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民生周刊
探秘“钥匙孔”手术
2019-03-20 07:23:21   
2019-03-20 07:23:21    来源:宁夏日报

2_6230589_s.jpg

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现场。

  微创手术,顾名思义就是微小创伤手术。因其创面只有5毫米到12毫米,被人称之为“钥匙孔”手术。这么小的创口,医生究竟是怎样操作的?切口如此微小的手术,能够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的目的吗?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来窥探“钥匙孔”手术的秘密。

  3月19日上午,68岁的马福(化名)躺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他得了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必须切除胆囊。大夫为他做的就是一次微创手术——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最典型的微创手术,现在技术非常成熟,除了严重的腹腔内水肿、脏器粘连、先天变异怕损伤胆管等情况,一般的胆囊切除手术都采用腹腔镜下手术的方式完成。”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曹建华告诉记者,这样做的好处非常多:患者腹部切口微小,基本不留疤痕;术后恢复快、患者住院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手术后6-8小时可下床,术后12-24小时即可经口进食,可不必等肛门排气。

  主刀是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王胜,患者全身麻醉后,他用一根细长的气腹针在患者肚脐位置穿刺进入患者腹腔,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腔内脏和腹壁之间出现一个较大的空腔,然后再用一根直径12毫米、中空套管的粗针在患者肚脐位置进行穿孔,接着拔出针芯,留下中空管,再从中置入一根纤长的器械。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腹腔镜,它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器械,它能为我们提供手术所需的灯光照明,还可以对手术过程中的所有情况进行摄像、录像,然后通过外接电子显示屏,医生能清晰地看到患者腹腔内的所有状况。”曹建华说。

  紧接着,王胜用套管针在患者身上又打了三个孔,然后分别通过留置管分别置入特制的手术钳、手术剪和纱布条。

  此时,马福的肚子上“长了”四根带着手术器械的“长管子”,王胜和助手陆俊铭分别各操纵两根“长管子”,面对面前的电子屏小心翼翼地操作着。

  “一般来说微创胆囊切除手术打3个孔就够了——穿孔的位置也不能随便,一般而言,分别在肚脐处、剑突下、右肋缘下穿孔,其中肚脐处的孔专门用来置入腹腔镜,剑突下的孔是主操作孔,用来置入手术钳,其他孔是辅助操作孔。但对于复杂的病症,就需要穿四个孔,这位患者就是再在腋前线平肚脐的交叉点又穿了一个孔,每多一个孔,就相当于手术中多一双操作的手。”曹建华告诉记者,也有单孔手术,通过在肚脐部位打孔,完成所有手术步骤,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演艺工作者等爱美人士的需求。

  通过电子屏幕,手术室内所有医护人员都能看到主刀大夫在患者腹腔内的每一步操作。

  “可以看出,这位患者胆囊水肿得非常厉害,是炎症导致的,看主刀大夫一边操作一边要用纱布条蘸拭。所以这个手术有一定难度,耗时会稍微长一些。”曹建华一边看着,一边指导科室大夫操作要点。

  一个多小时后,手术完毕。王胜在患者腹腔内置入一枚可吸收夹子,然后夹住了胆管切开的创口。

  “这是腹腔镜下手术的另一个优势,不用在患者体内缝针。这样医生操作起来很快,几秒钟就能处理好胆囊管残端,这种夹子是可吸收的,不会对人体有副作用。”

  “微创手术创伤微小,但并不等于微风险,术者不够熟练有可能在患者内部造成严重创伤,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已经在县一级医院得到普及,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医源性胆道损伤。因此对于医生来说,手术操作的规范化和熟练度非常重要。”

  曹建华介绍说,除了胆囊手术,如今腹腔镜下可以完成肝脏、胰腺、胃肠道手术,并且已经拓展到妇科、肿瘤外科等多个学科,能够最大程度体贴患者,减轻患者痛苦,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但对医生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每一个1厘米左右的微创切口和不断缩短的手术时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精准数字的背后,是外科大夫们日复一日毫不懈怠的勤学加苦练,除了日常手术外,他们还反复进行计算机下模拟各种腹腔镜手术,以求手感精到,在手术过程中能更好地服务患者。(记者 尚陵彬 文/图)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