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擦亮枸杞红色招牌
核心提示:枸杞产业,我区最具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如何把枸杞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使其真正成为富民强区的优势产业?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提出再造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部署。中宁县积极响应、顺势而为,出台《中宁枸杞产业整合推进方案》,促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优化整合、改革创新,如今,中宁枸杞产业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加速期。
近日,记者走进宁夏枸杞核心产区——中宁,探寻枸杞的创新发展之路。
种植枸杞,是家住余丁乡余丁村的张强儿时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也是他们一家的主要生活来源。
“价格最高时一斤20多块钱呢!”靠着种枸杞,父母不仅供张强和兄弟姐妹上学,还盖了新房。
红彤彤的枸杞,承载着张强一家人对过上好日子的期望。
然而,2008年,美梦破灭了。
“商贩子给出的价格,连成本都不够。碰上连雨天,枸杞直接烂在地里。”这一年,张强一家的心情也低落到了谷底。
采摘期结束后,张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把3亩枸杞树全部挖掉!
“马上到4年的盛果期,枸杞树长得像手腕一样粗了。但是没办法,种就意味着亏钱,家里实在承担不起风险了!”张强说。
当年,不少农户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谷贱伤农”的现实让很多茨农将灌注了多年心血的枸杞挖掉,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由于优质不优价、加工转化率低、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效益不高等问题,中宁枸杞产业进入发展瓶颈期。
变则脱胎换骨,不变则坐困愁城。
近年来,中宁以产业整合为抓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统一标准种植、统一标准加工、统一指导价销售,建成了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枸杞全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枸杞优质优价、农民增收的创新之路,实现枸杞从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跨越。
订单农业:让枸杞走出去,农民富起来
“自己种成本高、还倒贴钱。”3月23日,记者在杞惠农枸杞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遇到检修设备的张谋峰。2017年,张谋峰将6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则在加工厂打工。
“6亩地一年流转费4800元,我在加工厂加工枸杞、维修设备、喷洒农药、修剪枝条,每年还能挣4万多元。比起种枸杞,这工作稳赚不赔,是‘铁饭碗’哩!”张谋峰笑着说。
2016年,中宁率先在舟塔乡开展枸杞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9个合作社,流转土地6000余亩,进行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
抱团取暖,越走越远。借助联合社,裕兴枸杞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中琪与银川、深圳等地的枸杞深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关系,每年提供20吨枸杞,仅去年销售额达90多万元。
“以前都是通过农产品市场销售,行情好了多赚点,行情不好赔个底朝天。”王中琪说。
联合社成立后,还为农户提供专业服务。舟塔乡田滩村村民田少宏感慨不少,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枸杞休眠期,也是虫子的休眠期,专业化统防服务队在每年10月底进行“秋季封园”,在来年3月进行“春季封园”,使虫口密度(每单位的虫子数量)大大降低。同年5月,在开花和采摘之间的关键期,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控,降低农残。枸杞专业化服务公司还开展整形修剪、采摘、机械除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等服务,实现“网格管理、无缝对接”,提高枸杞生产管理水平,推动提质增效。
近年来,中宁在全县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生产模式,实行连片标准化种植,统一标准种植、加工、指导价销售,强化产品质量管控。同时,由合作社组织农户按照所对接企业的标准进行生产,县委、县政府设定枸杞保护价,规定收购企业按照质量标准、高于市场价格每公斤8至10元订单式收购,实现优质优价和农民增收,保护农户种植枸杞的积极性。
企业自主创新:让枸杞华丽变身“白富美”
对于创新,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彦华曾有切肤之痛。
受市场影响,朱彦华的枸杞干果质优但卖不上好价格。“同仁堂、康美药业等大型企业采购枸杞都通过招标,同行纷纷搞价格战争,导致枸杞价格一跌再跌。”朱彦华说。
2003年,“走投无路”的朱彦华尝试开拓海外市场,把枸杞卖到日本。
由于枸杞挑拣靠人工,易出现头发等杂质,朱彦华没少接到日本客户的投诉。
“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方式生产枸杞,企业必死无疑!”朱彦华开始改进加工生产线,引进先进设备,规范员工操作流程,按照食品加工标准,要求员工穿白大褂、戴帽子,并增加清洗、消毒、风淋等流程。
投诉越来越少,好评越来越多。2005年,朱彦华终于将枸杞从“土特产”做成了“商品”。当年,早康枸杞参加法国国际食品展,受到顾客一致好评。
打开海外市场后,朱彦华果断流转500亩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
正在他准备大展宏图时,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凉水。由于种植成本高,第一年的利润仅够员工工资。
“不能‘捧着金饭碗挣小钱’,要瞄准高端市场,突破枸杞产品研发瓶颈,开发高端产品。”朱彦华说。
2007年,朱彦华调整“风向”,组建研发团队,采用超低温破碎、生物活性稳定、生物酶解三大技术,将头茬鲜枸杞制成营养价值更高的枸杞原浆。
一包30毫升的枸杞原浆等于480颗新鲜枸杞。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产品,英国某企业一次性订购了120吨。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产品口感欠佳、包装不到位,只卖出了20吨。
“我的创业经历比枸杞产业还跌宕起伏。”朱彦华笑着说。不久后,他再次向原液枸杞、冻干枸杞等新产品的研发进攻。
待系列产品成功研发,朱彦华又创新销售方式,撤掉超市专柜,通过电商打开销路。
2018年,企业年产值达1.8亿元,其中深加工产品占总产值的40%。
近年来,中宁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引进高科技企业、对接科研院所、构建科研开发平台,助推枸杞生产龙头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拓宽销售思路,开发出枸杞果酱、枸杞糖肽、酵素等50多种产品,大大丰富了枸杞产品形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目前,中宁70%的枸杞实现规模化种植。在创新的助推下,“中宁枸杞”的品牌越做越响、越擦越亮。(记者 姜 璐 张 贺)
枸杞田里的“第一车间”
“取土不能随便铲几锹,而是要取0至25厘米深的横截面土壤。这样才能准确检测出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以便为我们下一步改良土壤精准施策。”3月26日,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服务中心技术员田学忠驱车前往位于中宁县大战场乡宽口井村的天景山枸杞产区。曾经这里是一片荒滩,如今中宁枸杞正延伸至此。
“再过一个多月地里就能变绿了,那时也是我们最忙的时候。”田学忠说。田学忠的忙碌为的就是四个字:提质增量。
2011年,全国枸杞种植面积大量增加,枸杞品质随之受到严重影响:农残指标高、重金属指标高、硫磺熏蒸枸杞等让枸杞市场变得鱼龙混杂,直接影响着中宁枸杞的声誉和杞农的经济利益。
“枸杞是中宁的特色产业,没有枸杞中宁将会黯淡。我们目的就是要把‘源头提升品质、终端树立品牌、拓展销售渠道’作为努力方向,打造地道的枸杞中药材产业。”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佳奇说,公司全面对接中宁六大枸杞产区,基地面积达2.1万亩。
枸杞食药两用,药用等级更高。为了把控好源头,公司把农户的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打造,在全产业链进行精准把控。
周学忠每天和产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奔忙在不同产区,技术员们大都是学习农林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现代农事管理思路能够更加准确帮助杞农增产增收。
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查指导,有的放矢地为每个产区量身定制“营养套餐”,对影响枸杞生长的气候、土壤等生产要素进行观测分析,建立各产区生产资料配方,做到一个产区一个方案,精准管理。
在病虫害统防统治方面,将分散种植变为集约化经营,按照基地集约程度,每700亩配备一名预测预报员,预报员每天将各基地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通过手机上报企业,企业根据各基地数据“开方配药”,将病虫害由防治转向预防,减少打药次数,降低农残,确保枸杞品质。
51岁的潘淑霞在宽口井村种了6年枸杞。起初,她对田学忠的技术服务半信半疑。“浇水、施肥都是按照经验外加自己摸索,种了这么多年也没啥大问题。”
但自从周学忠和技术员对枸杞进行全方位服务后,潘淑霞的态度改变了。“变化立竿见影!从挂果量和品相上就能看出来。真是科技改变农业,现在离不开小田啦!”潘淑霞笑着说。(记者 张 贺 姜 璐)
“合作社+企业”枸杞抱团闯市场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农忙好时节,中宁县裕兴枸杞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中琪却当起了甩手掌柜,出门浪亲戚。
“修剪、喷药、施肥这些活儿都交给科技公司啦,人家比我专业,一亩地包干580元,省事又省钱。”王中琪说。
由于缺少专业化、科学化、统一化管理,王中琪的枸杞产量一直不高。
“家里共有百亩枸杞地,农忙时只能请散工帮忙,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背着药箱磨洋工。一样的修剪,麻利的一天剪1.5亩地,慢点的一天才剪0.7亩地。”王中琪回忆。
2016年下半年,中宁县在舟塔乡开展枸杞产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整合各种社会资源,9个合作社和6家企业负责对全乡的1万亩枸杞田进行社会化服务,把枸杞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上,选聘了自治区农科院教授以及专业科技人员作为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顾问,建立病虫害监测站点,健全病虫害预报预警机制。
“合作社和5家公司负责种植和销售,中宁绿康枸杞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则开展统防统治、修剪、喷药、施肥等科技‘含量’高的工作。这样的模式既扩大了规模,又提高了经营管理能力,便于统购统销。”中宁县杞惠农枸杞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温艳琴说,统购可以直接降低农资成本,统销又能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开拓市场。此外,还可以在枸杞种植、生产、流通各环节实现全程质量追溯。
作为联合社的科技支撑,中宁绿康枸杞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筛选了一批集枸杞树修剪、施肥、喷药、锄草等田间管理技能于一身的“土专家”,采取先培训、后考核、再上岗的程序,确保优中选优。
“服务并非一次就了事,我们还建立了跟踪监督机制。”温艳琴说,每名技术人员承包500亩地,若期间因技术不当出现问题,直接从技术员的工资中扣除药费和人工费。如今,绿康公司已拥有一支160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团队不仅活跃在舟塔乡的田间地头,还向周边乡镇及其他市县种植户提供技术帮助。(记者 姜 璐 张 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