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李子是孙会最幸福的事情。
“保证货给你准备好,准时来拉新鲜李子吧!”
8月27日早6时,孙会瞧着水果商贩拉着80筐李子匆匆而去,又忙着继续挑选装筐,不忘联系新的商贩。
走进孙会的大棚,果香味扑鼻,树上挂满了紫色的李子,叫人望了便心生欢喜。
摘一个,咬一口,又脆又甜!孙会使用鸡粪育肥,种植的李子色美味甜,受到临近县市商贩的青睐。
67岁的孙会是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新接堡村一位种植大户,他是村里第一个尝试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民。在他带领下,新接堡村三分之一的村民搭起设施温棚,这个村也成为该区发展设施农业经济的“明星村”。
1990年,孙会当了一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乡里农技推广站动员大伙种植小拱棚西瓜,习惯于传统农业种植的村民都害怕承担风险,不愿意尝试,可孙会偏偏却剑走偏锋。收获时节,小拱棚西瓜成了“稀罕物”,售价4块钱1公斤,1亩地赚了1万多元,孙会一下子成了“万元户”。
1994年,孙会当上了新接堡村6队队长,他号召大家一起搭棚种蔬菜,周围乡亲积极响应。借助农业政策补贴的快车,村里搭起了200亩的拱棚。种植户当年人均分红便超过了1万元,新接堡村也在这时步入设施温棚发展新征程。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孙会勤于学习、乐于钻研,时间久了,成了“土专家”。村民们都说,“孙会一下到田里,就知道菜有什么问题,要驱什么虫,有问题找他就对了。”
2005年,孙会赴山东寿光学习辣椒等设施蔬菜种植技术,随后他将该项技术广泛应用到新接堡村所有温室辣椒,推动了该村蔬菜产业转型升级,一棚辣椒卖到了10万元,孙会再次带领村民们尝到了设施农业的甜头。
2006年5月,他在李园村流转土地40亩,引进东北优质李子品种,“奢侈”地用飞机将两万棵种苗运回吴忠,尝试种植大棚李子。“两万棵种苗价值25万元,那个时候七拼八凑外加贷款才凑够了种苗钱,一家人都很担心我搞砸了,但我决定豁出去拼一把。”
在市场、管理、机缘等多种因素下,孙会当年种植的李子种苗成活率达98%。
种植户曹红霞在孙会帮助下,成功种植油桃和李子,不仅偿还了外债,还在城里购置了楼房;邻村石佛寺村村民韩军在孙会手把手传授帮助下,如今成为吴忠水果批发市场的种植、销售“大拿”,年均收入近20万元。2006年,孙会被评为“全国致富带头人”。
“看到周围乡亲都富裕了,我感到很幸福。”孙会说。(记者 苏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