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秸秆“用则利,弃则害”,是一种生物质能资源。在我区农村地区,如何提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对此,大学生和企业,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两个版本的回答。
大学生、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看似不在一个“次元”的两个词组,被一次暑期实践联系在一起,并创新转化调查成果,收获奖项。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学专业倪雪等同学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秸秆资源处置行为实证研究》,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这项研究以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为目的,以吴忠市同心县丁塘镇为调研区域,对当地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展开调研。
同心是我区传统农业大县,秸秆资源丰富。倪雪和项目成员一起,基于农户视角,调查农村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及影响因素,以促进对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经济学角度,目前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对普通农户而言,成本不小;秸秆推广知识宣传与农户的日常劳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差’。”倪雪说。
综合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大学生团队提出建议:继续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科普、不断提高秸秆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强奖励补贴资金等。
“项目实践已经结束,不知道当地的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有没有改变。”倪雪说。
其实最新的综合利用手段,已经在田间应用。
在同心县丁塘镇窑家岗子村的玉米地里,使用了一种新型肥料——生物质炭基型肥料,能改良土壤盐碱性,还有助于提高农作物品质。
炭基肥是一种新型的缓释肥料,可增加土壤中炭基—有机质的含量,快速改造土壤结构,平衡盐与水分,通过快速熟化创造有利于植物健康生长的土壤环境。宁夏荣华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肥料的主要原材料恰恰是曾被农民遗弃和焚烧的秸秆。
同心县引进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宁夏荣华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炭化生产生物质炭基、炭能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环保利用。目前已建成秸秆回收处理装置6组,年处理农作物秸秆及柠条9万多吨。
目前,同心县已形成了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循环农业,延长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并实现农民增收。(记者 毛雪皎 张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