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闽宁镇红树莓扶贫生态产业园(宁夏)公司董事长车秀珍,倾心5年,在闽宁镇培育出红树莓产业,并与周边群众共享红树莓的芬芳。一颗晶莹剔透的红树莓,轻咬果肉,汁水瞬间充盈口腔——原本在南方生长的红树莓,在宁夏盐碱土地上如何落地结果?
闽宁协作24年,一个个产业也如同红树莓一般,从南方扎根西北,吐露新的生机。
六旬创业 干沙滩响起“红树莓”之歌
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道路如何崎岖,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2010年,退休后的车秀珍决心创业。曾是科技特派员的她,北上求教中国林科院树莓专家,确认红树莓价值,并在多方考察后,决心将红树莓引入宁夏。
2016年7月,车秀珍澎湃创业,在闽宁镇原隆村开始种植红树莓。为何选择闽宁镇?
“我与永宁县有着不解之缘,想为这块土地上干点事。”作为返乡老知青,1975年,车秀珍曾在永宁县胜利乡先锋六队生活过。对这片土地的情怀,让她将困难化为动力,决心让红树莓产业在干沙滩上鲜活起来,并带动乡亲们致富。
5年过去了,车秀珍和员工在昔日的干沙滩创造了新图景:建设了2700亩标准化种植园,棚湖湾国家3A级树莓生态旅游景区生动呈现。经过对红树莓的引种、驯化、小试、中试及大面积推广,车秀珍的红树莓产业已在全区辐射带动20000亩。红树莓基地,也成为银川西线旅游带上一颗熠熠生辉的“红宝石”。
披荆斩棘 创业路上初心无悔
“披荆斩棘,胆战心惊。”说起创业,车秀珍说,一路走来,虽然无悔,但也并非坦途。
创业之初,她面临的困境是:原隆村土地贫瘠,砂石遍布,无处安家。她和丈夫住在泵房里,用柴油炉子做饭,用手提灯照明。回想当时,夜间巡查灌溉井和滴灌管网时,年已六旬的她亲力亲为,在下井关管网时,突然摸到井中的蛇——从小怕蛇的车秀珍当场吓晕过去。当她再次醒过来时,已是第二天的早晨。
2017年,种苗因缺水大面积死亡,车秀珍心疼极了,坐在田边忍不住流泪,看着几百亩死亡的种苗,300万元的损失令她心急如焚——资金链不能断,一边是等着发工钱的工人,另一边是面临还不上银行贷款的巨大压力……
“有困难不怕,一旦确定目标,就要咬牙坚持下去。”车秀珍说,她的创业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如今,闽宁镇红树莓扶贫生态产业园(宁夏)释放的生机,就是对她和这片土地最真挚的回馈。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要有梦想和情怀,这种内生的原动力,是克服创业中意想不到困难的法宝。”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冯蛟说,企业家一定要有坚不可摧的超强的耐受力、抗压力。
建链延链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24年来,一批批福建干部来到宁夏,来到闽宁镇,这份跨越2000余公里的山海情谊,唤醒了沉睡的资源。
春可赏花、夏可采摘、秋享美食、冬宜养身。闽宁镇红树莓扶贫生态产业园(宁夏)公司在原隆村流转土地2700亩,发展红树莓休闲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田园综合体。2018年,棚湖湾红树莓生态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企业(园区)”,步移景易,让都市人享受田园诗情。
在市场上的新锐潜力,让树莓果品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为原隆村带来新的产业活力。闽宁镇红树莓扶贫生态产业园辐射原隆村761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500元。农民在企业还实现就近就业,包括50、60人员、居家妇女、残疾人。每年采摘期可解决600余人次就业,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构筑“链想”,让红树莓“走”得更远——车秀珍和团队研发生产果汁、果浆、酸奶、花青素、冻干果等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正在申报中医药示范基地建设,服务健康宁夏建设。”车秀珍说,下一步,企业将依托现有3A级旅游景区基础,通过项目整合扶持建设研发、深加工、中医药配套项目,提升现有规模和标准化种植、生产水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闽宁协作贡献力量。
“苦炼内功,外树品牌。”冯蛟建议,深挖闽宁合作、文化的内涵,打造属于闽宁镇特有的产业,助力闽宁镇村民脱贫致富。(宁夏日报记者 时明霞 毛雪皎 赵磊 杨娟 实习生 方庆一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