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咧走咧,走远咧,
越走呀越远了,
眼泪的花儿飘满了。
哎嗨哎嗨哟,
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一名妇女站在村口,一曲“花儿”随风飘远。
这名妇女就是泾源县黄花乡上胭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彩琴,她歌中“走远”的人便是黄花乡原党委书记马新娟。
2018年5月21日,40岁的马新娟因患淋巴癌,永远地离开了她不舍的亲人、惦念的乡亲。
“多好的人呀,就这样走咧。”马彩琴的歌没唱完,泪如雨下。
马新娟当上黄花乡乡长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搬离水洼处,她憋着一股劲,把帐篷扎在了村口
黄花乡上胭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居住在地势低洼的河滩地里,下雨时水位升高,水面浸湿了土墙,淹没了院子。
潮湿、阴冷、泥泞常伴,村民形象地称“院子里,晴天都能踩出水来”。
“土坯房裂开的缝前后透亮,坐在室内透过裂缝能看到外面人影。”说话间,马彩琴拇指和食指拉开些距离,比划裂缝的宽度。
2015年3月,马新娟当上黄花乡乡长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搬迁。
土坯房虽破旧,却是村民遮风挡雨的地方,新房没建成前,村干部磨破嘴皮,村民还是不愿搬。
憋着一股劲,马新娟把帐篷扎在了村口。
“一连好几任干部都摆不平,我能干好吗?”上胭村党支部书记马彦福对扶贫搬迁也感到“气短”。
“拆迁旧房,每户补贴5000元,你一定能干好。”马新娟给马彦福下了硬命令,接着她自掏腰包,拿出2万元垫付拆迁费。
当年9月,六盘山秋雨即将到来,看着云层一天天变厚变黑,马新娟心急如焚,现场督促建新房,一刻不松劲。
一个周末,马新娟的妹妹马新燕从固原回家,乘车路过上胭村,看见姐姐和村民站在河畔,发短信问:“大周末,你站在水坑边干啥?”“在搬迁呢。”马新娟回复。
一天,马新娟带着村干部来到“钉子户”马金林家做动员工作,儿子马而旦担心父亲马金林没处住,一时情急,抡起铁锹朝村干部砸来。
“想干啥?”马新娟一个箭步上前,挡在其他人前面。
听到争吵声,村民们纷纷聚拢过来。
在马新娟的耐心劝导下,马而旦说出了缘由,原来他家土房面积大,担心新房子面积小,老人没地方住。
马新娟一项项帮他细算:“你家院子200平方米,再把旱厕面积算上,新建的房子完全够你们一家人居住。”
“建新房没有钱,怎么办?”一旁的村民杨而利插话道。
“大家暂时住在亲戚家,政府会协调贷款建房,临时居住费我们来想办法解决。”有了马新娟的保证,村民们打消了顾虑,同意搬迁。
半个月后,50多户村民悉数签了搬迁协议。
一个月后,连绵秋雨不期而至,村民如期搬进砖瓦房。
“书记还在帐篷里。”看着房檐前的雨滴连成了线,村民想起马新娟,急忙送去热乎乎的饭菜。
一个女人守在帐篷里工作一个多月,人心都是肉长的,谁没有家?咋能不心疼。村民马金奎呢喃着,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
时过境迁。如今的上胭村背靠青山,房屋整齐划一,金灿灿的阳光洒在屋脊上,344国道穿村而过,泥泞的河滩变成了湿地公园。
“自来水通咧,电通咧,还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道路也四通八达。”74岁的马德海领着孙子,在村里广场散步,白髯飘飘,笑容在脸上舒展。
如今,黄花乡11个行政村均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网络、通公交,建成美丽村庄11个。
于学梅感慨,原来只知道围着炕头、院子转,干粗活,没想到有朝一日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再穷的人,都有富裕的梦想。
马新娟不相信守着青山绿水的黄花人会甘愿贫困。
“唯有把‘输血’变成‘造血’,增强贫困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黄土、黑土,什么土能种什么庄稼,她在心底有了打算;养牛、建厂、种树、旅游,她结合各村的情况有了计划。
2015年秋季,上胭村调整展业结构,实施“压夏增秋”,减少冬小麦面积,增加玉米面积,扩大养殖规模。
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村民打心里抵触改变。
每天清晨,马新娟早早来到村里,跟着村民犁田种地,中午不回家,吃馍馍就白开水。
“秋季耕种半个多月,马书记看到谁家种小麦,就到谁家地里劝说改种玉米。”马新娟带着马彦福满山跑,犁过的土壤松软,踩下去不知深浅,抬起时已沾满泥土。
“最好的冬小麦一亩地产200公斤,种植玉米亩产600公斤以上。”第二年,村民一算账,发现调整产业后收入翻番。
村民尝到了甜头,不用上门督促,主动种植玉米。马新娟见时机成熟,结合金融扶贫,帮助村民贷款养牛,指导发展养殖产业。
“杨而利饲养4头牛,年收入3万多元;马而旦饲养11只羊,加之子女外出务工,一年收入10多万元……”马彦福掰着指头算着说,村民腰包鼓了,村里基础母牛补栏,大家抢着交定金。
上胭村忙着收牛款,羊槽村扶贫车间的缝纫机哒哒声响成一片。
2016年3月,马新娟被任命为黄花乡党委书记。她上任第一天,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基本情况,掌握打好脱贫攻坚战第一手资料,提出“要把党建建在产业链上,抓党建,促脱贫”思路,率先以羊槽村为试点。
羊槽村男人擅长养殖,妇女喜好刺绣。马新娟结合妇女们的特长,探索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产业”的发展模式。接着,黄花乡第一个“旅游扶贫车间”在羊槽村挂牌成立。
“刺绣大半辈子,都没有干出什么名堂,农家人做的针线活真能赚钱?”村民纷纷质疑。
“只要大家愿意学、愿意干,工资、销路的事,我负责。”马新娟向村民保证。
于学梅等40多名妇女,农忙时拿着铁锹下地干活,农闲时拿起针线刺绣,学习制作沙画,布艺手包、鞋垫、枕套远销北上广,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于学梅感慨,原来只知道围着炕头、院子转,干粗活、笨活,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在家门口打工,干巧活也能赚钱。
今年,羊槽村的制衣扶贫车间投产,于学梅、杨宝琴等妇女凭着参加刺绣打下的基础,学习缝纫技术速度快于其他人。老板承诺,只要于学梅等人熟练掌握了缝纫技术,一个月工资最少2000元。
如今,羊槽村饲养牛近千头,劳务输出近千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