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药师高乾在查房时,一名癌痛患者对他说:“我每天都痛苦难忍,你们不会认为我在装疼吧!”
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没有亲身体会,谁也没法回答。高乾只能尽量去倾听患者对疼痛的描述。
患者这样说:“我感觉到疼痛是不稳定的,安静的时候如温顺的小猫,发作的时候如嗜人的猛虎。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他可以谈笑风生,但在疼痛发作的时候就是痛不欲生。如果疼痛能够拟人化,那它就是个小孩子,‘一秒变脸’。”
高乾表示, 这正是癌性疼痛的特点,它躲在患者体内隐秘的角落里,时不时出来“撕咬”患者的肢体,产生或迟缓或尖锐、或轻微或严重的不适感,被称为“疼痛”。
高乾表示,除了常见的“撕裂”“切割”感以外,还有“酸”“空”“麻”“电击”等多种表现形式也可以归为疼痛。
“但,疼痛既是可见的,又是隐形的。这毕竟不同于缺胳膊少腿,别人看不见它,患者也不是随时会疼。‘我疼,但你不知道’是癌性疼痛治疗中的最大误解。”高乾表示,此外,一部分患者家属与医务人员对疼痛的认知也是不充分、不正确的。在共情方面的缺失也会导致误解和不信任。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管理疼痛”?高乾作为药师给出三个建议。
第一,注重相信、倾听与诉说,按日评估疼痛程度,科学评估后选择吗啡/羟考酮。
疼痛其实是机体损伤的一种表现,而只有患者才能亲身体验,其他人需要依据患者的描述来判断他的疼痛。因此,在疼痛治疗中,“倾听和相信”是很重要的。但如何获得对治疗有用的信息呢?不妨来给疼痛打个分吧。让患者为每天大部分时间的疼痛打分,或者询问疼痛对患者睡眠的影响程度,为他的疼痛确定等级,鼓励患者去谈他的疼痛情况,并每日评价这种疼痛。这样,我们可以把当日的疼痛评估为: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
知道了疼痛的等级,就能因病施治。这三种疼痛等级里面,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都适用于吗啡这一等级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尤其是疼痛时间大于一个月或预计长期无法缓解的“慢性疼痛”,更需要从一开始就严格管理。不然患者每天的生活,如同受刑。
“有些疼痛患者害怕吗啡/羟考酮,认为它们是毒品,我不吃就忍着,这是患者的通病。”高乾说,疼痛也是病,有病就要治。疾病是客观存在的,否认疾病的存在只会带来更大的苦难。合理的镇痛需求,在高药师看来,代表“生命的尊严”。
吗啡和羟考酮发挥镇痛的治疗作用,只要根据疼痛程度给予对应的药物与剂量,从人类使用这类药物百余年研究来看,这类药物在正确、合理地使用的前提下是“相对安全”的。
“吗啡/羟考酮滥用会变成毒品,但它们不是天生的毒品。对麻醉药品的错误观念,要区分合理使用与滥用(吸毒)。我们用药来治病,不是拿来害人。”高乾说。
第二,要了解剂型差别,合理地服用药物。
当端正认识后,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吗啡/羟考酮。高乾说,患者要知道,药物是有剂型差别的。常见的吗啡/羟考酮药物有“缓释片”和“普通片”的区分。这两种剂型的区别是,“缓释片”的服用方法为严格按每12小时服用(按时服用),无论疼或不疼,禁止嚼碎。“普通片”的药物是可以按疼痛是否出现服用(按需服用)。不妨拿吃饭打个比方,缓释片是正餐,到点不吃会饿(痛);普通片是甜点,在吃了正餐后如果还饿(痛),按需要加餐。也有一部分患者的疼痛达不到吃“正餐”的程度,可以选择疼时再服普通片。不管是“正餐”还是“甜点”,每次都要足量服用,吃饱才能不饿(痛)。“甜点”的次数不宜过多,如果达到4次/日的,就该增加“正餐”的用量;如果按量吃“正餐”后仍然很饿(痛),也要调整“正餐”的用量让它“管饱”。药师在这里只谈原则,吃药毕竟不是吃饭,任何剂量调整的问题请咨询您的主管医生哦。
第三,要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倡导健康生活。
高乾表示,服用吗啡/羟考酮最常见的问题是恶心、呕吐、便秘、尿储留。但服用超过1周后,大部分不良反应都会逐步耐受,除了便秘。对有这种问题的患者,药师建议,平时适当多吃蔬菜与粗粮,这些食物含有助通便的纤维素;香蕉、山楂等食物也有助消化。保持乐观,适当运动可以让肠道更加通畅。
高乾提示,不建议盲目服用通便药物,“还是那句话:是药三分毒,药不能当饭吃”。(记者 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