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资讯
走,一起去赶海!久远的“玩海”方式怎么变新鲜了?
2021-04-18 09:40:30   
2021-04-18 09:40:30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潮落时到滩涂上捡拾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赶海能让人增加对海洋和大自然的了解,同时体会自己动手取得收获的喜悦。被大海环抱的海南岛,大部分海滩都是赶海胜地,近年来赶海活动逐渐受到更多游客的欢迎,拉动了当地的旅游消费。在打造赶海品牌方面,当地也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穿着雨靴、拿着铲子、拎着小桶,在沙滩上弯腰寻觅各种贝壳、海螺、螃蟹……在海南的沙滩上,总能看见很多人在赶海。

  潮落时到滩涂上捡拾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记者走访发现,近年来,这一既久远又新鲜的“玩海”方式,逐渐被更多游客所知,带动了海边商家生意的火热,拉动了当地的旅游消费。

  边玩边学知识

  4月的一天,虽然还不到凌晨5时,位于海南琼海市的潭门湾,晨曦中赶海的人们已熙熙攘攘了。拥有近8公里长的优质海岸线和独特的潮汐规律,潭门湾形成了优质赶海场所,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

  半个小时过去了,海滩上的人越来越多,海风中夹杂着阵阵欢快的笑声。大家边挖,边交流着心得:如果看到沙滩上突然喷射出细水柱,或是沙滩上有几处小眼,那别犹豫,马上往下挖,挖个2到5厘米,就能看到蛤蜊了;除了螃蟹、蛤蜊,也有可能挖出一些很小的贝壳或小虾,还有海蜗牛、紫海贝……

  海螺、螃蟹、扇贝、生蚝……游客张昊和女儿的“战利品”不断丰富起来。张昊告诉记者,他是专门带着孩子来潭门赶海的。他的老家在福建厦门的海边,但随着开发建设,小时候赶海的滩涂慢慢消失了,现在的孩子难得有机会体验赶海抓蟹,他希望孩子也能体验一下自己小时候的快乐。很多游客都是和张昊一样,特意带孩子来亲近自然,回味旧时光。

  随着赶海游玩项目越来越受欢迎,各类商业性质的赶海旅游,以及以赶海、种植红树林等方式宣传海洋生物保护的公益活动也应运而生。

  海口市民段先生曾带着上幼儿园的孩子参加过旅行社组织的赶海。他参加的是“绿色志愿者”活动的赶海项目,一家三口的费用一共是500元。组织方提供雨鞋、铲子、小桶等,有专业的带队老师讲解,整个过程约3小时。“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海洋生物保护的知识,孩子一直嚷着还要再去一次呢。”段先生说。

  带动旅游消费

  记者发现,在飞猪、携程等网络平台上,“赶海”“渔民体验”等是海南旅游的热门关键词,相关旅游产品的价格在300~600元不等。

  市民和游客的增加,带动了海边商家生意的火热,拉动了当地的旅游消费。以潭门为例,记者留意到,节假日期间,潭门周边地区的酒店经常订满,当地海鲜饭店也大受欢迎。

  “我们的客人来自天南海北,以家庭为主,客人们很喜欢赶海、吃海鲜农家宴、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琼海市潭门镇一家民宿的老板符名林说。

  凭借这一碗旅游饭,潭门镇另一家民宿的老板莫壮森一家的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好了,“从去年7月以来,有近800名游客住店。”

  为了招揽生意,莫壮森规划出一条“赶海亲子游”路线:上午前往附近的南海博物馆参观,中午回店里品尝渔家私房菜,午休后体验琼海杂粮下午茶,傍晚去赶海挖螺,吃完晚饭再去海滩上抓螃蟹,晚上回到店里吃烧烤、唱歌……莫壮森说,赶海如今是他店里的“金字招牌”。

  打造赶海品牌

  被大海环抱的海南岛,大部分海滩都是赶海胜地。海南如何打造赶海这一品牌?

  在海南旅游协会会长王健生看来,赶海可以使青少年增加对海洋和大自然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体会自己动手取得收获的喜悦。赶海活动的组织、交通,有关海洋和天文气象知识的宣传介绍,必要的保护和防护,各种赶海用具和相关纪念品的销售等等,都还有发展的空间。

  “围绕赶海主题,可以开发更多互动体验项目和延伸产品,把沿海村镇盘活起来,使之成为挖掘和丰富海南海洋文化的重要手段。”王健生认为,赶海可以体现海南海滨城市的特色,也可以与海南全域旅游“点、线、面”紧密衔接起来,让市民游客从赶海开始,深入到周边的乡村、农庄,在大自然中度过惬意的假期。

  在打造赶海品牌这方面,琼海市潭门镇做了多年探索。从2015年起,琼海市推出潭门赶海节,融合渔民传统生活元素,举办祭海仪式、渔民技能比赛、千人赶海寻宝、海鲜盛宴、沙滩音乐会等多项活动,并结合当下的互联网思维引入诸多创新,对活动的整体形象进行年轻化包装,打造出潭门赶海的品牌效应。(记者 赖书闻)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闫文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