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 打通技术供需方“最后一公里”
编者按:
长期以来,技术的供需双方存在“找不到彼此”的现象,一方面,技术供给方研发出来新技术“养在深闺人未识”,另一方面,技术需求方存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现象。
把企业需求“挂”上“榜单”,并附以“赏金”,吸引技术供给方前来“揭榜比武”……不久前,在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现场赛上,我区挖掘各企业80个技术需求,通过“张榜招贤”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让需求引领供给,打通技术供需方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如此,“以需求为导向”的方式还一石激起层层浪,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企业如何走好创新发展路?研发团队怎样让科研成果既“接天线"又“接地气”?记者采访部分历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现场赛的参与企业和研发团队,他们有的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创造出技术需求方亟需的新技术、新产品,让科技成果成功转移转化;有的抱着为我所用的胸襟,通过抱团取暖,为企业赢得发展空间。
泾源瑞生源农牧公司负责人何瑞(右)与研发团队对接。
11月10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和自治区科技厅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现场赛在银川市举行。
枸杞明目和护肝功能特医食品研究与开发、地铁列车齿轮箱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基于超细硝基胍连续化微反应器工艺开发与应用……大赛现场通过“揭榜比武”的方式,80个需求征集到128项“金点子”,我区企业和国内各研发团队签订意向性技术合作协议70项,技术合同总金额达1.04亿元。
“揭榜比武”,是怎么个“比”法?
在挑战赛现场,企业发布技术需求,研发团队提供解决方案,通过自我介绍、专家提问、专家点评打分等环节,最终确定最佳解决方案。
为吸引研发团队参赛,大赛还“悬赏”21万元奖金,评出3个优胜奖和6个优秀奖。
“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有20多年的研发经验,拥有6项发明专利,有信心能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对于任何技术而言,低成本是终极目标,我们的优势是研发成本低、周期短。”
台上,来自江南大学、重庆齿轮传动技术研究所、淮阴工学院等单位的研发团队,针对3个技术需求给出9项技术解决方案,为得到评委认可,研发团队还争相拿出硬招。
台下,评委借助丰富的投资或研发经验,对技术解决方案进行点评,最终为企业选择科学可行的方案。
“你们在工艺研发方面的技术很先进,但是预算太高,可以降降嘛!”比赛现场,评委李国明当起“红娘”,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
除挑战赛外,比赛还设置需求对接会,当天,不少研发团队前来对接,期盼找到合作对象。
固原小丘山庄生态旅游有限公司以粮食、果实等为原料酿造食醋,因味道鲜美,产品深受消费者喜欢。
但是由于缺乏保鲜技术,企业生产的食醋仅有7天保质期,目前食醋只面向区内及周边地区销售。
“我们可以在不添加添加剂的情况下,通过调整食醋酸度,延长保质期,保质1年不成问题。对了,我们团队的郑宇老师,拥有多项食醋工艺研发技术专利。”说话的是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夏梦雷,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宇此时身在比利时,得知大赛召开,特派夏梦雷前来对接。一阵交流后,双方“情投意合”,决定“牵手”合作。
需求对接会现场,泾源瑞生源农牧公司负责人何瑞引起记者注意。瞄准各行业顶尖研发团队云集的机会,何瑞一连对接了4个研发团队。
“这就好比相亲,多选几个,有对比才有选择嘛!”何瑞笑着说,他的企业通过废弃物利用,生产各类有机肥。由于废弃物处理技术跨越多个领域,若要全面发展,不能只依赖某一个研发团队。
利用树枝生产肥料和燃料、用动物粪便生产菌菇有机肥……需求对接会上,何瑞收获满满,先后与河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并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
“所谓创新发展,不是产学研主体各自为政。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要敞开胸怀,积极寻求突破口;研发单位则要以产业需求为依托,让研究既‘接天线’又‘接地气’。这样的供需模式,才能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自治区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姜璐 文/图)
11月12日,遭遇冷空气侵袭的银川市被低温包围。然而,在宁夏大学参观座谈的岳鹏秀心里却格外“热火”。
“今天和宁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的教授专家坐在一起谈合作、交流想法,心里的迷雾散了,企业的发展有奔头了。”岳鹏秀感慨地说道。
岳鹏秀是石嘴山市田园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从白手起家到经营企业走上规模化发展,她只用了短短3年。
1997年,29岁的岳鹏秀从原石嘴山市酿造厂辞职,在当时的惠农县庙台乡借来3间屋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除酿造酱油和醋,搞经营、做销售……岳鹏秀身兼数职,拉着家人和朋友一起干,靠着优质的酿造技艺和诚信经营,企业生产的酱料从乡村卖到城市,销量一路飘红。
2000年,公司发展渐入佳境,岳鹏秀正式成立田园食品有限公司,在惠农县城建成占地3亩的厂房和办公区。“我们生产的食醋和酱油采用古法酿制,工艺好价格实惠,消费者很认可。”岳鹏秀回忆,十几年前,一斤食醋的价格在0.6元,10年内涨幅始终控制在低标准内,这样的良心价着实赢得顾客的青睐。
“古法酿造讲究的是安全、营养,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变。”岳鹏秀说。
时间如白驹过隙,十几年过去,当初宽敞崭新的厂房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变旧,守着古法酿造的田园食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市场变迁中,渐露颓势。
“这几年,市面上的酱油和食醋在制造工艺和产品包装上都有了大的改进和技术创新,而我们的产品却还保持着老样子。产品要升级,不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是万万不行的。”2016年,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之前的缓增长变成了负增长,岳鹏秀终于下定决心求变。
在梳理公司存在的问题后,员工们认为,产品的酿造工艺老化、产品种类单一、宣传包装跟不上市场需求是造成公司经营不佳的原因,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岳鹏秀把目光投向了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专业的研发团队合作,通过引进全新的技术,扭转公司面临的困局。
说干就干,岳鹏秀利用自己的人脉,向各地的科研院所广发“英雄帖”,并带队到江苏、山西、浙江等地调研考察。由于平台有限,岳鹏秀寻找许久却未能遇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2018年8月,自治区科技厅向全区企业发出技术需求询问函,并举办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现场赛。听闻消息,岳鹏秀喜出望外。她立刻上报公司的具体技术需求,一个月后,就有3所国内高等院校的研发团队与公司取得联系。通过详细沟通,公司最终与天津科技大学微生物学院建立了合作意向。“我们生产的食醋属于山西陈醋类,天津科技大学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很深入,并与山西多家食醋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我们觉得终于‘找对了人’。”岳鹏秀说。
岳鹏秀高兴地说:“以技术需求为导向,这样好的平台真是帮了大忙!公司新厂房正在建设中,这次又寻到了优秀的合作伙伴,以后发展更有底气了!”(记者 马越)
张白(右)指导研究生进行技术测试。
提及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现场赛上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张白自豪不已。
2018年,张白率领团队参加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现场赛,他们参与挑战的项目“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葡萄酒罐远程监控系统”获得优胜奖,并与宁夏中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中慧科技将与宁夏某葡萄酒企业合作,将该项目应用在企业日常生产管理中。
为什么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葡萄酒罐远程监控系统”作为参赛项目?张白介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基地是国家第三个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认证产区,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公认的葡萄酒最佳产区之一。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行业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发展模式过渡。但是对于葡萄酒行业而言,监控系统在葡萄酒厂中的应用还较少。
张白说,目前我区大多葡萄酒企业的发酵酒罐与成品酒罐的液位、温度等信息采集,以及酒罐温度控制,仍采用人工巡检和手动调节来实现,达不到精确温度控制,无法保证发酵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温度和发酵效率。
“酒罐在长期的储存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检测数据和保护手段,有时候酒罐漏酒,也不能及时发现。”张白告诉记者,由于发酵过程没有数据监测与采集,发酵过程完全依赖酿酒师的经验,成品酒罐也没有相应的数据跟踪,导致不同酒罐葡萄酒品质存在差异。虽然目前市场上已存在带有葡萄酒生产自控系统的酿造设备,但更换设备成本较大。
“我们的着眼点是研制成本较低的葡萄酒罐远程监控系统。”张白说。
张白和团队研发的项目通过开发一套基于互联网与自动控制技术的葡萄酒罐远程监控系统,实现葡萄酒罐生产过程自动化监控,同时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发酵质量,减少人力成本。
“研发不能选择容易发论文的课题,要紧扣市场需求这根‘弦’,研发一批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这样才能让研发有市场空间。”张白说,他们正在等待企业的市场反馈,并根据企业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完善技术方案。(记者 张贺 文/图)
筛选技术需求、发布需求、对接科研院所……自从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现场赛以来,宁夏红枸杞产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周学义忙碌不已。
一直以来,枸杞玉米黄质的提取技术是困扰宁夏红的难题。
“酿酒产生的残渣只能当饲料低价售出,一吨售价仅为15元,这就造成大量残渣浪费。”周学义说,残渣中含有大量玉米黄质,是制作枸杞明目和护肝功能特医食品的主要原料,对于治疗黄斑病有较好功效。
然而,目前玉米黄质提取技术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家科研院手中,宁夏红亟需寻找合作伙伴。
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现场赛上,兰州大学、江南大学、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经过专家评审和筛选,宁夏红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成功签约。
“不仅选到了最好的工艺,各科研团队相互竞争,最后的报价也很合理。”让周学义颇感意外的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还有3名国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评审专家。
“有了智囊团助力,企业开展玉米黄质产业化生产指日可待了!”周学义言语中难掩兴奋。
枸杞行业的顶尖科研团队参加中国创新挑战赛,这让宁夏红看到了无限的合作潜力。
11月11日,宁夏红邀请江南大学、兰州大学、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1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团队,到企业参观考察、座谈对接。
从优化生产工艺到节约生产成本,专家们无偿提出妙招,让周学义感动不已。
“科研团队不再是高不可攀,大家都是带着诚意来的,交流十分顺畅。”周学义说。
当天,宁夏红的技术人员与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的研发人员交谈甚欢。
针对白兰地残液的有效利用,技术人员提出了变废为宝的好点子。随即,周学义决定将残液邮寄给对方,供对方分析、研究,从而制定更为详尽的方案。
在周学义看来,企业的创新发展更需要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胸襟。“如果自身发展能力有限,企业要学会‘借鸡下蛋’、借力发展,与其他优秀研发团队共享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这样才能在创新路上越走越远。”周学义说。(记者 姜璐)
【微评】期待创新路上的“鹊桥”再多一些
我有新需求,你有金点子,“一眼相中”“牵起手来”,在互相合作中实现共赢。听起来如此舒心的事,就发生在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宁夏)现场赛上。据报道,我区自今年5月份以来,面向企业征集195项技术需求,吸引来自来全国22个省市的46家高校、研发团队和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你来我往的交流对接中,各方有一个共同目的:把“对得上”的企业和研发团队往一起“撮合”。
在科研成果和实际转化之间,确实需要这样的桥梁和纽带。不得不说,现实中一些科研成果,或缺乏足够的“落地”条件,或因缺少市场导向,与企业所需不相契合,只能在实验室“沉睡”,甚至最终还没体现出价值就“郁郁而终”。而另一边,企业对创新科技的企盼,“望断天涯”却“不知何处寻”。这样的“错过”,无疑是对创新发展的阻碍。这样的矛盾咋解决?就像这次创新挑战赛,让企业需求和研发成果有“红娘”牵线,有直接相见的“鹊桥”,打破了千山万水的阻隔,打通了横亘其中的关卡,才能让科技创新的花结出产业发展的果。
创新本就不易,尤需科技支撑。特别是对我们的一些企业来说,创新发展遇到的难题更多,对突破性技术的需求更大。抓住新科技带来的新机遇,赶上创新的大潮,只靠单打独斗,不行。因此,广开合作之路,让科研成果与产业链条无缝对接,不但直接帮助企业积极投身创新,而且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推动创新要素和资源充分涌流,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得到释放。这样的平台,我们期待越多越好。(张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