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的工作是寻找水源,今年30岁的她在寻水的道路上行走了整整10年。也正是这份艰苦而伟大的工作,让这个来自河南的姑娘与宁夏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正在攻读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李英来到宁夏做项目。第一次踏上宁夏的土地,李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宁南山区山村植被稀少,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村民种地靠天吃饭,没有雨水就没有收成;生活在深山里的人们吃水老大难,靠着窖水艰难度日……
缺水,是宁夏山区很多人心里的痛,也是烙在李英心里挥不去的惆怅。
带着“让老乡们早日吃上自来水”的信念,从固原盐岩矿区到银川滨河新区,从清水河平原到沿黄生态经济带,处处留下了李英的足迹。
找水并非易事,要在野外进行地质调查,确定适合的地下水位置,再通过抽水实验检测水质水量,最后对开采量进行周密测算,一系列工作耗时耗力,一次成功需要历经成百上千次失败。当时,宁夏地质工作还处于基础勘探调查阶段,宁夏水环院的技人员在专业软件应用方面比较单一。为了早日寻到合适水源,李英长期留守在野外项目部。
10年过去,李英博士毕业后在宁夏工作、成家,在这片缺水的土地上继续着寻水事业。2015年,李英就职于宁夏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为寻找水源,每年3月出队开展调查试验,直到10月份才能回到家。
一出门就是半年,李英的野外工作生活只能用“风餐露宿”来形容:每天迎着朝霞出工,披星戴月回营。野外条件艰苦,做饭有时都是一种“奢侈”,她和队员经常是馒头榨菜加冷水解决吃饭问题,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
2017年,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接到宁夏地下水水源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紧急任务。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李英扛起责任,与同事以单位为家,昼夜奋战一周,终于按时提交成果,为我区生态保护红线定界等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2018年,李英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生态地质研究所所长,并担任“沿黄生态经济带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效应调查评价”项目负责人,她带着项目组成员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参加工作以来,李英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及地方各类项目1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出版专著1本,合著2本。她参与完成的“宁夏中宁县康滩水源地扩充勘探”项目获宁夏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三等奖、“银川市滨河新区供水水源地调查评价”项目获宁夏地质局优秀地质科技成果二等奖。她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为宁夏缺水地区群众饮水、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工作中屡创佳绩的李英也有过遗憾,“这些年我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陪伴家人的时间很有限。”李英说,是家人的体谅和支持让自己拥有奋斗的力量,她唯有做得更好,才能回报这些关爱。(记者 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