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室是公安机关最前沿的阵地。平罗县将社区警务室建设纳入全县城乡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规划建设了33个社区警务室,覆盖了全县13个乡镇,全面实施“1+X+N”警务机制新模式,构建起了一张社会治安防控网,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民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需求,也将更多的矛盾化解在基层。
2017年7月10日,家住平罗县头闸镇永惠村的丁万林跑到村警务室气愤地说“:我家8亩地的玉米全死了,我怀疑是邻居使得坏。”看到老人如此着急,民警拉着老人到了玉米田里,看到丁万林家种的玉米全部枯萎了。
“丁万林当时情绪有点失控,他要按照自己的推测去解决事情。我们一方面抓紧调查此事,一方面安抚丁万林情绪,让他不能因一时冲动做出违法的事。”
渠口派出所头闸村警务室民警王彦宁说,经过反复侦查,没有证据表明是人为导致玉米死亡,派出所也联系县农业专家进行了检测,也没有检测出可致玉米死亡的农药等。结果出来后,丁万林还是不能理解,为了彻底化解此事,所里决定协调争取资金,给丁万林给予一定的补偿,将损失降到最低。渠口派出所积极协调为丁万林筹集了6000元补偿款,最终成功地化解了丁万林心里的疙瘩,将一起潜在邻里之间的纠纷及时化解。
“非常感谢村警务室的警察,要不是他们帮我做工作,真不敢想象最终会发生啥事。”丁万林感激地说。
头闸村警务室自成立以来,以社区警务“1+X+N”“村警联建”工作模式为抓手,坚持以“互联网+”为依托,利用“两微一端”服务社区群众,已建立“孤寡老人关爱群”“安保人员管理群”“精神病人关爱群”等8个微信群,“两实”客户端已覆盖整个社区99%的人口,将派出所不少业务前置至社区警务室办理,方便群众办事少跑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警民联手,共建共治,成果共享。”平罗县公安局负责人如是说。
今年以来,平罗县公安局把全面深化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作为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基,、扎实开展第一民生警务工程,紧紧围绕“发案少、服务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目标,通过推行“四化”建设,促使社区民警“沉得下、留得住、扎得深”,推动社区警务室“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促进社区警务工作提档升级。
今年4月份,渠口乡分水闸村进行村民生活用水改造,村民王云香在埋设自来水管道时跟邻居发生了争议。双方因此事多次发生争执,后来找到了村警务室,在辅警的协调下,及时化解了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警务室每天有人值班,驻村辅警都是我们的邻里乡亲,有事找他们很方便,今年在埋设自来水管道时,要不是警务室的工作人员,真不知会发生啥事呢。”王云香说。
平罗县充分结合实际,在警务室的运行机制上打破常规、按需规划、依情布局、突出特色,在城区通过采取创新社区警务平台、群防群治模式、群众工作方法、勤务运行、监督考核“五个创新”机制,做优网格化管理、“一警七员”、“互联网+”、“特色培养”四个体系,建立集社区警务、社区戒毒(康复)、社区网格化管理、司法调解以及防诈骗、防邪教、防盗抢和禁毒、反恐、消防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形成了新利警务室“361”工作法、东苑社区智慧警务模式、明月社区金字招牌等工作经验,群众对社区民警出警速度、民警态度、处置方式满意度分别为97%、100%和98%,打造了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同时,在农村推行“抓规范,确保社区警务实体化运作;抓资源统筹,确保社区警务有专人干;抓职责落实,确保实战效果显现”的“三抓三确保”机制,激活了农村社区警务工作的大棋局,形成了崇岗所“7+3”工作法、渠口派出所“四部曲”等一批可复制工作经验和工作行行通的“能手”顾海涛、巧解千家结的“干将”马建荣等一大批社区警务标杆,敞开了警民和谐“幸福窗”。社区警务室的全覆盖,真正实现了社区警务工作从公安机关唱“独角戏”变各方“大合唱”,治理服务的触角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记者 苟永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