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一月
重点捂好四个部位
中医认为,春在五行属木,与肝相应,春季养生要重视养肝,少熬夜。早春时节,千万别过早换上薄衣,需要再“捂一捂”,尤其需要重点保暖的是背、腰、腹、足底。
重点按摩穴位:太冲穴肝气开始旺盛,部分人易出现焦躁、失眠等不适。这时,可按压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帮助平肝息风、清热利湿。
农历二月
防倒春寒和春困
进入农历二月后,气温回升加速,还时常会出现“倒春寒”现象。一般情况下,当白昼气温超过15摄氏度且比较稳定时,才可脱掉棉衣。天气渐暖,血液循环旺盛起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从而产生“春困”。
重点按摩穴位:玉枕穴出现春困不适时,可按摩玉枕穴(位于人体的后头部,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左右各一)。
农历三月
注重祛湿排毒
进入三月,雨水和湿气增多,预防“湿邪”要注意开窗通风,多晒太阳。
重点按摩穴位:中脘穴想要祛湿排毒,可按摩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其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农历四月
五指当梳养护阳气
温度逐渐攀升,人体湿气会增加,汗液排泄加快,阳气也会因此受损。
重点按摩穴位:推拿“五经”穴位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中医称之为“拿五经”。简单来讲,以五指当梳,从前往后梳头即可。
农历五月
养护心气固阳气
这个月,天气时而炎热,时而闷热,时而湿热,人的阳气易亏虚,心情易烦躁,养心气、固阳气是该时段的保健原则。
重点按摩穴位:曲池穴想要养护心气,可按摩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取穴)。按摩此穴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的功效。
农历六月
既要防暑,也要防寒邪
进入农历六月,天气高温闷热,雷雨较多,要注意防暑祛湿。
重点按摩穴位:神阙穴闷热潮湿的酷暑天,人体也最容易被寒邪侵袭。此时可艾灸神阙穴(肚脐),起到温通元阳、调和脾胃、益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农历七月
适当进补帮助恢复体力
经过一个漫长酷暑的煎熬,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适当进补有益于恢复体力。
重点按摩穴位:迎香穴换季时节,感冒多发。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预防感冒的作用。
农历八月
日防燥邪夜防寒凉
进入农历八月,秋燥明显,所以要注意通过补水养阴对抗燥邪。晚上睡觉时不宜再多露身,以免寒凉之气侵入体内。
重点按摩穴位:百会穴秋季脱发是很多人的困扰,常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能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脱发。
农历九月
注重保暖,严防肾阳受损
农历九月,很多人易出现腹泻不适,大家都以为是受凉引起的。但是临床发现,很多人总是在早晨腹泻,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肾阳受损所致。
重点按摩穴位:大椎穴按摩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助于扶阳驱寒、温暖全身。
农历十月
根据口诀防“五寒”
天气慢慢变冷,要注意防“五寒”。一防颈寒,薄围巾、立领装出门穿;二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莫嫌烦;三防肺寒,温肺散寒来碗神仙粥;四防腰寒,双手搓腰肾阳暖;五防脚寒,家庭足浴赛灵丹。
重点按摩穴位:足三里按揉足三里穴有益于护阳防寒、补中益气。该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农历十一月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时的养生重点是注意“养藏”。
重点按摩穴位:耳穴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郭是这个时节最简便的保健方法。
农历十二月
养护心血管
农历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危险的“魔鬼月”,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都会攀升至全年高峰。此时,保健重点是防寒保暖,养护好心血管。
重点按摩穴位:涌泉穴搓揉脚心的涌泉穴,不仅有助于防寒保暖,还可以缓解因干燥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不适。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