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母乳喂养好”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母乳喂养为什么好,如何全面做好母乳喂养却鲜有人知晓。
2020年8月1日至7日是第29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主题为“支持母乳喂养,守护地球健康”,强调倡导和推进全社会支持母乳喂养,保障儿童健康。8月3日, “母乳更+,母乳不凡”——母乳喂养专题活动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阅海分院举行,该院产科护士长王婕向现场的准爸爸妈妈做了母乳喂养优势的讲座,号召大家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好处很多,关键在于大家要掌握知识,才能真正避开误区,达到健康高效喂养宝宝的目的。”王婕告诉记者。
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有数据显示,我国6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29.2%,世界平均水平为43%;出生后早接触早开奶率为11.3%,远远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提高母乳喂养任重道远。
王婕表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是多种感染性、特应性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白血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炎症性肠病的保护因素,能降低儿童注意力缺陷障碍以及行为障碍的风险。母乳中含有很多生物活性因子,是配方奶粉无法替代的。因此,医院普遍提倡出生后“三早”: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建议产妇生产后1小时即开始母乳喂养。在喂养方面,要按需哺乳,双侧乳房交替,要求妈妈每天至少哺喂8次到10次,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最好1小时;此外,应坚持最初6个月纯母乳喂养,在6个月龄时增加有足够营养和安全的补充食品,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第一个“坑”:初乳没营养
听起来简单的母乳喂养,实操起来却让不少新手妈妈“压力山大”,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入坑”。王婕介绍,孩子出生后,妈妈的初乳非常珍贵,不能浪费。初乳是孩子出生后最初5天内的乳汁,一般产生的量比较少,颜色较淡,并含有丰富的抗体,可以给宝宝提供多重免疫保护。但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有些人甚至觉得初乳并没有营养应该挤掉,这是错误的。
刚开始,宝宝去吸吮妈妈乳房时哇哇大哭,很多家长会认为是宝宝饿了,但初乳又很少,于是担心宝宝不够吃,但事实恰恰相反。出生第一天,宝宝的胃像玻璃球大小,每顿能容纳5毫升-7毫升母乳,这时的胃容量跟妈妈的初乳量是匹配的,而且健康足月的新生儿肩颈部、腋下的棕色脂肪含量是比较高的,能够供给宝宝对于能量的需求。出生第三天,宝宝的胃像核桃一样大小,能容纳25毫升-30毫升母乳。出生第7天,宝宝的胃像一个鸡蛋大小,能容纳45毫升-50毫升母乳。
第二个“坑”:黄疸不能喂母乳
有些人认为新生儿黄疸不能喂母乳,这也是不对的。王婕说,正常情况下,有超过一半的足月新生儿会在出生后2天-3天出现生理性黄疸,4天-5天达高峰,第7天-10天开始逐渐消退,最迟消退时间不超过2周。生理性黄疸并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但越早、越频繁地进行母乳喂养,对宝宝“退黄”越有帮助。
在这期间,妈妈可以继续给宝宝母乳喂养,因为早吸吮、早开奶和按需哺乳,可以有效刺激宝宝的肠蠕动,促使宝宝多排便,从而使引起黄疸发生的胆红素尽快排出体外,对于减轻黄疸非常有利。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宝宝光着屁股在太阳光下晒一晒,但需要注意遮住脸和生殖器部位。
第三个“坑”:母乳易致宝宝腹泻
有些新生儿出现腹泻,使得部分家长认为母乳易致宝宝腹泻,这其实也是没有依据的。王婕解释说,导致宝宝腹泻的原因很多,千万不能把“母乳喂养的宝宝腹泻”,简单地理解为“母乳喂养导致宝宝腹泻”。理论上说,一个足月婴儿平均每天需要摄入450毫升-1200毫升母乳,高于该水平的产奶量意味着过度泌乳。有的妈妈一天的泌乳量可超过2000毫升,远远超过了宝宝的需求。母乳量过多的情况下,宝宝可能会因为只吃到富含乳糖的前奶,出现类似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例如腹泻、胀气等。且母乳过多,乳汁流速过快,宝宝吃奶时会吞入较多的气体,也容易产生上述症状。因此,出现腹泻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原因。
母乳喂养看似是一件平常事,但想要做好却并不简单。王婕说,母乳喂养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需要家人、社会的共同支持。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将在母乳喂养方式下健康成长。
在8月3日举行的母乳喂养专题活动中,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护士长王婕向大家做母乳喂养知识讲座。
活动中,两位准爸爸参与了喂养新生儿互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