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图片头条
关注生物多样性|宁夏90后博士顾伯健,在云南守护“百鸟之王”
2021-10-18 18:12:13   
2021-10-18 18:12:13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在国内一知名网站的问答社区中,有这样一项内容:我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者顾伯健,关于绿孔雀保护的问题,问我吧!

  “蓝孔雀和绿孔雀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像保护大熊猫那样去保护绿孔雀呢?”“修建水电站和保护绿孔雀之间的冲突如何破解?”

  网友们提问的热情非常高,而且都得到了专业的回答。关于绿孔雀,他们问对人了。

  顾伯健,90后,宁夏银川人,目前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已从事多年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被誉为“民间保护绿孔雀第一人”。

img_960085249019c269f004b3117b43d1d51d14-2.jpeg

顾伯健。

顾伯健针对六盘山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分享。

  “绿孔雀背后的男人”

  顾伯健对自然的喜爱,在少年时期就已显现。“小时候总能在银川的水边看到许多候鸟,我觉得很有意思,特别喜欢观察它们。后来就养成了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了解当地的动植物。”本科和硕士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植物,但对动物也在持续关注。2013年,顾伯健在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到云南绿汁江做季雨林植被调查。云南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丰富的植物资源让他惊喜。与此同时,他还获知了一个更加振奋的消息:当地村民见过绿孔雀!

WechatIMG16.jpeg

绿孔雀栖息地。

  “孔雀分为绿孔雀和蓝孔雀,我们在动物园里常见的是蓝孔雀,原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才是原产中国的本土物种,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但是随着人类的捕杀和栖息地被破坏,已从大部分地区消失。目前全世界绿孔雀总体数量不超过一万只。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将绿孔雀列为濒危动物。”顾伯健曾一度以为,这一神秘物种已经灭绝。

WechatIMG25.jpeg

顾伯健发现绿孔雀羽毛。

  野生绿孔雀非常警觉,一般很难见到,但它们的鸣叫却可以传遍山谷。第一次听到它们的叫声,顾伯健便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了这样的文字。“2017年3月10日傍晚,红河上游的河谷,日落时山谷中传来了野生绿孔雀的洪亮的鸣叫!三年的等待与追寻,今日终于听见了这神话之鸟的声音!这阵阵鸣声伴着窸窣的虫鸣在空谷中回荡,真是激动人心!同时,我们还捡到了绿孔雀尾羽,看到了绿孔雀的脚印,虽然没有亲眼看见这百鸟之王,但是这鸣声已经令我难以忘怀!”随后几年的时间里,顾伯健仅见过绿孔雀三次。

  “守护绿孔雀最后的家园”

  和绿孔雀的初次“邂逅”,顾伯健至今难忘,但激动之余,他的担忧也油然而生。“在绿孔雀出没的区域,有一个正在建设的水电站,被挖空的半座山触目惊心的矗立在眼前,对于绿孔雀和大片原始季雨林会产生巨大的威胁。”于是,他借植物考察的名义,数次自发在红河中上游进行绿孔雀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并命名了一个大戟科植物新种(同时也是一个新属):希陶木属希陶木(Tsaiodendron dioicum),以及大片的陈氏苏铁(Cycas chenii)居群与褐渔鸮、绿喉蜂虎、多种兰科植物等国家保护动植物。

WechatIMG15.jpeg

绿孔雀栖息地。

  “红河中上游的石羊江、绿汁江河谷中隐藏着丰富的动植物,有保存完好的干热河谷生态系统,或许是绿孔雀在中国最后的家园。绿孔雀的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水电站一旦建成运行,栖息地就会缩小和破碎,种群数量也会随之锐减,情况紧急刻不容缓。”顾伯健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呼吁对这一区域的保护。

  2017年,他的呼吁得到了“野性中国”、“自然之友”、“山水保护中心”等公益环保组织的关注,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支持下发起了“绿孔雀保护行动”,他们共同调查、起草并向原环境保护部提交了《关于暂停红河流域水电项目,挽救濒危物种绿孔雀最后完整栖息地》的紧急建议函。

  在此之后,顾伯健持续不断为绿孔雀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做贡献:针对戛洒江水电站即将淹没绿孔雀栖息地的紧急情况,帮助“自然之友”环保组织提起了全国首例野生动物保护类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冒着生命危险,带领相关专家、律师、媒体记者,数次前往红河中上游的石羊江、绿汁江河谷,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的调查和取证,为政府与法院对该事件的决策提供依据;并作为专家证人,出庭为红河中上游的生物多样性作证,促使该案件最终胜诉,水电站工程停止建设,保住了绿孔雀的“家”。

WechatIMG18.jpeg

顾伯健在绿孔雀栖息地考察。

  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10个典型案例,保护绿孔雀及栖息地案入选。

  “宁夏的生物多样性非常独特”

  2019年,顾伯健进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依然是他热爱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令他意外的是,博士期间的一个研究项目竟然是在自己的家乡。

  2020年1月初,顾伯健作为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成员之一,联合阿拉善SEE塞上江南中心、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与宁夏六盘山国家级保护区管护局在宁夏六盘山开始了华北豹种群及猎物的种群密度、动态、走廊带预测等相关科研及保护工作。

WechatIMG10.jpeg

顾伯健在六盘山进行野外工作。

  研究组每年都会来六盘山两次,每次驻扎一个多月,和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起巡山、布设红外相机、回收红外相机、收集整理数据……作为宁夏人,顾伯健对于这个项目比其他人倾注了更多的感情。“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森林的样子就是在六盘山,4岁的时候父母带我到这里旅游,因为从小在城市长大,所以印象非常深刻。”能为家乡做些事情,顾伯健心里非常高兴。“比起中国的其他大江大河大山,六盘山并不是那么出名,但我们调查发现,它非常独特,东西南北的物种在这里纵横交汇。外地人提起宁夏,总觉得就是大漠戈壁,其实这里的景观非常丰富,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词来说就是浓缩。虽然面积比较小,但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只是六盘山,包括沿黄河湿地,甚至已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宁夏已经出现包括卷羽鹈鹕等多种珍稀鸟类的种群。”

WechatIMG11.jpeg

顾伯健在六盘山布设红外相机。

  从植物到绿孔雀再到华北豹,从宁夏到云南再回到宁夏……顾伯健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之路看似已经走了很长,但他的热情与热爱一如少年时的自己。在他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一个省份、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事,而是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或许地球生命共同体就是最好的答案。(宁夏日报记者 姜盼 文/视频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闫文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