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融媒眼 -> 壹财经
宁夏壹财经开讲
中科天际:新时代防雷科技呵护千年古建筑
2021-06-29 10:24:13   
2021-06-29 10:24:13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每一个你以为平淡的瞬间,大自然却似乎有不同的看法——就在此刻,不远处可能已发生了数百成千次闪电。9月14日,在宁夏拜寺口双塔防雷监测点,通过手机防雷监测平台显示,半径30千米范围内共监测到1400次闪电。

  在古老的建筑上,安放关切的“目光”:即使如“雷公”般踪迹变幻,也尽在科技掌握。在宁夏,拜寺口双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现代防雷技术“护体”,网络实时监测。

  “预防和监测雷击灾害,不仅是民用建筑的‘标配’,对于留存于世的古建筑文物,意义更深远——如果受到伤害,损失是不可逆的。各级文物保护部门也一直在寻求最适宜古建筑文物的防雷保护方案。作为拥有行业核心技术的企业,应当为文明传承尽一份责任。” 宁夏中科天际防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攀亮说。

  当前,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快推进我区文旅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预防性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涉及宁夏文物保护领域的“十四五”规划制定中,提出“平安文物”建设。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协力,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合力。

初心:填补盲区 护其安好

  雷电,瞬间释放巨大能量,人类对此并非无计可施。联网追踪,精细“管理”,让其能量变害为利,已经成为现实。

  这家专注“防雷”的宁夏企业,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它的性格,或许有些“矛盾”:在面向万达等商圈、酒店、高铁项目等进行专业防护的同时,近年来,企业又将目光聚焦古建筑文物防雷工作,注重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七、八年前,高攀亮在各地人文景点旅游时,出于职业习惯,他发现当时在古建筑文物防雷保护领域,存在一些盲点。“首先,是认识上的不足。曾经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古建筑文物遭遇雷击事故,属于自然灾害,是不可抗力的,缺乏进一步思考,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其次,是技术上的不足。当时,这一领域缺乏有针对性的防雷手段。比如,在一些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传统的避雷方式并不适宜,并破坏了古建筑的整体美感。” 高攀亮分析。

IMG_20190308_170557.jpg

  高攀亮查询相关资料后发现,当时,国内专业做古建筑文物的防雷企业几乎没有,属于空白市场。鉴于古建筑文物的特殊性,他认为,不能仅将传统民用防雷技术照搬移植,而应当进行专业的、兼具实用、审美和网络化的现代防雷措施。

  “我们作为‘捕捉雷电的人’,为古建筑安装‘防雷眼’,并视为一项系统工程,为宁夏乃至全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中科天际的选择,也为成长中的本土中小企业提供了参考方案,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蛟教授分析,中小企业的市场选择通常遵循这一原则:企业的切入点=市场的空白点+企业的利益点+社会的关注点。从目标市场选择的角度来讲,中科防雷实现文物防雷监管可知、可测、可控、可视,在一个专业细分的个性化市场,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

匠心:科技“艺术” 人文关怀

  每一处文物古建筑,都携有自身的文化密码,为其做好防雷保护的过程,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技术“对话”。

  对于高攀亮来说,交流的“共同语言”,是科技“作品”与古建筑风格的融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避雷带,为了做出与整体建筑风格相融合的造型,团队往往要反复做几十次实验比对。“比如,在四川的一个项目,需要在一处葫芦形的宝顶安装避雷针,我们将避雷针设计为葫芦的‘藤蔓’形状,巧妙和建筑特征融合。”高攀亮说,避雷针不单是一个防雷装置,在古建筑文物身上,它也应是一个艺术品,设计要有灵动感。

IMG_20190312_114439.jpg

  企业对文物古建筑进行精准防雷保护的第一次尝试,始于贺兰山下、屹立千年的拜寺口双塔。“2018年秋,结合拜寺口双塔的修缮工作,我们对其进行防雷检测后,结合前期资料积累,有针对性地提出专项解决方案。”高攀亮介绍。

  随后,团队采用无人机空中拍摄,使用三维成像技术进行测绘扫描,建立模型,对塔体现状、塔体本身结构及外表做了详尽分析。同时,总结此前在甘肃、安徽等塔体防雷保护项目的经验,编制了具体操作方案。

  在“高龄”的双塔顶部,想要顺利安装避雷装置,对安装工艺、垂直度和文物本体协调一致性,具有十分精密的要求。

  为此,团队请来经验丰富的匠人和专家,组成专业古建筑施工队伍。在施工中,严格做到不接触塔体,全方位保护。“通常民用建筑安装1到2小时就可以,这项工程安装了足足2天。采用了紫铜避雷装置,更易导电耐用,避免后期频繁维修,刷漆时保持本体一色,注重和谐美观。”高攀亮说。

  目前,企业已建设了宁夏文化遗产地雷电监测大数据平台。而团队的文物保护之旅,已遍及全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四川尧坝古镇,团队启动防雷项目。

  团队大量查阅资料,了解项目特点,致力于将防雷装置融入建筑文化:每一处接闪带的弧度、挑檐的长度,都与古建筑特征关联。

IMG_20190307_115114.jpg

  “施工的过程,就像呵护婴儿。以往在民用建筑避雷带施工时,使用钉子固定即可。但是在古建筑身上,我们将’钉子’改变为支撑卡,小心‘抱住‘避雷带,“抱”的不能太紧,担心破坏本体,但也不能太松,影响固定效果。”高攀亮介绍。

  企业通过运用物联网防雷技术,可实现对监测区域范围内文化遗产的闪电临近预警、精准定位和安全防护等,还可提前通知游客进行疏散,将文化古建筑防雷减灾上升到主动预防。

  对此,冯蛟教授分析,相对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应当很好地兼顾企业、市场和社会等三方利益。中科天际在文物古建筑防雷监测市场精耕细作,坚持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助力行业技术化升级改造。

恒心:智慧防雷 保护文遗

  即使漆有掉落,肩落厚尘,古建筑大美无言,穿越风尘。

  近日,“十四五”文物保护与传承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探讨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自治区有关部门也提出,坚守文物安全生命线,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

  高攀亮认为,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传统的保护技术或系统在文物监管、保护研究、开放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尚不紧密,呈信息孤岛状态,降低了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的效率。

  他建议,提升古建筑文物防雷保护意识,由传统的被动防雷转向主动防护,由单一防护向综合一体智能化、智慧化转变。建议将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贯穿雷电灾害预防的全过程,构建起古建筑防雷巡查自检系统,实现古建筑雷电灾害远程监控与预警机制,以科技力量切实保护文化遗产的安全。(宁夏日报记者 时明霞 毛雪皎 赵磊 实习生 马润慈 文/图/视频)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赵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