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寒假已经临近尾声,中小学生该收心为春季学期做准备:尽快完成寒假作业,调整作息时间,预习新知识。作为家长,也要打起精神,迎接辅导孩子的又一次“战斗”之中。
“我家孩子特别任性,她不愿意干的事,你磨破嘴都不管用。”“孩子期末没考好,寒假让他好好复习,他却天天睡懒觉。”“孩子才上五年级,对我说的话已经是‘油盐不进’了。”……
以上这些吐糟,相信很多家长并不陌生。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了?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那么乖?与其总是抱怨,不如仔细审视孩子和自己的教养方式,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家源性问题导致孩子行为异常
王娟是银川市金凤区二小的一名老师,心理学硕士毕业,研究教育与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向。任教多年,她发现现在孩子因为家源性问题导致行为异常的越来越多。比如因为父亲教育的缺失,孩子与母亲的关系非常紧张;因为安全感、信任度不够,孩子总担心失去,老爱与别人争抢;因为总得不到父母的赏识鼓励,孩子很自卑等。
在她看来,孩子的学习有问题不怕,但一旦行为异常,解决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发现孩子行为出现问题后,作为父母,首先要对孩子完全接纳,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父母要去观察、认识孩子,想一想孩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寻找孩子行为异常背后的原因,包括现有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交往等,针对问题慢慢改正。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其次,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孩子为啥不听家长话?王娟介绍,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孩子从来都不是听大人话的。人从出生认识世界开始,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进行。进入幼儿期,儿童通过更加广泛的自主活动认识周围的世界,尝试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外部环境,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一些活动被允许和鼓励,一些活动被禁止和转移,孩子便形成了“不是做什么事情都可以”的认识。
进入学龄期,儿童开始运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做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我能做什么?”“我想这样,你怎么看?”“在别人眼里,我怎么样?”这些问题都是孩子在解决人格发展中“自我认识”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试图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自己。
然而,也就在这个时期,父母最关注孩子的却不是孩子“找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焦虑的那些学业和能力成长中的事。有些孩子很幸运,他们把自己放在父母期待的事情上,并且通过努力,在父母在乎的方面得到了认可,从而获得了自我的满足。但也有些孩子因为在父母期待的事情上完成得不够好,而经常陷入自我认可的低谷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动力。渐渐地,有的孩子就跟父母之间建立一堵高高的围墙,对父母的话视若无睹,变成父母眼中“油盐不进”的孩子。
反思家庭教养方式
孩子之所以成为“皮孩子”,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息息相关。不少父母没有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不关注他们的内心需要,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有困惑的时候也不参与到孩子的困惑中,与其一起想办法来解决。对孩子来说,父母让自己很无助,他没有和父母建立良好的合作,父母也没有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在很多家庭中,夫妻之间也没有相互合作,父亲没有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能力让自己树立父亲的威信,母亲也没有用慈爱和细腻的温柔体现母爱,孩子在家庭成员身上学习不到友好和尊重。
另外,在家庭中给孩子制订规矩的时候,不让孩子参与其中,但是规矩却是给孩子制订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获得自尊。但在父母看来,觉得自己很重视孩子,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为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即使这样孩子也不听自己的,好像自己被孩子赢了。一旦父母有这样的观念,也就是说,父母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看成是博弈的关系,大人在想办法去赢了孩子,而不是去想办法赢得孩子。一字之差,导致亲子关系相差甚远。
所以,想要让孩子听话,大人得先听得懂孩子的话,想要孩子按照正确的规矩去做,那就得先让孩子从内心中认可这个规矩,想让孩子与大人合作,大人得学会合作。
温柔且坚定的爱
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父母要做示范,把爱根植到孩子的内心,用爱去赢得孩子,孩子自然回应你的爱,听你的话。
那么,父母如何爱孩子?王娟认为,父母和善与坚定并行,有威信,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权。威信由父母示范建立,规矩制订与孩子讨论,大家一起做。父母倾听孩子,耐心询问,积极关注,对孩子表示尊重和理解。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生活技能,才有责任感,也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诸多挑战与议题。(记者 焦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