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三重保障:让群众更有“医”靠
2022-11-30 08:27:24   
2022-11-30 08:27:24    来源:宁夏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近年来,我区各地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梯次减负功能,进一步健全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和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积极按规定给予救助。对不符合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或低保边缘家庭条件,但因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根据实际给予一定救助,整体提升了医保制度普惠性、基础性、托底性保障效能,不断提升群众医保获得感、幸福感。

张易镇张易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河(中)上门了解村民治疗情况。

  张易镇张易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河(中)上门了解村民治疗情况。

  固原市:让群众“花小钱”解决“大忧愁”

  “如果没有医保,根本没有机会去北京看病。”11月18日,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张易村75岁的村民王占付坐在村口,向村民讲述自己治病经历。

  王占付是脱贫户,今年突发疾病,转院到北京治疗,医疗费16.7万余元。“5月出院时报销了14.98万元,其中,基本医疗统筹报销12.6万余元、大病保险报销1.62万元、医疗救助报销7095元。”王占付掰着指头一项项计算。

  “看这么大的病,我只花了1.8万元,相当于一头牛的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占付说起看病经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王占付脱贫后,又享受低保,今年基本医疗保险缴费60元,“花小钱”解决了“大忧愁”。

  “老叔红光满面,恢复不错呀。”“恢复好得很。”张易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河上门了解王占付的康复情况,两个人一见面就聊了起来。“治疗前躺在床上,生活都不能自理,现在又能转悠了。走,到家里喝罐罐茶走。”说着话,王占付拄着拐杖顺势站起来,笑着邀请张金河。

  “党的政策真是好,我们这些老人享福了!”走进暖和的屋子,几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罐罐茶,聊得热乎。

  今年,固原市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提升医保制度普惠性、基础性、托底性保障效能,减轻基层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

  为了做到医保重点对象应参尽参,固原市医保、乡村振兴、民政、残联等部门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排查,确保特困供养、低保、边缘易致贫、已脱贫人口等人群100%参保。

  与此同时,医保部门坚持关口前移、提高预警标准,在筛查参保群众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合规保障后个人自付费用超过2万元的基础上提前预警,每月及时将筛查出的信息数据向乡村振兴、民政和乡镇反馈,各相关部门和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对就医负担重的家庭实施精准帮扶,做到应帮尽帮。

  “通过优化完善政策,将二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由85%逐步调整至87%,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两病’起付线以下费用给予50%报销,将大病保险筹资标准由52元调整提高至62元,报销比例普惠性提高5个百分点,确保各项医保待遇应享尽享。”固原市医疗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薛东明说。

  加强门诊大病患者的发现与管理,由各县区和各乡镇对常住人口,特别是脱贫户、“三类监测”人群门诊大病办理情况进行排查,将糖尿病、高血压“两病”门诊大病办理权限下放至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民生服务中心,方便群众能够就近办理,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今年,固原市共资助44.79万参保人1.08亿元,确保各类医保重点对象应参尽参,全市城乡居民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报销达75%以上。脱贫户马德勋因病在西安就医,住院发生总费用11万多元,医保报销8.7万元,个人支付2.25万元;脱贫户高兵因病住院发生总费用6.5万元,医保报销4.76万元,个人支付1.7万余元。

  固原市还通过开展区域点数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国家试点,落实国家、自治区医疗保障各类政策,通过“一站式”结算平台,及时报销患者医疗费用,不断提升群众医保获得感、幸福感。(记者 剡文鑫 文/图)

  石嘴山市:医保兜底为健康保驾护航

  “出院缴费的时候,没有想到总共36万多元的医疗费,自己只缴了4万多元。如果不是这么好的医保政策,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11月20日,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礼和村村民马华春感激地说。

  2008年,马华春的丈夫马冠华突然病倒了。经检查患有瓣膜缺失性心脏病。本来两人都在外打工,孩子懂事听话,日子过得俭朴又温馨,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家庭的平静。经过手术治疗后,马冠华遵医嘱尽量减少活动量,卧床休息。马华春为了照顾丈夫,只能在周围打打零工,照顾家里的田地以维持生计。

  本以为这样维持下去也能生活,没想到今年2月,马冠华的病情突然恶化,由于长期患病服药,他的肾脏功能也严重衰退。转诊转院到杭州市树兰医院,前后住院57天共花费36万多元。“住院的时候我特别担心,这么多钱也不是我省吃俭用就能攒出来的呀!”马华春说。出院缴费时,医保累计报销了32万多元,自己仅支付4万多元,报销比例达到了87.15%。并且在出院时享受到“一站式”结算的政策,不用自己垫资医保报销部分,也省去了跨省报销的麻烦。

  “马冠华家属于监测户,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给他们办理了贴息贷款,养了3头牛和十几只羊,并且发放了1万元的资金补助。”礼和村党支部书记吴忠红说。

  今年以来,石嘴山市认真落实医保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全年预计为8.6万余人次农村家庭困难人员结算住院、门诊就医各项待遇5950万元,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81.9%,切实发挥了医疗保障兜底功能。“我们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医保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特殊困难群体动态参保率达到100%。”石嘴山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

  石嘴山市深入推广“互联网+医保”,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了与全国31个省份5.95万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直接结算。97%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实现网上参保登记、缴费核定。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已达60余万人,全市168家定点医疗机构和444家零售药店实现扫码服务全覆盖,方便了广大群众就医就诊。(见习记者 蔡莞郁)

金凤区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窗口。

  金凤区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窗口。

  金凤区:“一站式结算”让看病不再贵

  “16.28万元的医疗费用,我自己只出了1.89万元。”11月17日,家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植物园村的马女士感激地说,“三重医疗保障”的好政策,让困难群众成了真正的受益者。

  今年6月,马女士在干活时,不慎从温棚上摔落,伤势严重。手术过程很顺利,但高昂的医疗费用让家人一筹莫展。在医院进行“一站式结算”后,让马女士丈夫惊喜的是,个人自付不到2万元。作为突发情况困难户,马女士医保统筹报销7.57万元,医疗救助2.89万元,大病保险3.92万元,总报销金额14.38万元,大大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对我们普通家庭来说,医保政策就像雪中送炭,帮我们解决了大困难。”金凤区悦湖家园的高女士说。

  2017年,高女士查出患有急性肝衰竭,辗转银川、北京、天津等多地治疗。2021年8月,她在天津市做了肝移植手术。在异地就医结算政策的帮助下,报销基本医保及大病保险20万余元。

  今年3月,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按照60%的救助比例,高女士获得医疗救助5.2万元,保障了复查取药等后续治疗。高女士告诉记者,得益于各种救助保障政策,家庭负担减轻了不少。工作人员还经常带着慰问品登门看望,让她安心又暖心,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金凤区不断优化救助流程,简化结算程序,逐步实现辖区范围内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金凤区医保局局长李淑娟说,“一站式”服务既增强了救助实效,又减轻了群众就医时跑腿垫资的压力,有效提高了群众就医便捷度。

  截至目前,金凤区“一站式”医疗救助6529人次(含门诊),其中基本医保支付712.35万元,大病保险支付130.54万元,医疗救助342.05万元,医保基金支付1184.94万元;零星救助因病致贫等人员48人次共106.62万元。

  李淑娟介绍,金凤区摸底调查困难群体基本医疗保障状态,严格筛查辖区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建立防止因病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及乡村振兴信息共享机制,加大脱贫户、边缘户、突发意外困难户等重点监测人员的帮扶力度,确保应保尽保,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前三季度,共筛查因病致贫风险155人次,救助38人次。

  同时,金凤区优化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流程、简化手续,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服务模式,确保困难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见习记者 何娟亮 文/图)

“先诊疗后付费”让邵岗镇永涵村村民王金兰不再为高额医疗费发愁,能及时入院接受治疗。      (图片由患者提供)

  “先诊疗后付费”让邵岗镇永涵村村民王金兰不再为高额医疗费发愁,能及时入院接受治疗。(图片由患者提供)

  青铜峡市:破解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

  “多谢市人民医院出手相救,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11月20日,青铜峡市邵岗镇永涵村村民王金兰说,不但做手术时医院提前垫付了医疗费,还在自己康复后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今年4月14日清晨,王金兰病发后处于昏迷状态,被紧急送往青铜峡市人民医院后,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病症危险性高、致死致残率高、手术难度大,以往碰到此种病例都要转到上级医院治疗,但当时的王金兰已经陷入浅昏迷状态,很可能在转院途中再次出血,失去抢救机会。

  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该院决定采取DSA下全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由于王金兰和丈夫都是残疾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手术费用以及后续治疗护理费用。该院当即决定特事特办,为其开通绿色通道,争分夺秒治病救人。

  “经过手术后正在康复,能够正常走动了。”王金兰说,经过医保兜底,原来三四万元的手术费,最终只花费了四五千元,加上社会捐助,几乎没花多少钱就看好了病,现在的医保政策真好,让他们这样的困难家庭也能看得起病。

  前几天,峡口镇中心卫生院的签约家庭医生来到任桥村马瑞芳家,为她测量血压、血糖。目前峡口镇与家庭医生签约的老年人达到2469人,占家庭医疗服务对象的60%以上。对所有签约的老人,家庭医生和志愿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入户健康咨询和随访体检,像马瑞芳这类病史较长、情况复杂的老年人还可享受“定制服务”。

  每年年初,青铜峡市卫健局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卫生综合目标考核,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签约完成质量、数量、家庭医生保健箱发放、签约对象满意度进行奖优罚劣。目前已组建了79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常年提供上门送医送药送诊服务,实现了由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

  今年,青铜峡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外异地就医住院报销手续多、报销时间等待久、大病医疗救助手续繁琐等医保服务经办“路障”,全力打造覆盖市、镇、村三级医保经办“30分钟服务圈”,打通服务群众和患者“最后一公里”。“通过医保兜底、大病救助、家庭医生上门、远程诊疗和医保经办‘30分钟服务圈’,构建起立体化、全方位医疗服务体系,一揽子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该市卫健局负责人说。(记者 蒲利宏)

中宁县石空镇白马湖村村干部入户宣传医保政策。

  中宁县石空镇白马湖村村干部入户宣传医保政策。

  中宁县:村民共享村集体“专属福利”

  “村上给大家补贴医疗保险费,不但减轻了我家的压力,也感受到村集体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带来的实惠。”11月16日,中宁县石空镇白马湖村村民李吉林在村里为全家7口人办理完医保缴费手续后,接过工作人员发给他的560元补贴金。

  同李吉林一样,白马湖村1000余名村民在2023年的医保缴费中,享受到了每人80元的集体经济补贴。用村集体经济收益补贴群众医保缴费,是白马湖村的传统。针对当前正在进行的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结合今年的产业收益,白马湖村经过深入讨论和征求意见,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后,将补贴经费从以往每人70元增加到每人80元,从村集体经济收益中划拨补助资金8万元,确保村民全部参保。

  近年来,白马湖村依托村林场300余亩土地、村冷库及拣选车间,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8万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与宁夏新格原农业有限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种植麒麟瓜16亩,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万元。并鼓励本村群众保留一部分土地跟随企业种植,学习掌握先进技术。由村集体打通销售渠道,推动农户创收方式由土地流转转变为自主种植优势作物,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与企业签订劳务用工协议,确保用工人数的60%为本村群众,让本村弱劳力人员就近务工,将更多的经济收益留给本村群众。预计今年群众务工收入达30万元以上,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

  60岁的李子祥是白马湖村的边缘户,他和妻子都患有心脏病,儿子也因糖尿病花费巨大。为帮助李子祥家庭走出困境,帮扶单位给李子祥送来了“扶贫羊”,帮助他通过养殖增加收入。村上为李子祥办理了低保,还在村经济合作社给他提供了一个就业岗位。李子祥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增收2万多元。这次缴纳医保,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李子祥享受一部分补助,村上给予80元补贴,李子祥只缴纳70元的医保。

  “不仅是白马湖村,枣一村也是用村集体收入为全村村民补贴30元的医疗保险费,为60岁以上的老人补贴100元。新渠稍村从村集体收入中抽出11000元为村民分红、补贴医保费用。”石空镇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各村群众缴纳医保积极性颇高,已有近1万人完成2023年度医保缴纳。(记者 杨志挺 文/图)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石卿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