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手牵手 公益心连心
编者按
公益活动是一盏明灯、一束光亮,让原本素不相识的人手牵手、心连心,彼此示以微笑、坦露心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给需要帮助的人以继续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的身边暖起来、亮起来。
为了支宁老人的那抹乡愁
志愿者陪护支宁老人。记者 张贺 摄
“‘人’字是由一撇一捺构成的,相互支撑才能成立起来,支宁老人退休后怀念家乡的感觉更强烈,支宁老人关爱项目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今年76岁的邱蓉蓉说。
邱蓉蓉是上海人,1958年来到宁夏,几十年间见证了宁夏的发展与繁荣,也将自己的青春芳华奉献给了塞上江南。但自从退休后,强大的孤寂感如同波涛般不断袭来,让她怀念着上海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邱蓉蓉居住的银川市西夏区星光巷社区有银川橡胶厂、建设公司、木材公司家属院等老旧家属楼,有452位老年人。这些老年人中支援宁夏建设的有233人,占比52%,大部分由原来橡胶厂、建设公司、木材公司等厂矿企业退休,他们大多来自山东、沈阳、上海、浙江等地,他们扎根宁夏,吃苦耐劳几十年,为宁夏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和邱蓉蓉一样,很多支宁老人退休后社交生活渐渐淡化,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
“虽然儿女也在身边,但是兄弟姊妹、同学都在老家,和他们面对面的交往几乎没有,有时感觉很失落。”老家在青岛的68岁橡胶厂老职工王长梅说。与此同时,生活不便、生病就医等问题也困扰着这些渐入迟暮之年的老人们。
西夏区星光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这些支宁老人缺少家庭的关爱,尤其是同辈兄弟姐妹及同窗好友情感的支持,思乡情绪浓厚;80岁以上很多是空巢、独居、失能老人,大部分患有慢性病,需要上门探访、医疗卫生义诊、居家养老困难帮扶及陪护聊天精神慰藉服务。
“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去年建立了‘情满宁夏川——支宁老人关爱项目’, 通过该项目为社区支宁老人建立起支宁老人自助互助会、楼栋同辈邻里互助支持的网络系统。”项目负责人周壮丽说。邱蓉蓉得知这个消息兴奋得一夜无眠,也加入该项目的实施之中。
每个月该项目志愿者挨家走访支宁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所需;在腊八、冬至、小年、春节等传统节日到来时,将老人们邀请进社区相聚,大家喝着腊八粥包着饺子,相互聊天,其乐融融。
“区别很大,我自己在家包饺子就只惦记孩子,在社区包饺子就忘了自己多大岁数,时间也过得很快。”邱蓉蓉说。社区退休支宁老人朱顺花、王秀珍以前不喜欢出门,随着项目的逐渐开展,现在也出门参与各种集体活动了,88岁的窦秀兰老人坐着轮椅也加入其中。“即使把老人请出来,唱会歌、聊聊天也是一种陪伴。”与此同时,该项目还探索实施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照顾模式,让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照料独居、失能老人。
“这个项目也为我们今后弘扬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引领带动社区居民为参与社区自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西夏区北京西路街道星光巷社区党支部书记乔瑛说。(记者 张 贺)
让老来乐成为老人生活常态
建设社区老人时装表演。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行动不便,无法做饭,社区老年饭桌解决一日两餐,甚至送饭上门;精神生活空虚,可以参加腰鼓、时装表演等兴趣队;热心公益,加入志愿者团队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继续发挥余热……在永宁县团结西路街道办建设社区,700余名老人通过“老来乐”为老服务项目,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建设社区辖区有1208名60岁以上老人,占辖区总人数的12%。居委会主任郭颜在走访中了解到,超过六成老人有精神文化和上门关爱需求。
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2018年,社区启动了“老来乐”为老服务项目,为有行动能力的老年人搭建文化娱乐平台,为无行动能力的老人上门开展扶老助乐志愿服务活动,让服务实现全覆盖。
该社区借助已经发展成熟的社区百姓艺术团,为老年人开设健身队、秦腔班、时装队、腰鼓队、门球队、柔力球队等兴趣班,并定期举办竞赛活动。
社区居民江声达喜欢门球,由于社区没有球队,他只得到邻近社区“蹭”场地打球。得知江声达的情况,社区四处“化缘”凑齐5000元,购买门球、服装等设备,成立门球兴趣队。如今,这支拥有20人的门球队每周训练一次,经常参加各类比赛,老年人在娱乐的同时,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以前社区有一些兴趣队,但大家参与度不是很高。”社区工作人员潘宇琦说,她们利用微信、QQ群,把各类活动信息发至8个居民群,让居民及时掌握活动形式、时间、场地等信息。同时,针对各种兴趣队,举办趣味运动会、厨艺大赛、文艺社团联谊会等多场活动。
“大伙儿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潘宇琦说,目前,百姓艺术团已从原来的100人扩展到了500多人。
在享受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的同时,老人们也发挥余热、奉献社区。居民杨作荣组织老年人成立志愿者巡逻队,发现卫生死角、安全隐患时,及时反映给社区网格员。
郭颜告诉记者,别看这些叔叔阿姨年龄大了,但他们很负责、仔细,并且能收集到居民的好建议和想法。
居民冯玉珍是合唱队的成员,与队员交流中,她了解到居民赵某的大儿子患有脑瘫、二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家人靠赵某打零工艰难生活。
“房子没有装修,一家人住的是毛坯房。卧室没有门,就用布帘子遮挡。”冯玉珍回忆。
此后,冯玉珍与赵某家建立帮扶关系,先后两次给赵某捐钱,并给两个孩子买水果、牛奶等食品。如今,在冯玉珍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活动中,让困难家庭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记者 姜 璐)
用心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国学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学习。 秦一舟 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月24日清晨,灵武市东盛街社区活动室里,读书声朗朗传出。这是灵武市东盛街社区牵手社会组织举办的“经典浸润心灵,书香点亮人生”国学公益读书会活动,每周举办一次,迄今已坚持整整一年。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用国学涤荡孩子们的心灵,把好传统好习惯传承下去,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出去。”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牵手社会组织负责人纳金玲感慨。
与公益接触是2013年。因为当时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空闲时间,闲不住的纳金玲开始参加团委等部门组织的公益活动。“原本是尝试看看,参加后发现,当志愿者所获得的欢乐,是其他工作感受不到的。”纳金玲告诉记者。
同一年,在纺织厂工作的苏艳也开始积极参加厂里组织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做公益服务会上瘾,看到受帮助的人露出笑脸,让人感到特别满足。”
5年的志愿者经历,给了纳金玲、苏艳更多的经验。他们发现,伴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市社区越来越大、需要解决的各类民生问题越来越多,除了政府主导外,更需要社工来补充提供更多更细致的服务。“虽然都是在帮助别人,但志愿者从事的一般都是单一活动,而社工从事的是社会工作,需要考社工证书,是一项专业工作,去用生命影响生命。”纳金玲告诉记者。
2017年,纳金玲和苏艳一拍即合:从志愿者转身为社工,申请成立灵武市牵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2018年,发展中心在东盛街社区成功孵化牵手社会组织。“我们不断组织各种公益活动、提供各类服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让邻里之间更加和谐。”纳金玲介绍。而国学公益读书会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4月28日,首期读书会活动开课,国学教师孙颖不收分文,站在了讲台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十几位家长带着孩子,从尝试到热爱,从浅阅读到深入理解,一期又一期,家长们看到孩子因国学而变化,学会了知识、学会了感恩。由爷爷奶奶照顾的田雨瑶一期没有拉下。“读书会还会组织一些经典故事演出,雨瑶准备的特别认真。经过一年的学习,现在雨瑶讲故事的时候,会用古文讲解,这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非常不易。”田雨瑶的奶奶满意地说。孩子在学、家长也参与其中,浸润其中,不少家长的教育方式因国学而不断变化,开始有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
如今,读书会已有近50名孩子每周参加。活动形式也由单纯的诵读拓展为带着孩子去敬老院做志愿者、到商场里开展亲子活动等等。今后,读书会还会一直坚持下去,而且会做得越来越好。“做公益只要用心去做,你就会发现,用心走的每一步,都算数!”纳金玲感叹。(秦一舟)
用爱开启孩子的心扉
启心公益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亲子心理辅导。(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父母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却不知道怎样向孩子表达爱意,因而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用爱开启孩子的心扉;同时也告诉家长,爱是一种能力,当你能力不足时,需要学会去和孩子沟通。”银川市双城门社区启心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马韶云说。
几年前,马韶云也不知道怎样跟儿子沟通,看到儿子成绩不好、做事拖拉他就火冒三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一位心理咨询师,看到通过老师的辅导,父母和孩子冰释前嫌,他猛然意识到:原来亲子关系也是需要辅导的;孩子出了问题,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改变自己。
对儿童心理辅导感兴趣后,马韶云渐渐发现,困扰自己的问题在身边比比皆是:给孩子辅导作业就成河东狮吼的妈妈,动不动就给孩子“竹板炒肉”的爸爸,逃学早恋打架的孩子,似乎每个家庭都在上演着“世界大战”。“如果有人能及时提醒他们就好了。”感叹之余,马韶云萌生了一个想法:建一个公益组织,组织一批心理辅导专家,帮助有需求的家庭,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12岁的小乐(化名)被王先生带到启心公益服务中心时,浑身透着叛逆和倔强。父亲说一句,他犟一句,要不就梗着脖子不吭声。这位父亲又气又怒,无奈地说:“这孩子没法教了,在学校里也这样,跟老师对着干,和同学打架!”经过耐心沟通,马韶云了解到,自从几年前王先生离异后,他和儿子的关系就越来越差。“不如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吧!”马韶云对这对父子说。
这是启心公益服务中心开展的“心灵电影赏析活动”,让孩子、父亲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看电影。起初,小乐心中抵触,没想到每次活动,心理辅导老师都只是跟小乐聊电影。“今天看了《传奇的诞生》,你最喜欢里面的谁?”“你觉得《勇敢传说》里的那位爸爸、妈妈怎么样?”心理辅导老师问。慢慢地,小乐开始认真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心理辅导老师仔细聆听他的回答,不失时机地将心理疏导的要点从聊电影引导到现实生活。慢慢的,这个12岁的小男孩变得爱说爱笑、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升了20多名。马韶云告诉记者,像小乐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从中心成立到现在,已经有12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加入团队,先后服务4万人次。
今年,启心公益服务中心在双城门社区筛选了30个存在亲子矛盾的孩子,进行专业心理辅导。“我们在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人际交际能力,但其实也是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让父母们知道怎样去爱孩子,帮助孩子成长。”马韶云说。(记者 尚陵彬)
朵拉的礼物
赵娜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月27日,朵拉心理成长与发展中心负责人赵娜又一次走进银华社区办公室,与工作人员对接即将要开展的“朵拉的礼物——青少年青春期心理服务”项目的具体事宜。“下一次心理服务是在4月初,时间不多了,得抓紧。”赵娜笑着说。
“朵拉的礼物——银华社区青少年心理服务”项目实施3个月以来,赵娜和团队的工作几乎每天都很忙碌。“每一次心理服务前,团队成员都要与社区、学校做充分沟通对接,并做好服务对象的心理摸底,清楚大家的心理需求,才好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赵娜说。
一次公益心理服务背后,是无数次的调查和沟通,辛苦自不必说。但赵娜和团队仍对此付出全部的努力,在他们眼里,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心理咨询服务是个相对陌生的领域。然而事实是,随着社会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将与心理学领域发生关联。据《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中提供的数据显示,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城镇居民有16.1%,城镇慢病人群心理问题伴发率极高。
“选择青少年作为服务对象,是因为他们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心理问题最容易被忽视,也最需要被重视。”赵娜说。
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较多共同点:学习压力较大,紧张、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比较明显,在青春期阶段遇到烦恼与困惑不愿与家长沟通,有些青少年在行为举止上比较偏激,对家庭和社会都有不良影响,存在安全隐患。从业十多年以来,赵娜和团队将目光渐渐锁定在了青少年心理服务领域,协助孩子们解答关于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
2018年,赵娜和团队申报了“朵拉的礼物——银华社区青少年心理服务”公益项目,与社区共同为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展服务。三个多月以来,赵娜和团队走进学校,为10岁至18岁的青少年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心理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服务,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对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知识有了新的了解,帮助一些孩子解决了潜在的心理困扰。
“朵拉代表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去逃避,而是接纳和勇敢面对。古希腊语中朵拉是礼物的意思,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有烦恼和困惑的人提供帮助。”赵娜说,通过大家的努力,看到很多青少年脸上的笑容,觉得非常开心。少年强则国强,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尽一点力,是自己最大的骄傲。(记者 马 越)
愿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座“彩虹桥”
安全自护防欺凌讲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久前,银川市“心灵彩虹桥——流动儿童星光自护”项目负责人李彩虹收到一封“特殊信件”。
在这封标注“陈颖华写给彩虹姐姐”的信里,初中生陈颖华用两页工整的字迹向李彩虹“表白”:亲爱的彩虹姐姐,您在清水湾社区开展的心理健康课,每次我都去听。平时一大堆作业和课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只要在您的课堂上,我就感到轻松,烦恼、忧愁全都忘了,只剩下快乐和开心。在这里,我可以说出想说的,没有人会笑话我,可以做我想做的,没有人会指责我。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受益匪浅……
“从孩子最质朴的表达中,我读到了她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找到了自身的价值。”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银川市彩虹屋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负责人李彩虹说。
李彩虹所在的银川市金凤区清水湾流动人口较多。根据平时社区反映和走访调查,李彩虹发现许多流动儿童胆小、自卑,缺乏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些甚至成为校园欺凌对象。“这些流动儿童需要安全自护、心理支持、社区融入等方面的帮助。”
2018年,彩虹屋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承接了心灵彩虹桥——流动儿童星光自护项目。
项目实施前,李彩虹和两名心理健康咨询师到清水湾社区入户走访,与流动儿童开展一对一谈心,筛选了50名流动儿童参与项目教育课程。
为了进一步熟悉这50名孩子的性格特点,李彩虹的第一堂课就是“自我认知”。这次课堂上,学生孙涛的一张老鼠自画像,在李彩虹内心泛起了心酸的涟漪,也更加坚定了她带给孩子们阳光、自信的决心。
“我让孩子们画下心中自己的样子,孙涛画了几只老鼠。根据他平时的言行举止,我们判断这是一种非常自卑的表现。”李彩虹说,那些老鼠像一根根刺扎在她心里。
不同的自画像映射了孩子不同的性格,也为老师因人施教明确了方向。
改变,需要不断尝试。李彩虹采取“优点轰炸”的方式,让其他孩子当面列出孙涛的优点。刚开始,面对小伙伴的纷纷赞扬,腼腆的孙涛并不接纳大家的评价。李彩虹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孙涛写下自己的优点,在大家的鼓励下,他列举的优点越来越多,尽管有些并不真实,但他渐渐懂得努力做更优秀的孩子。
“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改变,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回馈。从他们身上,我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李彩虹说。
在刚刚结束的银川市2018年公益创投项目大赛中,心灵彩虹桥——流动儿童星光自护项目获得了一等奖。接下来该项目将继续围绕“我是谁”“我的情绪我做主”“人际交往黄金法则”“超越自卑”等12个主题开展小组活动,让更多的流动儿童感受到社会温暖。(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