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观察过,身边有时候会发现这样的孩子,他们会时不时地挤弄眼睛、耸鼻子、耸肩膀,有的还会忍不住清嗓子、尖叫……很多家长会怪孩子怎么这么多坏毛病,反复说过,可还是老样子。如果是这样,可能是错怪孩子了。其实这不是坏毛病,而是孩子得了一种名叫“抽动障碍症”的病,自己也控制不住。
孩子挤眉弄眼 竟是患了抽动障碍症
今年6岁的小飞是个挺活泼的孩子,平时也很懂事。但最近这段时间,小飞让家里每个人都很“头疼”,不但话变得多了,还说脏话,经常挤眉弄眼、撅嘴、歪嘴、摇头晃脑。为此,小飞妈妈给小飞定了很多的规矩,但都不见成效,反而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紧张,说句话,都会吵起来。
“每次批评他不要挤眉弄眼的搞怪,他还挺委屈,说自己‘控制不了’,之前我一直觉得孩子是故意的。但就在前两天,我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查,这才知道,孩子其实是生病了。”小飞妈妈说,经过一系列检查,小飞被确诊患上了“抽动障碍症”。
“如果孩子经常挤眉弄眼“,首先需要看眼科,排除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疾病。但如果孩子挤眉弄眼的同时伴有其他面部或身体不自主的动作,家长就要注意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张静介绍说,比如患有抽动障碍,家长就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不然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精神压力大可能诱发
张静告诉记者,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首发症状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歪嘴或摇头等。有些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清嗓子、干咳、嗅鼻、发出犬吠声或尖叫,或者爱骂脏话。”
“还有一些人日常说话会‘哼哼’清下嗓子,其实不一定是咽炎,而是抽动症的一种表现。”张静说,有人认为压力大是引发抽动症的原因,但严格说来,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互相作用所致。”
不过张静也表示,精神压力过大可能诱发疾病或者增加抽动频率。“临床有患儿,年纪小,只有三四岁,但因为心理有害怕、紧张的情绪,而出现频繁挤眼睛、眨眼的情况。孩子家长发现后,一直很焦虑,每天都在关注孩子的这一行为,这样做反而给了孩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不断自我强调这个行为。”
从孕期就要预防
张静说,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暂时性的抽动,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当压力慢慢解除,症状也会逐渐消失。“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甚至会出现自伤行为等,会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张静说,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否则成年后也会一直存在,遇到紧张情绪,则会更加严重。
张静特别提醒,在母孕期或分娩期出现的某些异常因素,如母孕期情绪不良或患某些疾病,早产、过期产、出生时窒息等,均可能导致孩子脑发育障碍,增加患多发性抽动症的可能性。所以,她提醒孕妇要做好孕期保健,同时应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亦要防止精神过度刺激、惊吓,慎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
小贴士
如何照顾抽动障碍患儿?
★合理安排患儿的作息时间,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紧张和兴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切勿暴饮暴食。
★居室注意开窗通风,环境尽量安静,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减少噪声。
★由于抽动障碍儿童智力不受影响,可以正常上学,但避免课业负担过重;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避免过量运动以免症状加重;对孩子要耐心,避免打骂体罚。
★适当控制患儿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要久看电视、久玩手机;避免观看激烈的比赛、恐怖片等容易引起过度紧张的视频影像。(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