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2019.11.15第四十四期
2019-11-15 11:59:17   
2019-11-15 11:59:17    来源:宁夏日报

【我和我的祖国】【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

001.jpg

四座村庄 四段故事 四种变迁

  万事农为本,百业农为先。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历史性地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了党和国家的优先位置。

  连日来,记者走进银川市的四座村庄,探寻它们的转型故事,捕捉农村环境面貌、农民生产方式、城乡关系、产业致富的变迁,感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万千气象。

村民变股民 城乡关系悄然变化

10.jpg

双渠口村,不少村民积极投身二、三产业,收入明显增加。

  11月13日,在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办事处双渠口村,几个细节引起记者的注意。这里高楼林立,失地农民创业园、小食品加工基地、贸易巷综合市场一派繁忙,透着现代气息,并不像人们印象当中的乡村。

  在这里,城市与乡村没了界限,融合并进。如今的双渠口村早已融入银川市区。这正是新农村建设在我区出现的一种变迁。

  双渠口村,地处城郊,城市的边缘很早触摸到了这里。上世纪90年代末起,银川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至2012年底,双渠口村土地已被全部征用。由此许多村民陷入了对生活的迷茫之中,没地种,当不了农民,却也融不进城市,未来如何谋生让村民心生焦虑。

  村委会副主任马军告诉记者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2014年起实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入。”通过成立组织、身份界定、清产核资、股权配置等一系列程序,成立了双渠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由村民变成了股民,村集体资产由“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实现了村集体资产人人有责、户户有权、家家有利的良好氛围。

  双渠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有股东2391人,量化资产13556万元,设置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占比为20%,个人股占比为80%。双渠口村利用村集体资金实施了失地农民创业园、小食品加工基地、贸易巷综合市场等项目。2018年村里实现经营性收入456万元,分红140多万元,股均分红600元。今年,股均分红将达到1000元。

  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为本村村民开拓了致富创业的好路子。马学军身为其中的受益者,他感慨万千,脱离土地后,他在双渠口村小食品加工基地安营扎寨,经营凉皮批发零售行业,“拿分红,加上卖凉皮,一年收入超过16万元”,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与村里其他村民一同住进楼房,小区里道路整洁宽阔,绿树婆娑,出行、休闲、生活都很便利。

  硬件在不断提升,软件也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年66岁的村民马田力,他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已经转成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每月就能领取1300多元养老金。“住得宽敞,看病、养老和城里人一样。还能领到冬季取暖费补贴,我和老伴两人共计1万多元。”马田力说,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这也是多少双渠口村民的心声。

  城乡融合发展,对双渠口村人生活的改变还不止这些。“早晨听鸡叫,晚上听狗叫”,单调生活在双渠口村已一去不复返。

  “过去看见城里人在广场上、公园里跳舞,很是羡慕。现在,村里有了场地,每天晚上姐妹们都积极参加,又健身又娱乐,场面可热闹了。”村民周凤霞说起在广场跳舞,笑声朗朗。

  马军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不断将文化广场、村级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等配套设施完善,旨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丰富村民生活内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村民素质建设同时进行,走在凤翔街上,醒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墙映入眼帘,文明就在此时植入人心。

  此外双渠口村还开展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为内容的竞赛活动和“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培育新型农民,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并连续两年开展了村级趣味运动会。

  今年村党支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具体目标,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在不断整改的基础上加以落实,为村民建设凉亭、安装健身器材,对康苑雅居南侧空地脏乱差环境进行整治,随后在原址建起停车场等一系列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惠民项目……和谐美丽的双渠口村,发展活力正如泉水涌流。(芳菲 文/图)

温棚里摘“绿金” 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变革

1.jpg

汪洋指导村民种植温棚蔬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1月13日上午,初冬的寒意袭来,城市在落叶的“装扮”下更添几许萧瑟。与寒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设施温棚内,村民们辛勤劳作的热闹景象。“现在,全村的设施温棚已经达到100多栋,依靠种植有机瓜果蔬菜,大家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村委会副主任汪洋说。

  地处金凤区良田镇的园子村距银川市区仅30公里,曾是远近闻名的移民吊庄贫困村。从1983年第一批吊庄移民从固原市泾源县零星搬迁至此,到如今近3000人的规模,园子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41岁的汪洋是村里的“迟来户”。2007年,进城务工的汪洋举家搬到了村子里,住进了土屋平房。“那时候,园子村除了有柏油路,印象里和老家的村子没有太大的不同。”汪洋回忆,当时村里的模样就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由于没通自来水,家家户户全靠水泵抽取地下水解决用水问题;村里植被稀少,一到刮风天,视线里全是黄土的颜色,连空气里泥土的味道都久久不散。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全部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种上小麦和玉米维持生计。

  “那时候日子艰难,心里想的最多的是怎么能多挣点钱,把日子过好一点。”2012年,园子村开始逐步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外地商人承包这里的土地,开始了西瓜的规模化种植。一年后,品质好口感好的本地西瓜卖出了好价钱。

  汪洋很快加入了种植西瓜的“大部队”。凭借吃苦耐劳、好学勤练,他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2014年,园子村大规模实施土地流转,瞅准时机的汪洋决定成立合作社,带上村里人承包土地“自己干”。

  他兴奋地四处动员村民一起加入合作社,可大家的犹豫却给他的心里浇了一盆冷水。“大家对这种合作模式还比较陌生,很多人不敢干,怕赔钱。”汪洋回忆道。

  来回跑了一个多月,汪洋找到村里几家“敢干”的种植户一起成立合作社,承包500亩土地,规模化种植西瓜和西红柿。流转土地的村民除去每亩地收入700元流转费,还可在承包地里务工赚取工资,一时间,全村掀起了“进田打工”的热潮。

  第二年,西瓜西红柿全面丰收,大伙儿的收入第一次成倍增长。当初犹豫不决的村民在看到希望后,纷纷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

  形势一片大好,园子村迎来人人发奋图强、户户喜奔小康的全新局面。合作社丰富了蔬菜种植种类,一到收获季,全村齐动员的景象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转折发生在2017年。6月4日,一场意外的冰雹灾害席卷园子村,即将迎来丰收的1000亩西瓜遭了殃。汪洋和合作社的村民望着地里一片狼藉,心里的忧愁变成无法言说的沉默。

  吃一堑、长一智。怎样才能规避种植风险呢?经过考察了解,汪洋决定建立设施温棚。当年年末,105栋温棚投入使用,第一茬西红柿赶上新年,卖出了好价钱。

  同时,汪洋和村委会一起优化村里的种植结构,将大地蔬菜改成经济果林,村民的收入又有了提高。

  2019年10月,园子村实现贫困村出列,不被“穷光景”所限的村民也个个扬眉吐气。

  “党的政策好,大家努力干,日子一定能越来越好。”汪洋说,现在,村里处处有“绿”,和城里的小区一样美丽干净。村里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小楼,自来水、天然气通到家,连公交车都到了家门口。大家的收入比10年前翻了三四番,日子越来越红火。

  今年6月,村里的“老饭桌”开了,孤寡老人和70岁以上的老人能免费吃上可口的饭菜,大家的幸福感也提升了。“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园子村一定能够迎来更好的明天。”汪洋说着话,眼里是自信的光。(记者 马越)

致富“领头雁” 成为产业富民新引擎

2.jpg

吴英平的心愿是带领更多农民致富奔小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位于黄河岸边,是贺兰县人口最少的村子,全村仅有村民176户、村民760人。永兴村共有10250亩农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们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

  2018年,村里有人带头发展稻渔立体综合种养,这一尝试,打破了村子亘古不变的传统种植模式。第一个尝试带头改变的人叫吴英平,曾任永兴村村委会主任。

  早在2014年,吴英平就成立了贺兰县立岗镇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种植水稻。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吴英平通过学习接触到了稻渔立体综合种养技术,也就是水浇地里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河蟹。2018年,他在永兴村开始尝试发展这项“新技术”。“不施化肥和农药,还要把好好的地挖上环沟,你这明显就是对种地一窍不通,你这娃是来毁地的,不是来种地的!”起初,吴英平告诉村民自己的想法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

  “传统水稻种植,一亩地只能收入300多元,只够保本,等于你这一年白忙活。但是如果你一边种水稻一边养河蟹,每斤河蟹能卖30多元,每亩地仅养殖河蟹每年就能收入600多元。加上稻谷的收益,蟹田的综合效益非常客观。”尽管吴英平努力劝说,但第一年,永兴村村民大多不接受这种改变,仅有少数村民拿出共400亩土地参与其中。

  经过一年的种养,去年8月底,随着水稻的成熟,5月份投放的蟹苗已长成,进入市场销售。村里养了河蟹的村民各个眉开眼笑,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他们更加坚定要跟着吴英平干。

  2019年春天,村里来找吴英平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大家都是来请教稻渔综合养殖技术的,但有人也提出,“万一河蟹没养好,稻子因为没有施肥打药也长荒废了怎么办?”

  “蟹苗和水稻是可以共存的,河蟹不仅可以捕食稻田内的水稻虫害,还可以起到松土、增加水中溶氧量的作用。同时,河蟹的排泄物又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肥力,提高水稻品质。”对村民的问题,吴英平一一耐心解答。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吴英平承诺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提供专业养殖辅导,并且村民养殖的河蟹他负责销售。

  消除了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如今,永兴村的稻渔立体综合种养发展的有声有色。2019年,永兴村发展综合种养的土地发展至2000余亩。

  有人说吴英平傻,“有钱为啥不一个人赚,把这些技术免费传授给别人,还承诺负责帮大家销售,他真是个大傻冒。”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吴英平总是笑而不语。“我一个人做得再好,也不如大家抱团起来一起发展做得好,只有抱团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远。”吴英平说,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富,大家都富起来才是真的好,下一步他还想带领更多周边村民一起发展这项技术,让更多农民致富奔小康。(记者 赵婷婷)

  厕所革命探路 农村环境面貌翻天覆地

101.jpg

月牙湖村农村环境整治现场。(图片由银川市兴庆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提供)

  “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让我们意识到乡村振兴,需要环境先行。”11月13日,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月牙湖村党支部书记王谦如是说。

  月牙湖村位于203省道两侧,有4个生产队,占地面积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6720.67亩。现有住户834户、1829人。今天的月牙湖村路面硬化、道路亮化、村容整洁、管理有序。一部分村民依靠当地的黄沙古渡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大部分村民则是通过外出务工和农业种植养殖创收。

  王谦从小生活在月牙湖村,在他的印象中,儿时的月牙湖村还是维持着一幅原始朴素的农村景象,天蓝水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月牙湖村的“短板”逐渐显现出来,交通不便、路面泥泞、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情况曾长期困扰着月牙湖村人的生活,“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这一项,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这一重要内容。我们这靠着黄河,也不偏僻,可以发展得更好,不能抱着‘金饭碗’等靠要。”王谦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月牙湖村两委班子开始打响环境整治的“攻坚战”。

  村委会将环境整治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突破口,投入资金1300多万元,以二道墩队美丽乡村建设为试点。月牙湖村的村容治理正逢农村掀起“厕所革命”,“我们通过‘厕所革命’,利用自来水改造项目,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厕所。从这样的小事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改变还有农民的幸福感越来越被重视。”王谦说。

  在月牙湖村村民的印象中,抽水马桶和农村没什么关系,但是在推行“厕所革命”的过程中,人们的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建立。“过去觉得解手是个小事,但现在认识到对于个人来说是小事,对于集体和村庄是个大事。还是用抽水马桶方便、干净。”村民张新国说。

  在改善卫生环境的同时,保持环境也更重要。生态保护和卫生保洁是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月牙湖村通过日常巡护、集中清扫等形式,落实生态保护和卫生保洁责任,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今年,村里对月牙湖队、园艺队进行集中整治生活垃圾、柴、草,其中拉运填埋36车,并对月牙湖队244国道、南一支路、6个巷道进行清扫、整治。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

  经过不懈的环境整治,月牙湖村,这个黄河岸边的美丽小村,悄然发生着变化。走夜路的人多了,因为路灯照亮了村里的道路,盛夏之时,晚饭过后,很多村民集中在新建的小广场上跳舞、健身、拉家常,一派欣欣向荣。“环境良好才能安居乐业,我们正在向美丽乡村迈进,打响一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战’。”王谦说。(记者 张贺)

【编辑】:张海燕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