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解锁”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9-12-06 07:02:03   
2019-12-06 07:02:03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为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育更多技能人才,我区近日命名高攀亮创新工作室等6个创新工作室为自治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天,就让我们一一“解锁”这些工作室,倾听创新故事,感受工匠精神。


  创新时代离不开“工匠精神”

  新一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出炉,在“创新为要”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并不意外。一个地区要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必须营造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必须依靠创新“创”见未来。但这个“创”,最离不开的就是产业工人,和蕴藏于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尚书》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从古至今,“工匠精神”一直备受推崇,不仅因为每一个工匠都有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更因为,达到“技近乎道”境界的高水平工匠,往往都具备驰而不息的坚持、专注的品质。而这,同样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要求。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走的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难免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最为需要的,就是保持一颗脚踏实地、“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匠心。放眼现实,无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很多做出些成果的人,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坚持,也“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相反,那些缺乏苦心探索的“工匠精神”,少了一份甘冒失败和生死之苦的坚韧,难以做到长久坚持的人,是不可能走好创新发展之路的。

  可以说,创新很难,但也因为难,所以才弥足珍贵,才更加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去加强正向引导和鼓励,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让更多产业工人能一心一意做好“工匠”,也让更多的普通人能正确看待和理解产业技能工人的壮大、“工匠精神”的弘扬,对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或许也是自治区命名劳模创新工作室,并给予相应奖励的用意所在吧。(贺姗姗)

寇启芳劳模创新工作室

让我区滩羊新品种培育走在世界前列

<p>  寇启芳团队在对羊只做育种实验。(资料图片)</p>

寇启芳团队在对羊只做育种实验。(资料图片)

  不仅孕育出我国最大的基因编辑羊群,且喂养出具有“大理石花纹”的高端滩羊肉,市场价格是常规滩羊肉的两倍以上。“寇启芳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科技创新,让宁夏滩羊养殖成本变低,质量持续提升,标志着我区滩羊新品种培育和高档肉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

  2003年,下岗的寇启芳离开银川,来到红寺堡区,在一片荒滩上建立了一家占地200余亩的养殖场,创立了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从最初的300只存栏发展到现在的5000只。

  红寺堡区是宁夏滩羊核心产区,由于科研基础设施落后,滩羊生产关键技术攻关与研发应用能力不足、滩羊存在生产性能低,体重偏小、增重慢、胴体等级较低等缺点以及国内外裘皮与羊肉价格的冲击,成为当前影响宁夏滩羊产业升级转型的三大瓶颈。

  在与老百姓的接触中,寇启芳了解,因挣不上钱,农民养殖滩羊的积极性日益低落。

  “滩羊是宁夏的‘金字招牌’,不能让这一招牌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寇启芳说。

  为解决滩羊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2015年,寇启芳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开始向这些技术难题发起进攻。几年里,她的团队和宁夏大学、西北农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以宁夏滩羊为种质材料,利用国际先进的分子聚合技术,培育出了产肉性能好、一胎多羔、无角、小脂尾等遗传性状的滩羊新品种(系)。同时,针对宁夏滩羊舍饲后皮下与内脏脂肪大量沉积,严重影响滩羊肉品质现象,该工作室通过调控母体营养提高子代肌内脂肪位点,开展高档(大理石花纹)滩羊肉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了解,利用分子聚合技术开展滩羊新品种培育研究,在我国尚属首次,也是世界上分子聚合类型最丰富、种群规模最大的研究成果。高档滩羊肉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也是国内首次开展的利用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目前,该工作室已培育出滩羊新品种300余只,培育“二代羊”24只,并稳定遗传。培育的肉用型滩羊新品种比原种滩羊体重增加了30公斤以上,且多胎,配套应用高档(大理石)肉生产技术,可使滩羊效益提高两倍以上。

  “我们的大理石花纹滩羊肉平均每公斤160元,一级肉每公斤400元至500元。”寇启芳告诉记者,利用分子聚合技术开展滩羊新品种培育研究目前已完成中试,正处于安全试放阶段,“两年后,我们这一技术就可全面推行。届时,将带动吴忠市及周边1000多户滩羊养殖户和15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产值近亿元。”(记者 张 瑛)

曹有龙劳模创新工作室

宁夏枸杞奇迹出自这里

<p>  曹有龙团队在观察枸杞苗生长情况。</p>

曹有龙团队在观察枸杞苗生长情况。

  你知道枸杞除了红色,还有黄色、白色、紫色、黑色的吗?你知道宁夏的枸杞在荒地、沙漠、戈壁滩、盐碱地等不同生态区种植有什么不同的模式吗?你知道枸杞除了泡水喝,还能脱干了水分嚼着吃,可以像咖啡一样冲着喝吗?

  这一切对于曹有龙劳模创新工作室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出自于此。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聚焦功能基因定位克隆、枸杞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机械研制、功效物质作用机理、产品深加工等开展联合攻关,为我区枸杞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宁夏是枸杞的原产地和主产区,针对枸杞野生资源流失严重、遗传背景不清、评价挖掘利用相对滞后等问题,曹有龙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踏遍西北、华北等枸杞种质分布区,系统收集鉴定保存评价了世界分布的枸杞属15种3变种2000余份种质资源,还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收集枸杞特异种质,建成了世界唯一的国家枸杞种质资源圃和种质基因库。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用知识为农民和企业服务才更有价值、有意义。”这是曹有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每年有一半时间带着研究团队扎根在杞田,在农户、企业最需要的时候他总是陪伴身旁。

  几年里,曹有龙劳模创新工作室攻克了极端立地条件下枸杞种植技术难点,创建了新垦荒地、沙漠、戈壁滩、盐碱地等不同生态区种植模式;创建的篱架栽培、自然半圆树型、“疏、剪”二字修剪法,实现了轻简化栽培;明确了枸杞鲜果制干预处理原料及配方、时间、方法,制干工艺技术指标,配套应用太阳能、热泵等枸杞专用制干设备,鲜果制干时间由36小时缩短到22小时,有效的避免了二次污染。同时,工作室还协同创新,采用杂交选育、航天辐射、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自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枸杞新品种(系)50余个,占全国新栽植面积的90%以上。其中,选育的红果、黄果、白果、紫果、黑果等特异品种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尤其是“宁杞7号”新品种果实颗粒大、商品等级率高,短短5年推广108.66万亩,覆盖新种植区90%以上,比常规品种亩增收2000至4000元,新增产值300亿元,实现枸杞新品种第二次更新换代。

  如今,曹有龙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自治区级各类项目150余项;获国家林木新品种保护权5个,审定良种3个;研发出枸杞深加工产品15个、枸杞专用系列机械16台(套),授权专利95件;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54项;获得政府、企业有偿成果转化、科技研发项目21项,以市场方式获得经费资助2000多万元。(记者 张 瑛 文/图)

夏建矿劳模创新工作室

QC成果里的创新青年

<p>  工作人员正在利用“高压室环境智能监控装置”对110千伏大峰无人值守变电站实施远程数据监测。</p>

工作人员正在利用“高压室环境智能监控装置”对110千伏大峰无人值守变电站实施远程数据监测。

  12月5日,地处贺兰山腹地的110千伏大峰无人值守变电站,最低气温已经逼近零下20℃。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值班员刘江则在40公里之外的隆湖运维站借助环境监控装置远程调阅了大峰变电站高压室内的环境数值:市内温度20℃,湿度70%,氧气密度20%……各项环境指数均符合规范要求。这套环境监控装置,正是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青年员工的QC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应用。

  说起这套环境监控装置QC成果还有一段故事呢。2015年10月,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人员刘江和师傅在大峰变电站值班驻守。此时,大武口市区温度为20℃,但变电站所在的山区已经下起了雪,为确保变电站高压室内精密的电子元器件能在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下安全可靠运行,刘江和师傅连忙打开高压室的电暖气。

  与此同时,一个想法也在刘江脑中萌生:平时大峰变无人值班,从大武口隆湖运维站到大峰变一路盘山绕行需一个多小时,如果突遭气温骤升骤降,一旦人员不能及时抵达,势必导致高压室这种精密设备运行工作环境不达标,将造成设备非正常工作,为智能电网运行带来安全威胁。能不能发明一套可对变电站高压室温度进行远程监控的装置?

  刘江的设想获得了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以及年轻工友们支持和响应,10名员工组成“飞跃QC小组”,采购元器件组装设备,自己编程、调试。经过近2年反复测试调整,2018年8月,这套“高压室环境智能监控装置”被安装在110千伏大峰无人值守变电站,成功通过实地运行试验并运行至今。这套环境智能监控装置获得了2018年度宁夏电力行业协会QC成果二等奖。

  为激励职工全员创新,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通过劳模标兵的引领,班组全员参与,鼓励职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立足岗位开展创新。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以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夏建矿为核心组建起“”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今年前11个月,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共申报职工技术创新课题80个,参与课题攻关达560人次,其中一个课题还荣获了全国电力QC成果优秀奖。(记者 鲁延宏 文/图)

王森劳模创新工作室

让“机器人+VR”双剑合璧

  11月底,虚拟现实全景(VR)可视化智慧矿山科研成果通过验收,这让王森松了一口气。

  现任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信息技术中心银川运营部部长的王森,在巡检机器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2016年起,他带领团队开始研究如何将VR技术很好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VR技术发展前景很好,应该有办法能把该技术应用到煤矿生产领域。”王森说,当时国内将VR技术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实例并不多。

  即便是摸着石头过河,王森也要摸过去。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巡检机器人,王森希望给巡检机器人在井下工作的时候,装上一双特殊的“眼睛”,用于对机器人的管理、观察、控制。

  “机器人+VR”技术,是为“双剑合璧”,发挥1+1大于2的效用。

  “技术流”出身的王森,19年来始终扎根在科研一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0年,他承担宁煤ERP系统建设,这是一个涵盖技术与管理的复杂系统,经过不懈努力,王森带领团队攻克了众多难关,先后主持开发了以ERP为核心的16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统一了业务数据标准,实现降本增收6746万元。

  2013年,“王森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先后完成煤炭预约销售系统等14个应用系统的自主研发任务,发布创新成果68项,创造效益1.2亿元。

  随后,他又致力于煤化工特色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研发。

  “工业制造走向人工智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王森说,巡检机器人和虚拟现实全景(VR)可视化智慧矿山,是他近几年来倾心投入的科研方向。

  在工业机器人研发方面,他和团队勇于创新,研发的机器人不但可以对厂区环境、设备运行状况、气体泄露等内容进行实时监测,还能通过后台大数据系统分析对生产和安全提供准确数据,替代了相当多的重复性人工工作量,如今,煤化工厂区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升级到第四代。

  为让机器人在矿井下有更好的可视化操控管理环境,王森带着一支5个人的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探索、尝试,终于找到了实际生产与VR技术以及矿山机器人的有效的结合点,并结合大数据技术,研发成功虚拟现实全景(VR)可视化智慧矿山成果。

  “矿山巡检机器人结合VR技术,能有效发现实际生产中不易觉察的设备仪表异常、化工气体泄漏等安全隐患。”王森说,下一步,将更进一步地深化矿山巡检机器人与VR技术的实际应用,以期发挥更好的效果。

  近日,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王森,所带领的王森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自治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记者 丁建峰)

俞惠明创新工作室

“要把宁夏的葡萄酒列入世界名酒范畴”

<p>  俞惠明和他的团队在工作室奋战。(资料图片)</p>

俞惠明和他的团队在工作室奋战。(资料图片)

  “那年我19岁,刚到玉泉营农场参加工作,就有幸被选中到河北秦皇岛昌黎葡萄酒厂学习酿造葡萄酒技术。”回想起当初的选择,如今有着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首席酿酒师、中国葡萄酒技术委员会委员、一级品酒师、国家级品酒员等众多身份的俞惠明笑言,当时真没想到自己会和葡萄酒打一辈子交道。

  1984年,俞惠明和他的同事们顺利完成了葡萄酒生产工艺技术的学习回到了玉泉营农场。当时由于宁夏玉泉葡萄酒厂还在建设期间,酒厂筹建处决定由俞惠明负责进行酿酒试验,在原玉泉营农场的三间平房里,俞惠明开始了第一次酿造葡萄酒的试验。当年,试制出宁夏第一瓶葡萄酒。1985年2月,正式酿造出宁夏第一批葡萄酒。

  “既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优势,那么宁夏就不能只有葡萄酒,还得要有拿得出、叫得响的好酒,要把宁夏的葡萄酒列入世界名酒范畴。”抱着这个信念,俞惠明在葡萄酒创新方面独辟蹊径。

  2011年,俞惠明主攻葡萄酒、枸杞酒的发酵、贮存及后期橡木桶的使用技术。将葡萄酒酒精发酵与苹果酸发酵结合应用,利用原料的特性制定不同的酿造工艺;对葡萄蒸馏酒技术工艺及橡木桶的配比使用等工序进行创新,5年内产品优级品率提高了近20%,该项技术在国内首次得到应用。

  2016年,俞惠明又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并依据工作制度收集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24项列为创新工作室的解决项目,从不同方面达到了完成生产目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既能培养葡萄酒酿造技能人才实现传帮带,又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从事科技研发和对外交流的俞惠明创新工作室在2016年当年,被自治区人社厅评为“技能大师工作室”;2018年,被宁夏总工会评为“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年,则被自治区总工会评为“自治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30多年的酿酒生涯,让俞惠明和葡萄酒已息息相关,在他眼中,葡萄酒酿造是一份终生事业。(记者 王婧雅)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