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土窝村点亮“富民灯”
2020-01-03 07:25:41   
2020-01-03 07:25:41    来源:宁夏日报

土窝村点亮“富民灯”

<p>  养牛致富。</p>

养牛致富。

<p>  村集体购买农机,提高作业效率。</p>

村集体购买农机,提高作业效率。

<p>  山路上有了路灯,夜晚出行安全有保障。</p>

山路上有了路灯,夜晚出行安全有保障。

  “自从村里有了路灯后,晚上回家再不摸黑了。”2019年12月28日,家住西吉县马建乡土窝村的王玉有和同学走在回家的路上,对记者说。

  土窝村村道与国道309线相交,从国道到自然组近10公里,由中信银行银川分行投资每隔50米安装一盏太阳能路灯,共安装158盏。“每天18时至第二天6时路灯亮着,晚上出行方便多了。”村民马千龙笑着说。

  土窝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32户54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365人。2016年,土窝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产业从传统种植业向规模化种植养殖转型,走上了脱贫攻坚之路。

  2017年,中信银行银川分行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土窝村,与土窝村党支部“村企结对共建”,投入53万余元援建便民综合服务中心。

  村民在获得当地金融扶贫资金300多万元的基础上,驻村第一书记马国龙争取石嘴山银行金融扶贫贷款280多万元,扶持村民壮大养殖规模。

  “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我们村的贷款村民增加了一倍。”村支书马西武说,金融扶贫贷款实现全覆盖,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贷款养牛增收。

  2017年前,土窝村以养殖耕牛为主,扶贫工作队与村党支部指导村民引进养殖品质更高、价格更好的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养殖大户马思元是土窝村第一个尝到牛品种改良甜头的人。2016年前,马思元靠给别人耕地勉强维持生计;2017年,他贷款16万元,养殖西门塔尔牛。

  “今年出售十几头牛,收入20多万元,圈里还有10多头肉牛。”马思元头脑灵活,除了养牛外,他还贩卖肉牛。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依靠人工铡草已无法满足养殖需求。2018年,扶贫工作队筹资在村里建了60座青贮池,腌制饲草料4000余吨。

  “秋季腌制一池饲料够一年用。”马西武说,腌制饲草料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牛只饲养质量。

  2019年初,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帮助村民成立5家养殖合作社,吸纳47户村民。通过合作社统一购进牛只、统一喂养标准、统一配备饲料,解决了养殖单打独斗的问题,推动了产业发展。

  村民马德禄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村党支部和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成立养殖合作社,饲养肉牛30多头,种植青贮玉米80多亩,一年稳定收入30万元。

  2019年前,土窝村农业机械化率低,村民收割农作物依靠人力为主,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当年,秋季青贮玉米成熟时,中信银行银川分行捐资25万多元,成立西吉县土窝村丰源农机合作社,先后购进青贮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梨耕机、玉米覆膜机、马铃薯收获机等,有效推动土窝村农业产业机械化,帮村民解决了玉米收割难题,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形成了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创收的双赢局面。

  “我家种植30亩青贮玉米,以前七八个人要一周才能收完。现在用青贮收割机,支付相同的费用,两三天就能收割完。”村民张杰英说,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

  目前,土窝村肉牛存栏650头、羊存栏410只。“2019年,预计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土窝村会计喜金鹏说。(记者 剡文鑫 文/图)

荞壳枕头 一枕乡愁

  每天,家住盐池县城紫东苑小区的陶翠萍都将五颜六色的土布裁剪、缝制,一天能做三四个荞壳枕头,积攒一周后送到当地的春雪扶贫车间填充荞麦壳内胆,每周收入五六百元。

  “裁剪28孔耳枕可费工了,要将100余块花布细细缝合,而且要严丝合缝、上下中空,没有一两天工夫做不出来的。”陶翠萍说,4年前她拜吴忠市级荞麦壳枕非遗传承人冒万学为师,花费一年时间才掌握这门技艺。如今一二十名农村妇女靠着这门手艺,在县城里安家落户,每年扶贫车间销售1万余个枕头,产值四五百万元。

  冒万学既是春雪扶贫车间负责人,也是荞麦壳文化大院的负责人。

  宁夏盐池春雪荞麦壳制品公司看上去不像个公司:古色古香的中式大厅是枕头文化馆,隔壁富有窑洞风格的五间房是接待游客的文化大院,库房里摆着两件有近百年历史的立式榨油机,处处充满了乡土记忆的文化符号。

  案几上,摆放着冒万学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收藏来的各种古枕,木质的、竹制的、玉石的、石膏的,有二三十种,展厅里还有这些年他研发的近30种各类耳枕。内厅里还有荞麦壳、糜子、薰衣草、艾绒等七八种枕头填充物。

  “如果一件产品没有了文化内涵,也不会有长远发展。”冒万学说,荞麦壳枕头有上千年历史,实用性与文化性有机兼融,还有养生保健功能。靠着一种情怀,他投入五六十万元做了枕头文化馆,是为了更好传承与创新这项技艺。

  “自幼睡着荞麦壳枕头,吃着荞麦面长大,盐池人对荞麦壳枕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冒万学说,2016年他放弃在银川经营多年的枕头批发零售生意,投资三四百万元在盐池建起了荞麦壳枕头生产基地。

  “盐池县被誉为荞麦之乡,有20万亩荞麦种植面积,但是适合做枕头的荞麦壳要精挑细选,加上一亩荞麦只能打15公斤荞壳,所以每年要深入麻黄山、惠安堡等地收购上好的荞壳,经过晾晒、精挑才行。”冒万学说,好的荞麦壳一公斤收购价10元左右,一个枕头至少需要2公斤。

  以前人们将荞麦壳装进枕头里一用很多年,现在人们更注重枕头的审美性与养生性。“耳枕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加之小时候做皮匠的爷爷用羊皮和土布缝制过耳枕,让我深受启发。”冒万学说,他和妻子寻访老艺人,创新研发了6孔、14孔、20孔枕等一系列产品。

  “耳枕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可以保护耳朵不受挤压,保持耳边血管和穴道畅通。加之荞麦壳明目去火,耳枕孔多透气,更具养生保健功效。”他介绍,“28孔锦缎耳枕”和耳枕生产管理体系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2项技术专利,他的耳枕也获得全国第二十届农洽会“金质产品”奖。

  如此含金量的专利产品和金奖产品,年产值只有四百万元左右,冒万学深知急不得,因为耳枕全流程一二十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打造。曾有企业老板开出高价要与他合股经营,但被他拒绝。“如果产品一旦被仿冒或规模化生产,品质就没办法保证,这是我最大的担心。”冒万学说,好在每年有上千名外地游客慕名来到枕头文化馆,产品开始被更多人知道。

  荞麦壳耳枕就像盐池原野上的一株荞麦花,饱含着农人春种秋收的辛劳。“目前正尝试在线上销售寻找突破点,把荞壳耳枕卖到全国。”冒万学说,他相信天道酬勤,更想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记者 蒲利宏)

周建忠:骑车奔波在山路上

  “导航错了,我们又绕回原路了。”2019年12月28日,记者乘出租车前往西吉县兴隆镇黑大庄村时导航接连出错,只好把车停在路边联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周建忠。

  半小时后,留着寸头、脸膛黝黑,穿一身运动服的周建忠骑一辆电动车来到兴隆镇至王民乡十字路口,接上了记者。

  “跟着我走,否则又找不到路了。”周建忠骑车在前面引路,出租车跟着他行驶,15分钟后,来到黑大庄村。

  “从银川到黑大庄需要10个小时,先坐客车到兴隆镇,没有通往村里的班车,只能步行。”周建忠说,他第一次来黑大庄村就迷路了,还是当地村民带着他进村的。

  黑大庄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农户散落在沟畔、台地、山腰上,蜿蜒曲折的村道从山脚下向山顶延伸,急弯、陡坡一个接一个。

  2018年5月,《共产党人》杂志社干部周建忠被派往黑大庄村驻村扶贫。由于交通不便、村组间相距远,周建忠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一年多来,周建忠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山路上进村入户,宣传党的脱贫富民政策,开展扶贫工作。

  “走家串户全靠这辆自行车,先后蹬断了两条车链,磨坏了四条轮胎,车座也磨坏了,车架也扭断了。”周建忠说,自行车坏了后,又新配了一辆电动车。

  自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周建忠特别关注当地儿童教育问题。米存良家位于黑大庄村口,是村里的兜底贫困户,其妻子残疾,三个女儿中的小女儿先天性聋哑,大女儿和二女儿出嫁后,家里只有米存良一个劳动力。

  今年,政府帮助米存良家建起新房,扶贫工作队扶持米存良养牛发展产业,周建忠又自掏腰包资助米存良小女儿到固原特殊教育学校上学,解决了一家人生活的后顾之忧。

  家住3组的摆小红患自闭症,加之家庭经济困难,上初中时就辍学回家。周建忠得知后,上门给摆小红家人做工作,开展送教上门活动,给孩子购买书桌、课本,鼓励她好好学习。现在,摆小红已经能背诵不少课文了。

  建档立卡贫困户苏志刚有智力障碍,由于无力抚养女儿,导致孩子辍学。周建忠了解情况后,自费给孩子购买书本,联系村里的老师定期上门教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数。

  “看着孩子学习不断进步,我很开心。”周建忠说道。

  经过一年多的扶贫工作,周建忠和黑大庄村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里人去银川办事,周建忠如果在村里,就让妻子负责村民的吃住。村民马林芳的女儿在银川上学,周建忠每次回银川都带孩子吃饭,鼓励她好好学习。

  “驻村扶贫既要宣传好党的政策,也要落实好党的政策。”周建忠建立黑大庄村党员群和学习强国群,经常到党员家指导学习。75岁的党员米生林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周建忠上门给他讲学习强国的内容,还定期在群里宣传学习内容,确保学习教育党员不少一人。

  如今,黑大庄村通过发展产业已实现脱贫。(记者 剡文鑫)

扶贫村里“五兄弟”

  “我孩子上大学是第一书记王洪勇联系赞助的。”“工作组来了,水泥路铺到家门口,还给村上装了自助取款机,取钱方便得很。”

  2019年12月31日,记者来到贺兰县南梁台子隆源村,村民们说起驻村工作组交口称赞。在村民们看来,村党支部书记王平、第一书记王洪勇和驻村工作队员孙志刚、张晓龙、李生红,他们5个人虽然年龄各不相同,却因为共同的初心,成了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兄弟。

  “村里距县城40多公里,我们驻村后就自己做饭,一切工作从零开始。”王平告诉记者,村里移民群众来自多个地方,思想不统一,曾为选不出班子成员伤脑筋。

  2018年底,王平被任命为隆源村党支部书记,这位扎根农村6年的大学生村官肩负起新使命。面对连续4次选举失败,移民群众人心散乱,王平和工作组队员静下心来研究对策。

  “我们挨家挨户摸底,动员优秀年轻人参与选举。”“我们把村里所有情况摸清楚,建立一个数据台账。”说干就干,5人分头把全村480多户群众走访一遍,每到一家都详细询问移民信息,记录他们的困难、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户申请低保,帮助困难老党员收拾屋子,一件件暖心事焐热了群众的心。

  在全村选举大会上,村班子一次选举成功,年轻有为、群众认可的村干部成了领头羊。

  “这张大床是工作组张晓龙资助给俺家的,两个孙子再不用睡地上了。”村民罗玉孝家里7口人,其中3人残疾,两个孙子常年在地上铺褥子睡觉。张晓龙联系亲朋好友捐助了一张大床,并帮助安装好。

  “谁家有几口人,是不是党员,属不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从这张图上一目了然。”李生红说,他们绘制的数据图图表里的内容已经深深地印在每个干部心里。

  “排水沟不通,走县城没车,硬化的巷道还有断头路……”群众的生活难题是村干部的牵挂。

  “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不及时解决,我们没法向群众交代。”王洪勇发挥派驻单位银川市水务局的优势,统一规划了灌排系统,疏通了村里的排水不畅问题,申请项目资金10万元改造了老庄点的自来水,投入20万元支持扬水站建设,群众的吃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贺兰县交通局和公交公司在考虑给村上通公交车。”“县文广局、民政局给村里配套文化器材,还有学生学习用品。”隆源村党支部会上,每个人汇报着各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件件得到落实。

  “我没想到在家门口能一天挣110元,今年我摘辣椒挣了将近3万元。”说起今年的收入,54岁的村民王玉红笑得合不拢嘴。和王玉红一样,2019年全村受益的还有300多人。

  “村里流转土地种植了837亩辣椒,从4月种植开始,浇水、拔草、摘辣椒,持续6个多月,村里300多人在地里干活。”驻村工作队员孙志刚介绍辣椒种植为村民带来的收益。

  “今年我们为300多名群众发放劳务费400余万元,明年我们打算再流转2000亩地,让更多的村民在村里就业。”宁夏绿香村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新民说。

  红辣椒开启了移民的好日子,也闯出了蔬菜种植新路子。“我们打算再盖30栋简易温棚,让辣椒种植春提前、秋延后,延长种植时间,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挣钱。”王平心里谋划着隆源村群众的幸福蓝图。(记者 张晓慧)

利通区上桥村2574名股民享“红利”

  2019年12月27日,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上桥村村部门口十分热闹,2574名村民笑逐颜开,早早来领取“红利”。“村集体资产股权改革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上桥2组股民王秀花满脸喜悦地说。

  上桥村村民领取的“红利”得益于近年来该镇实行的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迅猛,也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经村“两委”、村监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后,上桥村将2019年经营性资产收益32.95万元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按照每股分配128元的标准,给每位股民发放10公斤大米、5升胡麻油一桶。“今后,村上每年都会根据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收益情况为股民分红。”上桥村党支部书记马少波说。

  目前,上桥镇全面完成了辖区8个村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摸清了村集体“家底”。通过把集体资产量化到人、确权到户,让群众的根本权益得到保障,有效维护了农村发展的和谐与稳定。

  “今后,我们不仅要努力把股份合作社做大做强,还要促进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积极拓宽路子,引进规模和效益好的项目落户,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让股民获得更多的分红、更大的收益。”上桥镇镇长吴建林说。(记者 苏峰)

银川市镇北堡华西村“农夫乐园”乐了农夫

  近年来,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达效。今冬,华西村在“农夫乐园”建成8栋日光温棚,其中6栋种植奶油草莓13万株,2栋种植车厘子300棵,确保每栋温棚产值效益最大化。(记者 乔素华 摄)

平罗为困难群众解“燃煤之急”

  2019年12月30日,平罗县城关镇种粮大户高历平开着自家拖拉机加入送煤队伍,为城关镇星火村困难群众马月兰等村民免费送洁净煤。“过去我们村困难群众烧的都是烂柴禾和煤泥,现在政府送来了洁净煤,我们同乡更应该出一份力。”高历平说。

  今年,平罗县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聚焦困难群众冬季取暖问题,首次为县城规划区、城乡接合部的1500余户困难群众免费配送1740吨洁净煤,帮助他们解决了“燃煤之急”。

  在实施“暖冬行动”中,平罗县动员有经济能力的群众主动购买洁净煤,每户限购两吨,政府每吨补贴300元,并为城关镇、姚伏镇、高庄乡等乡镇的低保、残疾、高龄和特困供养户等困难群众免费配送洁净煤。其中,为4家养老院送煤46吨,帮助其他困难群众购煤25吨,补贴7500元。

  与此同时,各乡镇通过党员大会、入户宣讲会等形式,组织包村干部为群众讲解宣传使用洁净煤的益处和政府补贴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散煤污染治理,促进大气环境治理持续改善,打通群众冬季取暖安全问题“最后一公里”,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记者 李良)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