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看这个干啥?”
“儿子,你看这鞋做得多好啊。妈小的时候,如果能穿这么一双新布鞋,会激动地‘飞’起来。”
2月24日,星期天。吴忠市红寺堡区主街道,穆春丽带着孩子逛街时,街边一个小摊上的老布鞋勾起了她的童年记忆。
“手工老布鞋用传统的制鞋工艺制作。在我记忆中,过去农村人穿的鞋子大多数是手工做的。”穆春丽说,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老手艺正在消失,市面上卖的布鞋大多是塑料底、牛筋底的,城里孩子对纯手工制作的老布鞋很陌生,“我儿子还没穿过一双老布鞋。”
穆春丽不知道,在距她60公里左右的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同利村,这种传统的纯手工制鞋工艺仍在传承,且已延伸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炕头经济”。
“这布鞋要做好,最讲究的是纳鞋底,针脚要均匀,手巧的还要纳上图案,不仅做出的布鞋会更好看,也能卖上好价钱。”盘腿坐在炕头,同利村65岁的杨秀花一边穿针引线,一边讲述她的“炕头经济”。
“以前,老家四面环山,旱地一亩能收入200元都要偷着笑。一家子人混饱肚子就不错了,零花钱更别想了。”和全村1087户农户一样,杨秀花一家人也从同心县移民而来。移民到同利村后,村里引进百益同利服饰公司,建起了扶贫车间。一双双精致的手工布鞋鞋底,在巧妙地连接起农村炕头与消费市场的同时,也激活了老人的市场意识。
“现在娃娃都成家立业了,孙子也长大了,我在家也是闲着,动动手给自己挣个零花钱,有啥不好的?你看,做这一双布鞋底有企业包销,坐在自家炕头就能挣30元;和老伴一起缝喜糖、八宝茶袋子,每月收入1600元左右。”杨秀花高兴地说。
在同利村,坐在自家炕头,给扶贫车间订单纳手工千层鞋底、缝喜糖袋子的长期固定农户有10多户,月收入500元至2000元不等。其中,坐在炕头搞经济的老年人居多。(记者 马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