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何富成
焦虑学习:老师校内减负,家长校外增负求安心
12月16日清晨8时,银川市民王萍带着孩子冒着严寒,到兴庆区民族南街一座写字楼上上奥数课。课堂内,孩子们挤挤攘攘,等待着他们的是2个多小时的课程。楼道里,家长们聚集在一起,最常见的话题,是推荐好的课外班老师、交流报班心得体会。
“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你走,感觉不报课外辅导班都对不起孩子。”王萍是一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在过去的六年里,她经历了从不报班、少报班到语数外全方面报班的整个过程。
在孩子没有入小学之前,王萍坚信快乐教育,下决心做一个现代家长。谁知刚进小学,孩子的成绩就给王萍当头一棒:“班里其他孩子已经在家长的教导下学会了拼音,我的孩子因为奉行快乐教育,几乎是一张白纸。”
“我们的授课进度很快,需要家长积极配合,不要让孩子掉队。”听着老师委婉的建议,望着孩子委屈巴巴的眼睛,王萍决心自己给孩子恶补。一年级至二年级,王萍和孩子以每晚学习到十点半的代价,弥补了学前的不足,成绩逐渐追了上来。
刚上三年级,一次家长会,让王萍再次“受挫”。同桌的家长无意间透露,他的孩子从一年级起就报了英语辅导班,按照“惯例”,三年级该报奥数班了。“不是说小升初已经跟奥数脱钩了吗?我家孩子数学一般,也需要报吗?”王萍打听。“一定要报!奥数锻炼数学思维,现在学了等高年级的时候就不愁数学了。”其他家长斩钉截铁。
四处打听之后,王萍和孩子原本快乐的周末,变成了在两个培训班之间的颠簸。
升入五年级,四面而来的关于小升初的各种信息,把王萍的焦虑推上了巅峰:“银川最好的中学就那么几所,一定要帮着孩子考进去。”在原有英语、奥数班的基础上,王萍又为孩子报了作文班,同时加报了一个据称民办中学会来此选优秀学生的培训班。至此,王萍和孩子的周末彻底在车轮上度过,而王萍每月的大半工资,也交给了培训机构。
眼下距离寒假不到一个月,数个培训机构已给王萍打来电话:“小升初非常关键,我们的寒假冲刺班价格很优惠,请尽快考虑。”
前不久,自治区教育厅下发文件,规范中小学生寒假学业管理,指出寒假期间,各地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至2年级不布置书面寒假作业的相关规定,倡导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作业,让学生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
王萍通过媒体看到了这则通知,她无奈地问记者:“你见过民办中学小升初面谈没有?家长们拿着一摞摞证书,有各类学科竞赛的成绩、考级证明。我们要是让孩子放松,将来孩子上不了好中学该怎么办?”
焦虑特长:笃信技多不压身,盼儿琴棋书画样样通
“老师,我家孩子两岁半了,特别喜欢跳舞,能跟您学舞蹈吗?”“孩子太小了,咱这边只能收4岁以上的孩子。”银川映梦舞蹈培训中心的马老师说,近两年,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他和家长之间。“家长们太焦虑了,孩子才学会走路,就想着送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其实等孩子长大,慢慢学,完全来得及。”
“孩子刚出生时,作为家长都是希望他健康快乐成长的,但是周围朋友的孩子都在报各种早教班、辅导班,我们真怕自己一懈怠,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3岁孩子的妈妈小林说。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了一句咒语,每个家长都因这句话无比焦虑。比起中小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焦虑,低幼龄儿童的家长对孩子教育上的焦虑有过之无不及。
家住银川市金凤区锦绣苑小区的张女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些年没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下功夫。可即便如此,面对该不该给孩子报特长班的问题,她也犯了难。“老大今年已经8岁,当初上幼儿园的时候,给报过美术班。这几年孩子上学,也没感觉报班学习美术有多大的优势。现在老二已经4岁,又到了该报特长班的年龄,实在不知道是不是该给报名。”张女生说。自己本来对报兴趣班没有过多想法,可一问周围的父母都给孩子报了兴趣,自己就有些拿不定主意,眼看着孩子慢慢长大,她的心里也变得有些焦虑。
说起报特长班,银川市兴庆区星光华府小区的李先生也有类似的问题。李先生有一个5岁的女儿,性格有些腼腆内向,为了让孩子变得外向一些,一年前,李先生通过咨询,给孩子报了舞蹈班和小主持人班。“听说,学习舞蹈和主持可以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孩子变得外向、自信一些,我们就试着给孩子报了班。一年来,孩子确实有了一些进步,看起来没有之前那么怕生,但孩子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去上课,有时甚至表现得很抵触。”李先生说。原本看着孩子有些进步,自己也很高兴,但孩子不愿意去上课,又让他和爱人有些矛盾,时间久了,也让他产生了焦虑的心理。
“别人是为报不报班焦虑,我是为报什么班而焦虑。”提起报辅导班,银川市金凤区新华联广场小区的马女士说。马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平时主要围着孩子的学习生活转,对孩子的课外教育也抓得紧。“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将来,只能让她多学一些特长。”马女士的孩子今年10岁,周末要学习钢琴、舞蹈和英语,几乎被特长班围得“密不透风”。马女士觉得孩子学得还不够,一看到邻居家的孩子会好多英语单词,朋友的孩子认字比她女儿多,心里就着急焦虑,生怕孩子落后了,只能给孩子多报几个班。最近,通过与周围的妈妈交流,马女士又打算在围棋和美术两种特长班中选一项,可思虑很久也决定不下来。“两项技能都很重要,以后都可能成为孩子人生的‘加分项’,难以取舍。”马女士说,面对孩子的未来,自己显得越来越焦虑。
低幼龄儿童比拼报班的背后,隐藏着家长们的焦虑。“想一想,学英语、学钢琴、学舞蹈,这些真的是孩子们喜欢的,还是你的攀比心在作怪?孩子们主动要求学的,还是你强加给孩子的?如果孩子真的对这些感兴趣,你给他报辅导班,会为他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而如果是你硬塞给孩子的,孩子这么小就产生了心理压力,随着年龄增长会产生逆反、厌学心理,反倒得不偿失。”一位教育专家说。
焦虑安全:小道消息满天飞,家长筑起“防火墙”
作为一个1岁幼儿的母亲,有关孩子的一切,家住银川市宝湖湾小区的李晓萍都异常关注。
只要涉及到孩子她从不马虎,有时甚至很焦虑。奶粉买什么牌子?纸尿裤选哪个好?幼儿园在哪上?这种情绪困扰了她很久,直到前不久通过一篇微信文章的反转事件才让她感到释然。
今年8月她看到一篇名为《充气城堡失踪事件》的文章称,一名女童在充气城堡玩耍时,被老板(人贩子)拐走,人贩利用城堡中的暗道藏匿并带走了女孩。
“当时很多有孩子的人都在转发,感觉像真的一样,我也把这篇文章转给几个好朋友。”李晓萍说。
但过了不久,她在某权威媒体的官方微信平台上看到了“反转”剧情,该文章的作者公开声明,这只是个虚构的故事。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有自媒体在故事原文里添加了孩子被拐的相关案例,自作聪明地添油加醋使一篇小说被改为“真实事件”,也让“充气城堡能偷孩子”成为风靡朋友圈一时的谣言。
这件事让李晓萍在面对网络信息时多了几分思辨和冷静。
“现在了解信息的途径很方便也很多样,有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搞噱头就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很不负责,所以自己要多学习提高判断力。”她说。
早在孕期,李晓萍就开始研究各种母婴用品,网络上的母婴贴她看了很多,各大母婴用品店更是她孕期逛街的首选地。
“当时给孩子选东西首先考虑的就是安全性,国产的一般我都不会考虑,做微商的朋友和妈妈群里很多人说国产的东西不安全。”她说。
为了给孩子选到又安全又质量过硬的纸尿裤,李萍分别选了几款宝妈群里推荐的国外纸尿裤,但用过后要么容易起坨、要么反渗严重、或者价格不菲。
最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了某国产品牌纸尿裤,“效果出乎意料,并不比进口的差。”现在李晓萍成为这款纸尿裤的忠实用户。
“我们很多焦虑源于虚假信息和以讹传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学习、吸收正确的常识和经验,对自己和孩子都不负责任。”她说。现在李晓萍逐渐能够平复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焦虑和不安,变得更加从容。
专家建议:家长抛却焦虑,让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其实安得是自己的心,并未考虑孩子的需求。”自治区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心理学教师李晓说。
李晓认为,眼下许多家长看到周围成绩好的学生报辅导班,就跟风似的给孩子报班,少则两三个,多则近10个,这样不仅耽误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还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孩子向我倾诉,她也想学好,让父母高兴,可她就是学不进去,一提辅导班就头疼。”李晓说。
“我们并非拒绝或排斥辅导班,而是建议家长有选择性地报班。”李晓告诉记者。李晓建议,不论孩子成绩如何,家长都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跟孩子做好沟通,是否真正需要报班?该报哪些科目?要对孩子表达出无条件的爱和包容,从而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家长不能以成绩定孩子的好坏,要及时在孩子的行动中发现闪光点,并予以表扬,将学习和孩子的愉快情绪建立连接。
绘画班、吉他班、钢琴班……面对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有的家长抱着所有项目都尝试一遍的念头,对此,李晓认为,要调动孩子的“内驱力”,鼓励孩子自己选择兴趣班,不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东西。同时,家长要参与孩子的兴趣爱好中,陪伴孩子练习、游戏,通过高质量的陪伴,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此外,一旦选择了某个辅导班,家长要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坚持,告诉孩子:“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是这条路会很难,希望你不要辜负自己的努力。”从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给予他们心理正能量。
一些家长每天沉浸在焦虑中,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生怕孩子被拐、被骗。李晓认为,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底线,这样的焦虑未必是坏事,只是危险防不胜防,家长要学会适可而止。她建议,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同时,可以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尝试让孩子自己回家、上辅导班、整理个人内务等,提高孩子的自立能力。
“随着微信群的普及,现在有些家长微信群,成了‘负担群’‘攀比群’‘马屁群’,家长每天看得提心吊胆。还有家长恨不得时刻都掌控孩子,孩子略有不快便在群里质疑老师或责骂其他孩子家长。”李晓坦言。她认为,任何带有攀比性、过激性的言论,对发言者本人和其他家长都会带来心理负担。家长要理性看待家校互动,不炫耀孩子的物质生活或成绩,不发表煽动性言论,若如对学校、老师有意见建议,可以采用私聊的方式,必要时可与老师做当面沟通,不应在群内公开发表意见建议。同时,无论面对他人经验分享,或是看似科学的专业文章,都不要盲目跟随,要在运用到自己和孩子身上之前,先考虑是否符合自身条件和环境。
相关链接
父母不妨放下焦虑,还孩子缤纷童年
“我也想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但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这句电视剧中的夸张台词,成为当下焦虑家长们的最佳注脚。
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或许是我们的同事,或许是我们的朋友,甚至或许就是我们自己,一旦“升级”为家长,就把“焦虑”这两个字挂在了嘴边。孩子出生,便开始焦虑健康、焦虑安全;孩子长大了,又去焦虑学习、焦虑未来……这样的焦虑,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更让青少年在这样的焦虑重压中,失去了原本的五彩斑斓,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其实大多数家长的初心,都是要让孩子快乐成长。可社会的氛围、升学的压力等等,太多的外界因素影响着家长的心情,让大家成为了焦虑的家长。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焦虑的家长不妨学会放下、选择信任,信任全社会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一定能营造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外在条件;信任孩子的能力,“揠苗助长”终究是徒劳无功,只有顺应孩子的自身规律,让孩子快乐学习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关部门也不妨多思考、多探索,去为家长们营造一个可信赖的外部环境,还孩子一个更美好的父母,更缤纷的童年。(秦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