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眼 -> 彩版
一村一品 咱们村的“市场定位”
2023-04-06 10:40:23   
2023-04-06 10:40:23    来源:宁夏日报


007.jpg

  编者按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宁夏5个村庄榜上有名。

  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就是要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产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让我们随着记者的脚步走进乡村,看看各村庄如何因地制宜找准市场定位,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产业链条,带领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宝马村内“牛气”足

  李学福在集装箱式水培牧草工厂内检查大麦草生长情况。

  3月27日,记者走进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镇宝马村,在村里没能见到一匹马,却感受到了村里的“牛气”。

  前不久,宝马村喜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荣誉称号,加上曾荣获的全国文明村称号,至今已有两个“国字号”荣誉,但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该村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记者在村里看到,名为智能化牧草种植工厂的项目已经拉开架势,“我们率先引进的无土栽培牧草种植项目,填补了宁夏智能化牧草种植技术的空白。”村主任撖亮说。

  宝马村乡村振兴如此牛气,底气何在?追问中,撖亮和记者话起了家常。

  宝马村并没有马,名字的由来,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然而村里有牛却是真的,而且家家户户都养牛。撖亮家曾一度圈养了200多头,而且都是奶牛。“逐渐增加的奶量和上好的奶质,吸引了央企、民企的目光。”在撖亮的印象中,先是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驻村上,而后是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不断进驻,村民如何获利、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成为摆在宝马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才是王道。目标已定,宝马村开始鼓励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以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的方式助推规模经营;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依托“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持续发展壮大奶牛产业,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富民增收的动力,让奶牛产业成为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对已经成立的合作社进行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与辖区企业深度合作。先行先试的宝马村,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30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410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从5836元增长到19076元,连续3年年均增长超过10%,村集体4年共为农民分红88万元。

  当下的宝马村,现有存栏奶牛5000余头,带动本村及周边乡镇村发展优质牧草种植5万亩;日产鲜奶55吨,年产值达7000多万元,并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民1200余人就业。

  随着奶产业不断壮大,宝马村遇到了饲草供应不足、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对此,村“两委”班子又心生一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延伸产业链。“投建有机肥加工企业、大型农机作业公司和饲草储存配送中心,此举不仅破解草料紧缺的难题,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撖亮告诉记者,引进的集装箱式水培牧草工厂就是最好的佐证。

  走进牧草生产车间,内部摆放着培育托架,一列列托盘里牧草长势正旺。

  工作人员李学福告诉记者,集装箱内种植的是大麦草,首先将种子进行臭氧消毒以及数天的浸泡催芽,然后均匀放入托盘当中,设置好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参数,7天就能长到15厘米—20厘米。“8个集装箱内不但适用于小麦、大麦、燕麦草等多种优质牧草的自动化生产,还可用于叶菜类育苗、食用菌种植生产等,工厂内的生产系统采用生物营养液无土栽培,通过智能温控、自动微喷浇灌、LED灯光照射等,满足种子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营养等条件,能够一年四季不间断地为牛羊提供新鲜牧草。”撖亮说。(记者 李峰 文/图)

  雨强村里的“致富羊”

  盐池县相关企业与雨强村滩羊养殖农户签订高于市场价收购滩羊协议。

  3月底,地处草原深处的盐池县冯记沟乡雨强村乍暖还寒。在滩羊养殖户秦自忠的羊圈里,千余只滩羊的吟唱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49岁的秦自忠脚下生风走进羊圈,滩羊纷纷向主人围拢过来。秦自忠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它们可是我们农民的摇钱树,我们发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全靠它们!”

  秦自忠祖辈居住在雨强村张记圈自然村。提起滩羊,秦自忠有说不完的话题。秦自忠说,打他记事起,雨强村多数人家都养着几只滩羊。

  滩羊是盐池县独有的羊只品种。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滩羊养殖支持力度的加大,市场对滩羊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村民逐渐看到滩羊的价值,纷纷扑下身子发展滩羊养殖,日渐从中尝到了甜头。2011年,头脑灵活的秦自忠放弃打工,回村和妻子一起养殖滩羊。刚起步时如滚石上山,十分艰难,雨强村党支部书记杨云替秦自忠担保贷款8万元,秦自忠自筹资金3万元,购买了130只基础母羊。这些基础母羊犹如秦自忠栽种下的摇钱树,2022年连同收购和自繁自育,秦自忠全年出售滩羊2800只,纯利润超过20万元。秦自忠告诉记者,依靠养殖滩羊,他家奔上了小康路,盖起了气派的房屋,拥有一辆皮卡车、一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今年他家的目标是:全年出栏滩羊3800只,比2022年多出栏1000只。

  做了40年村干部、连续担任26年雨强村党支部书记的杨云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的力度越来越大,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雨强村农民发展滩羊养殖干劲高昂。2022年全年,雨强村滩羊养殖量达6.5万只,全年滩羊出栏量4.7万只,产值超过4700万元;围绕滩羊养殖需求,全村种植青贮饲料以及饲料玉米2.2万亩,青贮饲料以及饲料玉米年产值1500万元左右,除满足全村不断壮大的滩羊养殖外,大量饲料外销,成为农民增收新途径。雨强村有9个自然村,全村385户农户中近50%农户家的滩羊养殖数量超过100只……如今,全村家家户户有小轿车,全村至少有150户农户在盐池县城、吴忠市利通区、银川市购买了住房。

  杨云告诉记者,如今市场对盐池滩羊肉认可度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大,今年他们将继续鼓励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滩羊养殖,大规模种植青贮饲料以及饲料玉米。他们的目标是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全村滩羊存栏量力争超过7万只,出栏滩羊力争新增5000余只,让村民的钱袋子再鼓一些。(记者 鲁延宏 文/图)

  上桥村长枣产业一展所“长”

  长枣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八月十五枣落杆儿”,虽说距离长枣落地还有数月,但灵武市临河镇上桥村的枣农却铆足了劲,施肥、春灌、检查病虫害……一样都不能落下。

  长枣产业是灵武市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临河镇上桥村的核心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们村通过打造‘两个带头人’示范基地,培育致富带头人30人,带动长枣种植460户、机械运输32户,提供务工就业230余人,助力长枣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如今,村里长枣种植面积约5100亩,2022年长枣产量400万公斤,产值2100万元。”对长枣的“揽金”能力,上桥村党支部书记徐韶源深有感受,村里积极推行“电商+物流+网红直播带货”销售模式,2022年全村人均因长枣实现收入1万余元。

  “逢秋收季,我们村的农家乐几乎座无虚席。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小院里不仅有烧烤长廊,还有供孩子玩乐的游乐设施。”随着徐韶源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个名为“一路生花”的农家乐,这也正是上桥村打造的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

  除了实现“人才返乡、资金回流”,将长枣种植与销售、旅游、文化有机结合,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多元化发展外,去年上桥村还将长枣制作成酒枣和紫晶枣,仅今年春节期间就卖了5000多箱,销售额20多万元。

  “现在这长枣‘吸睛’又‘吸金’,曾经可不是这样。”村民张海回忆,“10年前的上桥村不仅村口窄,而且全是土路,客商的大车进不来,我们只能自己拉出去卖,磕磕绊绊把枣子都碰伤了,也卖不上好价钱。”

  “过去村民在下白路上卖枣,后来下白路一扩建,村民没地方卖枣了。为此,我们将以前的杂物堆放场改建成为3000余平方米的长枣销售市场,硬化改造市场场地,连通农田道路,方便集中交易集散。长枣销售市场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让客商有地方收枣,村民也有地方卖枣。”徐韶源说。

  硬件条件虽然完善,但销售上仍存短板,枣农多以零散销售、批发为主,产品单价和利润偏低,且长枣品质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为解决销路问题,上桥村以党建共同体为突破口,以“村企共建”为抓手,与宝丰能源、任家湾煤矿等共建联建,深挖长枣销售渠道。同时,村里的长枣每年施肥、修剪、打药、销售都有专人负责监管,修剪时有林业专家,打药时有监管队伍,从源头上把控长枣品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上桥村通过产业多元化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去年以来,上桥村突出党建引领,培育“多彩上桥”特色党建品牌,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抓手,紧扣“党建引领+环境提升+产业发展”主题,党员带头“拆墙透绿”、群众参与“三治融合”,促进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我们村刚与联建企业宁夏灵果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承诺2023年度以不低于市场价格向上桥村采购不少于50万公斤优质灵武长枣。”徐韶源介绍,今年,上桥村还准备建厂生产加工紫晶枣,不仅能解决长枣无法长期储存的问题,还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记者 王婧雅)

  彭堡镇冷凉蔬菜种出“火热”产业

  游客在姚磨村特色种植观光园参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记者走进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只见偌大的智能化温室育苗台上,甘蓝、菜花、西蓝花等菜苗长势喜人,工人正操作喷施设备为菜苗进行叶面追肥。彭堡镇党委书记王霆告诉记者,姚磨村近年建成的6座智能化育苗温室面积近4万平方米,育苗能力达1亿株以上,供应全镇数万亩蔬菜基地,自给率超过70%。

  左手育苗,右手观光。在姚磨村临近育苗温室的现代化设施温棚里,村妇联主席郭少玲边走边介绍,以冷凉蔬菜产业为基础,村里还有温棚叶菜面向全国市场四季供应。近年来,村里推广“鱼菜共生”模式,并试验培育了草莓、火龙果、无花果、香蕉等特色种植,吸引了周边游客观光采摘。如今,村里正在打造集餐饮、垂钓、特色采摘、观光、种植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姚磨村将冷凉蔬菜种出三产融合的“火热”产业,也折射出彭堡镇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无限活力和强劲动能。

  彭堡镇下辖14个行政村96个村民小组,镇上交通便利。听村里的老人讲,早在20世纪80年代村民就摸索种菜销售,但都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销售只靠“提篮小卖”和“毛菜批发”。2007年以来,当地政府利用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高海拔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冷凉蔬菜种植,生产的菜品质地脆嫩、纤维少、口感好、品质高、耐储存,逐步形成了冷凉蔬菜种植基地。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姚磨村,深入了解姚磨村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后指出:蔬菜品种很好、质量很好,要按照标准化种植生产,经得住检验,努力达到有机食品标准。“总书记的指示给我们发展蔬菜产业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加快发展的强大信心和决心。”王霆深情讲述。

  彭堡镇3万多名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埋头苦干,通过扩规模、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建机制,使蔬菜产业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如今,已建成1个设施农业园区和3个万亩、4个千亩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其中,姚磨村、河东村、吴磨村的3个基地被粤港澳大湾区认证为菜篮子基地;姚磨村、闫堡村的25栋设施大棚被认定为有机蔬菜基地,示范带动全镇种植冷凉蔬菜5.8万亩。投资2亿元建设的450亩冷凉蔬菜集配中心,实现了冷凉蔬菜采收分拣、预冷贮藏、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年预冷各类蔬菜15万吨、分拣各类蔬菜13万吨,年外销鲜菜12万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率分别达到100%和85%。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注册的“六盘清水河”冷凉蔬菜商标已获得宁夏第十届著名商标品牌。

  2022年,彭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95.4元,增长率8%以上。冷凉蔬菜主导产业从业人员4650户,占全镇总户数47.2%,年带动周边乡镇常年务工人员4000人,户均增收1.2万元。

  王霆说,未来彭堡镇将结合自治区“六特”产业发展,继续倾力打造“河东—别庄—彭堡—蒋口—申庄”“吴磨—姚磨—惠德—闫堡—撒门”冷凉蔬菜产业带,在标准化种植、“净菜入超”、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冷凉蔬菜品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上下功夫、促提升,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使冷凉蔬菜产业振兴成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记者 马越)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