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上,很多体育项目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其中花样滑冰是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尤其看到花滑运动员高速转圈,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问:“他们转那么多圈为什么不晕,之后还能精确地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而我们普通人转几圈就天旋地转了?”
转圈后“晕”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运动员们是怎么做到陀螺模式不头晕的?今天,就让银川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中心、银川市眩晕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国徽带我们一起了解其中的奥秘。
1 为啥普通人转几圈就晕?
李主任介绍,转圈后容不容易晕,主要反应的是人体平衡能力,医学上叫做前庭系统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前庭眼反射系统的协调能力。
在我们的耳朵内,存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名叫前庭器官,和我们脑内调节平衡系统的功能区域,共同构成前庭系统,他负责维持复杂运动中的协调和平衡。正常情况下,眼睛会与前庭系统结合,组成前庭眼反射。前庭眼反射的功能是在头部运动时,使眼球向与头部运动相反的方向移动,以便保持清晰视力。“我们在旋转的时候,如果头向左转,那么我们的前庭器也是向左的,但我们的眼睛却是自动转向右侧,这是一个正常的匹配关系。而连续的旋转,会让眼睛看到的事物与前庭系统的信息相互冲突,就会出现头晕、站不稳的情况。”
其实,每个人对旋转强度和时间的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多数人的身体天生不适合连续转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孩子,通常旋转两三圈问题都不大,但再多转几圈就可能眩晕了。而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前庭系统和前庭眼反射功能的减退,往往转一圈就会头晕眼花了。”李主任说。
2 运动员转不晕都是练出来的
李主任告诉记者,运动员百转不晕,其实原理很简单:练出来的,习惯了!
除了先天因素,花滑运动员、飞行员、宇航员等人群,更多的还是得靠日复一日的科学训练,通过长期反复的刺激,把前庭系统和前庭眼反射系统训练得非常强大,才可能做到转圈后不晕。“舞者、花滑运动员、飞行员、航天员等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就要不断进行旋转等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刺激提高他们抗旋转、抗眩晕的能力。其实,就是通过这种反复的旋转刺激训练来提高前庭和眼反射的匹配能力。”
不过,也有些人再怎么训练,也无法做到像很多运动员那样转不晕。
3 为啥有些人坐车也会晕?
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有些观众发现:我也没转圈,只是看着别人转圈,为何我也会感到晕呢?不仅如此,在生活中,有些人并没有转圈,也不是生病,也会有晕眩感,比如晕车、晕船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常说的晕车、晕船、晕机,还有人在玩3D游戏时会有头晕等不适感,这些都属于晕动病。除了家族遗传性,睡眠不足、情绪不佳、焦虑、饮食及不良刺激常为晕动病的诱发因素。”
“前庭系统对加速度特别敏感,当我们坐在行进的汽车、船、飞机上时,耳朵内的前庭系统接收到的信号是‘身体正在向前移动’,但眼睛看到的景象却是静止的,前庭系统和视觉感官的冲突,就会产生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李主任进一步解释,晕动病,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前庭功能调节欠佳。
4 晕车、晕机怎么破?
虽然每个人的体质和敏感程度不同,但还是有办法帮助容易晕车、晕飞机的人减轻症状。比如可在乘交通工具前半小时吃晕车药,也可使用晕车贴;按压内关、合谷等穴位;闻薄荷或生姜片。
乘坐交通工具时,尽量保持头部不动,闭上眼睛,或者凝视一个不动的物体,不要看窗外的景物。尽量坐在感觉运动最小的位置,如汽车前座、轮船前舱、飞机机翼上方的座位。
另外,反复多次乘船、乘车训练,可以提高前庭器官对不规则运动的适应能力,晕动病的症状就会减轻。
5 抗晕要多做前庭功能锻炼
“对于前庭功能损伤、前庭功能差、前庭神经炎、病因不完全明确的眩晕人群,可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针对前庭做专门训练。比如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操,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眼、颈、头部及躯体运动来增强平衡功能,提高对眩晕的耐受能力,是目前除药物治疗以外,改善眩晕和平衡障碍最安全有效的办法。”李主任介绍。
容易晕车的人也可以进行前庭康复操的训练,锻炼平衡能力,提高前庭功能耐受性,从而减轻晕车。
小贴士
前庭功能调节欠佳的人,平时也可有意识地做些含有摇摆和旋转方式的运动。例如可循序渐进地做一些低头弯腰,摇晃脑袋和反复下蹲起立的运动,可增强内耳前庭器官对不规则运动的适应能力。(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