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好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既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也是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当中,我市结合城市体检工作,摸清保护家底,构建要素底盘,让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中得到融合提升。
保护城市地标留住历史记忆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热度未消,银川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吸引了不少来自区内外的游客,玉皇阁是大家争相拍照打卡的景点之一。“银川玉皇阁外形高大巍峨,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看起来就有历史的厚重感,还可以登阁上楼俯览银川老城的风光。”外地游客周先生说,自己是一名古建筑爱好者,银川拥有玉皇阁这种体量大且保护完整的古建筑极为难得。
与玉皇阁遥相呼应的还有银川鼓楼,这两座地标性的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关注,一些旅游博主也首选它们作为银川旅游的必到景点。近年来,银川市不断探索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在保持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系统保护银川市现有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和继承城市整体格局和传统空间特色,去年我市修订了《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组织开展了《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及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银川市在历史文化资源的“预保护”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对具有保护价值但尚未认定为保护对象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保护需要,先行采取保护措施;对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古遗址等,采取建立记录档案、测绘等方式进行了保护。
目前,银川市已公布挂牌历史建筑23处,鼓楼—玉皇阁历史文化街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西夏陵已被正式确定为我国202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处、中国传统村落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9项。
加强规划管控 城市更有韵味
市民张伟年近六旬,是土生土长的“老银川”。记者跟着他在玉皇阁周边走街串巷,说起这里曾经是哪家单位的办公楼,后来又经历了哪些变革,最后变成现在这样又经历了哪些故事……张伟如数家珍。
“小时候我就生活在和平新村附近,当时都是平房大杂院,后来条件改善了,才搬到了附近的小区。”张伟说,城市建设升级是必然的结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玉皇阁街除了两侧平房变成了楼房,行道树从胳膊粗细变得茂密粗壮,其他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张伟的感受高度契合银川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上的理念,就是在资源禀赋、历史遗迹中探寻富有银川特色的城市建筑色彩,采取禁用色管控模式,并分区制定色彩控制导则,明确各区域主色调、点缀色及搭配比例等,为城市色彩管理提供详细的技术标准指导。
“我市制定了《银川市滨水空间及规划建筑设计导则》,通过技术标准机制的研究,推动规划管理行政审批流程与手段的革新,深入推进城市设计服务于规划审批管理的成果转化,为我市城市风貌、建筑特色、环境景观、公共空间等管控提供引导。”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将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相结合,我市新编了环阅海等三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含城市设计),通过减少规划编制数量、提高规划编制质量,确保城市设计研究内容有效落实于法定规划控制指标体系。
按照《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我市确定并公布了中山街红柱子、绿洲饭店、宁夏解放纪念碑、长城机床厂厂房等22处建(构)筑物为银川市历史建筑,全面完成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的历史建筑确定、公布及挂牌任务。同时,基于《银川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普查划定专项规划》,扎实推进历史街区划定工作,将鼓楼—玉皇阁街区公布为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开展活化利用 赋予时代价值
历史文化传承是一个地方的群体记忆,更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留住记忆的同时还要加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在金凤区良田镇,多彩的田园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浓浓的“乡愁记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此观光。良田镇园子村交通四通八达,银兴公路贯穿南北,该村大力发展住宿餐饮、观光休闲、亲子研学等业态,带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2023年,园子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园子村如今还保留着宁夏铁道干校建筑群遗址,该建筑群已被列入银川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土木结构的建筑依然保留着最初的风貌。1983年,这些遗址曾经被作为移民搬迁临时指挥部使用。2022年,良田镇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对位于园子村的宁夏铁道干校建筑群遗址进行了改造利用,将宿舍改造为民宿及农民党校,曾经荒凉破败的遗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银川市自2017年公布第一批历史建筑以来,逐步开展相关保护利用工作。目前,第一批历史建筑中的银川涤纶厂已转型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体验、文化培训、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创意园。
因银川市历史建筑多数建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处于闲置状态的不多,改造利用多以“产权单位负责、政府部门引导”的方式进行。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历史建筑改造利用审批中,银川市严格加强改造项目的审批和引导,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要求纳入基本条件,科学引导产权单位的改造修缮工作,不仅留住历史记忆,也让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记者 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