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一般于每年公历9月7日到9日交节,是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白露是夏季暑热和秋季凉爽的转折点,万物逐渐走向萧索或成熟。自然界的点滴变化,就像暗号,告诉人们把握这短暂的过渡时期,等待丰收的季节。
秋季到来的暗号
9月7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就迎来了白露节气。进入白露节气后,暑天的燥热基本结束,逐渐能感受到秋季的凉爽。民间有谚语“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然而“白露”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做出解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白露”似乎就是自然界发出的暗号,提示人们季节的转变。
当然,古人对这一时节的观察,可不止是夜间的露水,人们总结的白露“三候”是:“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其中,鸿雁是两种不同的鸟,鸿为大,雁为小。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玄鸟归”中的玄鸟其实是燕子,燕子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再五日“群鸟养羞”,这里“羞”同“馐”,是美食的意思。诸鸟感知到秋季的肃杀之气,纷纷储藏食粮以备过冬。
抓紧夏天的尾巴
白露一到,眼看着秋意就要逐渐覆盖大地。动物都知道要储存食物,对于农家来说,此时也非常关注田地里的作物。
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历史研究院院长张万静介绍,关于此时的农事,在本地很多民谚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宁夏固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丰稔歌》中说到:白露之日露水多,来年粮食收得多;只怕白露一场风,农夫睡觉不收禾。泾源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冬小麦)正当时”的民谚。西吉民谚则提到:“白露不酿蜜,白露离社(此处社指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四十天,庄稼人种麦没利钱,过了社,绿的黄的一起剁。”石嘴山民谚提到:“白露不低头,寒露喂老牛”。意思是说,白露时节,庄稼如果还没有开始成熟,那么到了寒露,这些庄稼的籽实秕枯,只能喂牛了。(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