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变股民 福利变红利
——宁夏各地农村股份制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双渠口村农民领取村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区各地通过农村股份制改革,将农村资产、资源进行折股量化,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在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整合现有资源,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农村股份制改革增强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添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各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我区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从“人人持股”到“人人分红”
“俺们家领取的分红有2400元。”在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双渠口村农民梁建宁眼里,完成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对村民而言,村集体资产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分红收益直接拿到手。3月28日,梁建宁拿着股权证表示,当初很多人质疑说拿着这么个本本,就能分到钱?事实证明到手的收益实实在在。
今年年初,村里举行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大会,2392人首次领取了村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
随着银川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双渠口村可耕种的土地大部分被征用,靠土地发展经济对于双渠口村来说已不现实。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双渠口村2014年以来开展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村党支部书记马立平说,经过成立组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配置股权,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
据了解,双渠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有股东2392人,量化资产13556万元,设置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占比为20%,个人股占比为80%。双渠口村利用村集体资金实施了失地农民创业园、小食品加工基地、贸易巷综合市场等项目。2018年村里实现经营性收入456万元,分红140多万元,股均分红600元。
“拿分红,加上从事非标准零件加工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收益几十万元。”梁建宁期待村集体资产不断增值,村民收益不断增加。
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参与者
建设商网、办幼儿园、创办市场……
近两年,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深化农村股权改革,李园村作为改革“先锋”,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公建商网等集体经济。2017年前,村里使用股份经济合作社收益化解了200万元村级债务。2018年,村集体经济净收益达60万元,全村684户、2115名股民“摇身一变”成股东。
今年1月30日,李园村开启历史上首次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颁证收益分红,每位村民都享受到红利。与之配套的,还有50岁以上村民享受100元春节慰问的二次分红。李园村党支部书记马玉林介绍,随着村集体经济改革收益不断壮大,村里在2017年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春节慰问品的基础上,今年将慰问对象延伸到了50岁以上老人。
“作为村民,如今享受到村集体股份制经济改革“红利”,生活有底气、有依靠。新时代,咱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李园村75岁老党员杨继德告诉记者。
今年分红前,李园村认真开展了股权的界定、审核,总资产折合现金股价全村村民每人配股3326元,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路上的参与者。
“七项福利”让生活有底气
中卫市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关村因为股份制改革远近闻名,村民更为自己身份的转换而自豪。
作为城中村的南关村,紧抓中卫市城市建设契机,从旧房改造入手,从1999年到2003年,先后开发建设总面积3.7万平方米的7栋住宅楼和1栋商业楼。这些项目建设既改善了群众住房条件,又给村集体带来收入。之后,南关村又先后投资开发建设了南关新村小区、阳光骄子商住小区等,收入不断增加。
集体收入壮大后,南关村没有将其吃光喝光,而是用于项目投资,让资金进入“钱生钱”的良性循环之中。几年来,南关村先后建起一处宾馆、两处大卖场,以及30多套营业用房,这些都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2018年,南关村集体经济收入1200万元。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怎样才能分享发展成果呢?
2015年,南关村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将14195.7万元经营性净资产当作股权量化资产,向1870名股民进行分配,每位村民分得股权75912元。
“我们家有3份股权,除去年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新项目投资,2015年至2017年共分红29700元。”村民李兴祥说。
另外,南关村从2007年开始,每年从集体经济纯收入中提取30%的资金,列为村集体专项公益金,对村民实施‘七项福利’,为群众缴纳医疗保险费、对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群众给予补助、村民去世村集体给予丧葬补助、每年为村民发放粮油供应福利金,还有升学奖励、老年生活补贴等。
“我女儿、儿子先后考上大学,都领到了2000元补助。我母亲今年85岁,每月享受220元生活补贴。每年的春耙、秋翻、水利经费,以及小区住户物业管理服务费都由村上支付……”李兴祥说。
多年来,南关村累计为村民发放股金分红及“七项福利”达4730万元,人均25200元,村民真正享受到股份制带来的好处。(记者 高菲 摄 )
润丰村:五勇士点亮引路灯
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春和景明。3月28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村,30多岁的马顺雄和媳妇快步走出家门,直奔村里的设施农业产业园。村道两旁,绿化树正萌芽,春意渐浓。
2017年,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的1338名村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搬迁至润丰村定居,过起了新生活。在政府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村里成立1家劳务输出公司,培育劳务经纪人和“小工头”20人,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帮助移民从事园林绿化、保洁保安、餐饮服务等。建档立卡贫困户马顺雄成为其中的受益者,通过就近务工,月收入3000多元。生活有了改观,他从心底盼望着能进一步拓宽增收的门路。
去年,金凤区精准扶贫重点项目现代化设施温棚园区在润丰村动工兴建。今年2月,首批38栋温棚建成。村里谋划着把建好的温棚优先向建档立卡户出租。“每栋温棚的种植面积在2亩,使用寿命15年以上,年收益5万元。”润丰村驻村第一书记马立江表示,农户认租温棚,免除今年第一茬小吊瓜、黄瓜、西红柿种植期间的租赁费。尽管村上有扶持,但村干部入户进行温棚认租登记时,不少村民、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犹豫不决,觉得缺少种植经验,害怕有风险。此时,马顺雄等5名未脱贫的村民主动认租温棚,谋富裕。
马顺雄说:“之前村里从没人种过温棚蔬菜、瓜果。我在外打工,了解到从事设施农业行情不错,想自己在村里种小吊瓜试试。”“马顺雄等5人率先认租温棚,大家伙都说他们是勇士。”马立江告诉记者,在这几人的带动下,38栋温棚被村民全部认租。其中,15栋温棚由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剩下的23栋温棚由村民、科技人员种植。
有了温棚,村民的生活状态发生了转折。为了确保6月初小吊瓜上市,开春以来马顺雄和家人每天在温棚里忙碌。目前,温棚里的瓜苗长势良好,看着这片新绿,马顺雄觉得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他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管护着这片“绿色的希望”,遇到技术难题,通过微信向技术员陈忠讨教。“今年春节过后,我们给村民讲了种植瓜果、蔬菜的技术要领。最近又到温棚指导农户进行生产。有了技术支撑,村民增收的信心足了,干劲更足了。”陈忠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第二批40栋温棚正在润丰村兴建,贫困户马杰智等人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等温棚建好后,投身设施农业。眼下,润丰村又有了振兴乡村的新梦想:待村民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经济基础后,按照发展设施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规划种植葡萄、乳瓜和草莓等采摘类品种,并发挥交通地理位置优势,提供观光园艺、休闲采摘等服务,让温棚成为村民的“致富棚”,确保全村未脱贫的256人如期“摘穷帽”。(记者 高 菲 实习生 杨 璐)
通伏乡:用草编出致富路
村民在院子里有说有笑地编织。
3月27日上午,31岁的马梅将仓库大门打开,一束阳光照射进去,卡通动物、稻草人等造型各异的草编作品顿时有了生命力。
“今天又是个艳阳天,咱们搬出来编吧!”马梅眯着眼睛看了看天,招呼几名妇女将仓库里几个半成品搬到院子里,拿出绳子编了起来。
2015年,马梅一家从西吉县搬到平罗县通伏乡永华村4队。去年9月,她和当地的近百名妇女经过培训后,来到宁夏稻艺编织有限公司工作,每月收入2400元。
“今年春节我们编织的花灯在平罗县新区广场参加展览,展出了40天,为此每人拿了1000元奖金。”马梅笑着说。
“可不是么!从最开始只能编简单的小筐子到现在的大花灯,现在好多乡镇搞活动都有我们的作品助力。”一旁的谢对玲说。
仓库外编织的人有说有笑,仓库里的焊工赵涛也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比他高出半米的亭子框架在他手中即将完成。
“这几年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火起来的景区和农家乐让我们跟着沾光。你看,她们编织的这组《西游记》师徒四人等造型就是要送往景区的。”宁夏稻艺编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招弟说,今后还将设计更多旅游伴手礼。
“今年接了两笔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订单,这些是为高仁乡西瓜乐园做的半成品。”在陈招弟的介绍下,记者看到一组卡通作品将西瓜从生长到成熟的全过程展现得活灵活现。
“不同造型的草编作品使用的材料不一样,这个大骆驼是用稻草做的。”陈招弟带记者来到工艺品展示间,只见草绳在两名妇女的指尖“舞蹈”,不一会儿,一堆草绳就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最难的不是外面摆的那几个‘大家伙’,反而是这双小小的拖鞋,做工要求最精细。”心灵手巧的马琳说。
“这里面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用正在院子里晾晒的蒲草编织而成,它的根茎还可以做成大型作品。”陈招弟说,这些蒲草都是村民从水沟里收割来的,韧性非常好。该公司以0.13元/公斤和2元/公斤的价格向村民集中收购稻草和蒲草,去年共收购稻草100吨、蒲草20余吨。
“以前秸秆焚烧成为负担,沟里生长的大量蒲草也成为清淤难题,撒除草剂清理又怕污染土壤。”通伏乡副乡长王苓苓说,通伏乡是水稻种植大乡,每年秋收后会产生大量稻草。去年7月,平罗县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到山东等地考察后,引进了以稻草、蒲草为主要生产原料的草编工艺品生产企业和草编产业文化传播企业。去年9月,该公司为近百名农村妇女开展草编培训,现在一部分人在公司上班,另一部分人在家里制作,由该公司提供原料并统一收购。
“草编产业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在家门口就业的好门路,还将稻草、蒲草变废为宝,避免了环境污染。”王苓苓说。
如今,宁夏稻艺编织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的销售体系,接到来自周边市县区越来越多的订单。(记者 李 良 文/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