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今,人类文明的轨迹正走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化如清流一般缓缓注入人们的意识中,更有少数人群示范和推广绿色生产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帮助更多的人从“人类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比如本刊中提到的那座讲述黄河故事的闸门,把葡萄交给大自然管理的“生物动力法”,以及给树木穿“粉裙子”的绿色疗法。
条石砌成的闸墩,历经60年风雨,仍旧顽强地发挥着作用。
12月,冬灌结束后,热闹了半年的唐徕渠终于收敛了气息,迎来一年一度的修整。
如果说整个宁夏大地就是一座水利博物馆,那满达桥闸该是其中一件耀眼的“馆藏品”。眼下,渠水收起汤汤之势,散漫地走过满达桥闸后,按照惯例分路缓行,一路继续沿唐徕干渠向北溜达,另一路则朝北偏西方向朝第二农场渠游荡。因此,不同于其它闸千篇一律的“一”字形构造,满达桥闸摆出了一副颇为动感的“Y”字型“Poss”,成为一个具有枢纽功能的节制闸。
满达桥闸该是整个唐徕渠灌域最混搭的一座节制闸了:20世纪50年代的闸墩,70年代的排架,80年代的管理房,2017年新加入的测控系统。不仅如此,满达,这个名字也足够特别。为了找寻闸名由来的线索,唐徕渠满达桥管理所副所长马峰曾进行了10年探究。
关于其名的那些“蛛丝马迹”
马峰走访周边百姓、查阅书籍、网上搜索,大家说法不一,但却都提到了满达桥的称谓与满族、蒙古族(宁夏当地人称蒙古人为鞑子)人、军队有扯不断的关系。
满达桥东南方向有个满春乡(银川市兴庆区),西南方向有个满城(银川市金凤区),此两处地名有据可考都是源于清政府的驻防军营。在满达桥所西北方约5公里(距唐徕渠西堤1公里)贺兰县习岗镇经济桥村地界有一座名为“达吉禅寺”的寺庙,是当地唯一一座佛教寺庙,应该是为当时满城和满春乡驻防的满族军队和从军家属修建的了。记者在达吉禅寺的一份简介上看到,“达吉”为藏语,是“繁荣““亨达”的意思,并提到清康熙巡游宁夏,视察当时驻扎在洪广营的兵营后,路过并进入达吉禅寺敬香。不难想象,“时间推移到200多年前,苍莽的西北大地,村庄疏疏,贺兰山下,唐徕渠水逶迤北遁,夕阳西下,满城军营的缕缕炊烟交织着达吉庙的悠扬钟声,袅袅回旋”……据马峰“拾遗”所得,满达桥的名字和满春乡、满城、达吉脱不了关系。
唐徕渠是先有满达桥闸还是先有满达桥,无从查考,但这里曾是咽喉要道,烟火繁盛之地该是确定的。
一幅“乐业如归市”的场景
《宁夏省水利专刊·各渠考述·唐徕渠》中记载满达桥“在丰登北乡,五孔,石柱腿,长十六米五,宽五米,为由省城至玉祥、洪广两营之要道。 ”
当地一位68岁的村民贾学礼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前,满达桥是座约4米宽的木桥,通马车有余,是周边老百姓过往唐徕渠通行的唯一路径,也是从汝箕沟拉煤进入贺兰县城的唯一通道。有栏杆,桥面布满缝隙和窟窿,别断驾车牲口的腿是常有的事。
满达桥东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车马店、饭馆、旱烟铺、油坊开起来了,打铁卖艺唱戏,贩夫走卒歇往来,静寂土地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马峰的梦里开始萦绕着这样一幅场景:蓝天下,绿树边,一座木桥跨渠而过,桥下渠水如奔,桥上行人如织,两岸人声鼎沸。
如今的满达桥是满达桥节制闸的附属工程,主要功能是交通作用。满达桥节制闸贺兰县志称贺兰县满达桥黎明提水闸,共7孔,其中西边4孔是第二农场渠进水闸,东边3孔是唐徕渠进水闸,满达桥节制闸是唐徕渠中下游的输水中枢。
一段“心酸”的旧事
据介绍,满达桥节制闸是20世纪50代初兴建第二农场渠时由苏联援建的。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后,由我国水利专家设计建造,节制闸闸身是排架结构,整个构造显得简洁娟秀,小巧玲珑。闸墩由条石砌成,结实敦厚,尤其是闸墩前后的迎背水桥墩条石,都是人工凿成半圆形石块用白灰浆堆砌而成,历经60余年的风吹雨淋水浊,满达桥节制闸依然顽强地发挥它控流分水的功效。
马峰说:“听参建过满达桥节制闸的老水利人讲,1958年修建大闸的砂石料都是从贺兰山上用骆驼驮来的,每到傍晚唐徕渠渠堤外坡总是卧着几十匹骆驼,天还没亮就能听到叮叮当当,骆驼上山驮料的铃声。”
事实上,在满达桥闸建好后几十年,这座闸的挡水闸门还不是完整的“门”,而是用一根根枕木般的木板叠摞起来组成的“门”,水利工人们靠人工抽取或加入木板来控制渠水水位高度和分水水量大小。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满达桥闸上才建起了排架,并于80年代又建成了管理房,通上了电,安装了提闸、放闸的卷扬机和电机,整个水闸也终于有了遮风挡雨的“家”。从人工提闸、放闸,再到后来用电机控制卷扬机启闭闸门,如今建成的测控一体化系统让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能控制闸门启闭。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满达桥闸也被列入水利古建筑保护名录。因此,现在进行的除险加固工程内容中,对闸墩和闸底板进行保护维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貌,为了减轻条石桥墩压力,重建闸房设计为简约的钢架结构现代仿唐风格。
满达桥闸是座浪漫的建筑,它的身边曾上演了宁夏古灌区多少美丽生动的故事;满达桥闸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水利人”,默默践行着质朴的初心,不辱使命,老当益壮;满达桥闸是一个窗口,展示着古老而丰富的水利工程效益,传承着黄河文化的记忆。(记者 裴云云)
满达桥闸旧貌。(图片均由唐徕渠管理处提供)
改造中的满达桥闸。记者 裴云云 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