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生曾说“疾病不是突然发生,而是突然发现的”。心梗、中风等危险的急症背后,大多都有一个潜伏了多年的源头——高血压。今年10月8日是第26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生活,理想血压。那么,什么样的血压才是理想血压?
“根据国际和中国高血压指南,理想血压是指收缩压在120mmHg以下,并且舒张压在80mmHg以下。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还能保护心脏、大脑、大血管、肾脏和眼睛等脏器。”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栾红提醒大家,近年来高血压正在向青壮年群体逼近,建议年轻人也要定期测量血压,一旦发现问题应尽早干预。
不良生活习惯
增加年轻人高血压风险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容易患高血压,可近年来,高血压却明显有年轻化的趋势,并且来势汹汹。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7.5%,患病人数约为2.45亿。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研究显示,我国18~29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为8.9%,30~39岁为13.4%,18~39岁的青年群体患病率超过20%,高血压愈来愈向年轻群体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盯上”年轻人,除遗传因素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年轻人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现在许多年轻人以“吃货”自居,毫不在意体重;吃东西追求“重口味”,钠盐摄入量超标;爱吃油炸食品、肥肉等,食入较多饱和脂肪酸;过量饮酒、长期吸烟;作息不规律,精神持续紧张,这些因素都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青壮年患高血压有不同
和老年人患高血压相比,青壮年患高血压又有哪些不同点值得警惕?“老年性高血压往往是单纯的收缩压(高压)升高,舒张压(低压)不升高,而年轻人的高血压往往是收缩压高,舒张压也高。另外,老年人高血压往往波动比较大,一般早上9点、10点的时候或者是早上起来的时候血压高,下午的时候血压也高。而对于年轻的高血压患者来说,他们的血压相对波动比较小。”栾红主任介绍。
高血压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老年人发生高血压,一般考虑是原发性高血压。但如果青壮年人群发现血压高,一定要找找是否有继发的因素导致高血压,比如最常见的肾实质病变、肾血管病变,这些都可以导致继发性高血压。
没症状的高血压更可怕
对很多中老年人来说,血压升高后会感觉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但有些年轻人明明血压高了却没什么感觉。这如同温水煮青蛙,身体可以逐步适应,所以即便有时血压已经很高,也可能感觉不出任何不适,任由高血压损伤器官,等发生了心梗、脑梗、脑出血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临床上也发现,一些无症状的青壮年高血压患者是突发脑血管疾病,送入医院才发现血压已经很高了。”栾红主任呼吁,年轻人也要关注自己血压,对于年轻人来说,最简单的方法是体检,或者家庭自备血压计定期测量。
如何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说到高血压的早发现、早治疗,经常会有人问,是不是一发现血压高就要马上吃药呢?
对此,栾红主任表示,如果年轻人初次发现血压升高,应进行规律血压测量至少3天,一天分早、晚两次进行测量,同时把血压情况记录下来。去医院就诊时,医生会根据血压记录波动状态给予治疗方案。“年轻人饮食上首先应低盐低脂,适量运动,超重和肥胖者应积极减重。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都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年轻人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烟酒可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建议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高血压患者不宜饮酒。”栾红主任说。
另外,对于一级高血压患者,血压轻度升高或者在正常高线上时,通常只需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就可能把血压降下来。栾红主任还提醒:“早期高血压,可先进行1~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但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无法达标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接受降压药物治疗。”
平稳降压,长期达标
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长期服药,鼓励选择每天服用1次的长效降压药物,以确保平稳降压。需要联合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优先选用单片复方制剂。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标准也有所区别: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年龄在65~79岁的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至140/90mmHg以下。
小贴士
血压超标要注意
●1.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血压超过130/80mmHg以上应引起关注,随着血压的升高可能带来对于心脑肾等器官的危害,应及早开始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已经出现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尽早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