力。同时,行业主管部门、餐饮协会等要积极做出示范,引领健康、安全、文明的就餐方式。
“倡导和推行‘分餐制’‘公筷公勺’生活方式,既是开展‘文明餐桌’行动,树立文明用餐风尚,长远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全面推动复工复产达产的重要举措。”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餐饮监管处副处长吕彩琴告诉记者,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将立足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职责,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实行“公筷公勺”供餐方式,引领推动广大餐饮企业和经营业户树立“分餐”供餐经营理念,坚持安全健康协调推进,把“分餐”理念和方式融入餐饮操作加工规范和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指引餐饮服务单位主动转变经营方式,提升餐饮健康水平。坚持宣传引导,把分餐制宣传纳入食品安全知识普及行动中,创新宣传方式,扩大社会影响面,营造分餐行动浓厚氛围,培养形成分餐饮食习惯。全力打造餐桌新文明,保卫“舌尖安全”,推进“舌尖”文明新风尚。(宁夏日报记者 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