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民生周刊
让每个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
2019-04-10 06:42:27   
2019-04-10 06:42:27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深入实施特色教育,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大力加强课程设置改革,为素质教育注入了丰富内涵,素质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群热血少年的篮球梦 

  4月8日,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篮球队男篮教练王志刚带着4名学生,踏上了从成都回银川的火车。

  他们刚刚代表宁夏,参加了中国三人篮球擂台赛西部分区赛。

  “这次取得的成绩一般,后卫何家驹感冒严重,硬挺着参加完了所有比赛。”王志刚语气有一丝遗憾,但更多是对队员的坚韧精神感到骄傲。

  一直以来,石嘴山市光明中学坚持“艺体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内涵,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彰显艺术体育教育特色。

  2012年,王志刚被聘为学校篮球教练。他说:“我很认同学校的文化,让学生能够得到均衡发展。”

  王志刚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石嘴山市是移民城市,学生身体素质好、个头高、脚下移动速度快且很能吃苦,从中可以选拔出打篮球的“好苗子”。高三学生于哲这两天正在武汉参加专业考试。去年在肯德基三人篮球赛上,他所在的球队取得了全国第八的好成绩。此次在成都比赛的马立伟,身高已达到2米,专门从银川到光明中学就读。

  “好苗”还需好好栽培。王志刚带着这些队员,在球场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奔跑、跳跃、运球、投篮,无论风雨寒暑。在篮球基本技巧、体能训练、身体对抗训练的过程中,队员有受伤的、有生病的,但从未有人退缩。艰苦的训练和骄人的成绩,让如今的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篮球队,成为一个品牌,队员们的水平也不断在提高。

  仅2018年,球队就获得了全区锦标赛男篮冠军、女篮第五及全区中学生篮球赛第二名、全国U16体校杯第七名的好成绩。2018年高校招生,体育班48名学生有34人被全国各类体育院校录取。

  从成都回来,篮球队又将投入新一轮的训练中:4月中旬参加石嘴山市比赛,5月参加全国第二界青少年运动会。

  “我们的队员特别热爱篮球这项运动。其实篮球不单单培养学生的体魄和篮球技能,更是塑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拼搏、无惧伤痛的竞技体育精神,以及团队的协作配合能力,这些都将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王志刚说。(秦一舟)


篮球,插上追梦的翅膀 

  在固原市原州区三营中学,有一块28米长15米宽的篮球场地,看似不大的场地,却承载了数百名农村孩子的梦想,这些质朴懵懂的孩子,因为热爱篮球,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篮球运动在三营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打篮球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每年春节期间,每个村都要举办篮球比赛。”该校教师杨佰玺说,良好的群众基础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篮球的孩子。

  三营中学篮球兴趣队已成立40多年,从这里走出不少体校生,有的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有的加入了专业篮球队。

  杨佰玺就是从这块场地走出来的学生之一。因为喜欢打篮球,他加入学校兴趣队,成为一名体育特长生。2009年,杨佰玺顺利考入宁夏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后,他回到母校,成为一名体育教师。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乔丹打比赛,他帅气的动作让我至今难忘。”杨佰玺回忆,当时家长对篮球不重视,认为打球是不务正业,所以他们只能在上学期间偷着打球。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杨佰玺和十几个同学仅有3个训练篮球,一个还是瘪的。训练时,大家经常被坑洼不平的场地绊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杨佰玺说,在艰苦的环境下,凭借教师的悉心传授、学生的刻苦练习,学校的篮球渐渐“打”出名气,从乡镇“闯进”市里,甚至还参加了自治区级比赛。

  2016年,学校新建了现代化的篮球场地,学生首次实现“人手一只篮球训练”的目标,学校每月还组织学生包车去固原参加比赛,与优秀球队切磋技术。

  “孩子们能吃苦、耐力好,唯一弱点是基础差,但我们相信勤能补拙。”杨佰玺说,为了弥补缺点,他们利用早操前、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训练。每逢比赛前夕,每天晚上还抽出一个自习的时间练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12月份,教育部公布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名单,三营中学名列其中。该校篮球队还连续3年获得全区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女子冠军。

  “我们希望篮球不仅能培养一批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才,还能带动更多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将其作为一种爱好坚持下去,培养他们坚韧、果敢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从而长久受益。”杨佰玺说。(记者 姜 璐)


与篮球一起旋转跳跃 

  4月8日,银川市第十五中学的李超在课间拿起心爱的篮球来到篮球场,阳光下,这位15岁的大男孩满脸洒满阳光。

  李超与篮球的结缘在小学阶段。那时,性格内向的李超在学习之余最喜欢打篮球,拍动篮球的瞬间,他感觉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篮球进筐的霎那,世界仿佛都在他脚下。六年级时,由于小升初压力,李超妈妈担心打篮球影响学习,态度从开始的不支持变为反对。李超与篮球之间的缘分仿佛就此要断了。

  一个下午,一位男老师的意外出现,让李超和篮球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李超至今没有忘记,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银川市第十五中学的体育老师高韬来到小学选拔篮球特长生。在同学们的起哄声中,李超用他精准的投篮、移步成功吸引了高韬的注意。

  “就是他了。”高韬当时就拍板要下这位有些腼腆的男孩,但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顺利。

  在高韬向李超妈妈说明要招孩子做篮球特长生时,遭到强烈反对。李超的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李超妈妈担心打篮球会让孩子分心,影响学习成绩。

  看到这么好的苗子可能就此与篮球失之交臂,高韬着急了。他多次打电话给李超母亲,终于,他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李超妈妈同意孩子做篮球特长生,要求是不能影响学习。

  两年过去了,李超已成为一名八年级的中学生,因打球表现出色,他被选为学校篮球队队长。之前,李超母亲担心的事不但没有发生,还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打篮球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上李超更加用功,成绩一直很好。以前内向、自卑的小男孩,因为篮球,性格变得开朗、阳光、自信。

  李超说,他特别感谢高韬老师当初的坚持,也特别感谢在最美的年纪遇到了篮球。

  作为十五中篮球特色教学的主要教师高韬,他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希望有更多经他培养的篮球特长生能进入全国最好的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他希望有一天,能在职业篮球赛场上看到自己的学生。

  在银川市第十五中学,像李超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加入不同的社团、俱乐部,在专心学习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

  “学校提出‘融孔子教育思想,创儒雅特色学校’的发展目标,德育工作围绕此目标,以‘与圣贤同行,做儒雅学生’为主题,以‘日行一善’活动为主线,结合时代特点开展了系列活动。”银川市第十五中学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用社团的理念完善和形成国学启蒙社、诗社、民乐合唱团、书画社、舞蹈社,排球、篮球、足球和羽毛球俱乐部,以及国旗仪仗队等十多个贯穿各个年级的社团化兴趣组织,弘扬孔子教育教学,既拓展了德育教育的渠道和手段,又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层次和内涵让每个孩子在不放弃爱好的同时开心学习。(记者 赵婷婷)

  

“乒乓”回响校园内 

res01_attpic_brief.jpg

银川市金凤四小的学生正在训练。

  4月8日下午,屋外刮起阵阵微风,但银川市金凤四小体育馆里“乒乓”声仍此起彼伏,20多张乒乓球案被一年级6班和二年级6班的孩子占满,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不输专业选手。

  虽然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一脸稚嫩,但站在球案前他们都显出一副志在必得的姿态。二(6)班的李尚泽获得过银川市小学组乒乓球团体冠军,他和对手削球、弧圈球、上旋、下旋,你推我挡、熟练的球技让观者不禁发出一阵阵叫好声,一颗小小的乒乓球在孩子们手中“活”了起来。

  “鼓励孩子们打乒乓球,我们是认真的。”金凤四小校长夏金平说。从2012年开始,金凤四小将乒乓球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学校与银川市理想俱乐部开展合作,进行乒乓球特色建设。

  从那时起,金凤四小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乒乓球课,一至四年级每班每周上一节乒乓球课,在每班培养4至6名乒乓球队员,利用每天大课间组织训练,逐渐形成了梯队化的乒乓球人才培养梯队。每年在学校范围内举办乒乓球联赛,通过比赛让更多的好苗子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金凤四小借鉴外地乒乓球发展取得成绩的学校,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在起始年级设置乒乓球兴趣班,一(6)班、二(6)班两个乒乓球兴趣班应运而生,这两个班的学生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开始训练,训练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

  “二(6)班的学生已经训练快两年了,根据我们观察,乒乓球兴趣班的学生上课更高效、专注、自律,学习成绩也更好。”夏金平说。

  除此之外,让该校体育老师范文政感到欣喜的是,这些孩子的身体素质也比同龄人更胜一筹,“尤其是肺活量、50米跑、柔韧性、反应能力等指标都普遍优于普通班的学生,这让我们对乒乓球班的孩子们充满期待。”

  近两年,教育部门对体育成绩日益重视,加之乒乓球班学生的成绩与体质的大幅度提升,金凤四小开始因乒乓球而名声鹊起,“最近经常有家长带着今年9月即将入学的孩子来到金凤四小咨询乒乓球班的相关事宜,有家长还与学校沟通,专门要求孩子上乒乓球班,甚至也有其它学校的学生转学过来上乒乓球班。”范文政说。

  目前,金凤四小已成为国家级乒乓球优秀生源基地,国内第二所乒乓球项目“体教结合”试点学校,截至目前,金凤四小共有630多人次在全国及省(区)、市比赛中获奖。(记者 张 贺 文/图)


绿茵场有大课堂 

res04_attpic_brief.jpg

陈骏老师在指导学生训练。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两个小时,是银川市兴庆区第五小学校足球队的训练时间。体育老师兼校队教练陈骏会指导20多名队员依次开展热身、基础练习、分组对抗等训练。

  在这所深处居民小区内并不算大的校园里,一块标准的7人制足球场显得很“奢侈”。绳梯、假人墙等专业的足球训练器材,比赛录像分析室等在足球俱乐部才能看到的东西,早都是五小校队的标配。

  从软、硬件来看,说兴庆五小校园足球队“专业”并不为过。

  2015年起,随着多项全国校园足球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足球成为五小体育课的常设内容,每周三节体育课里专设一节足球课。在被选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后,该校校园足球工作得到了教育部门更大力度的支持,陈骏本人就深有体会。

  不是足球专业出身的陈骏经过各种培训,已考取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证书。这是中国足球新政以来,顶层设计中最基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这部分教练承担了校园足球的推广以及基础性训练工作。

  让足球回归教育,这是国家校园足球政策的宗旨,也成为兴庆五小坚定不移的方向。在这里,足球课面向全体学生,运动本身具备的团队合作性,对身体协调性、力量、耐力的全面锻炼让足球成为体育课的良好载体。

  “以普及兴趣为主,并不做强制要求,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体育课。”陈骏说,除了足球学校也开设棋类、排球、篮球等丰富的课程,校足球队接受所有有兴趣同学的自愿报名,再根据足球水平划分几支梯队,各自接受不同强度的训练。

  这几年,校园足球成为全国性热词,但也不乏一些搞花架子、谋求短期成绩的功利行为见诸媒体。兴庆五小开展校园足球之初即注意到这个问题,也通过一些举措极力避免这样的争议。除了体育课,兴庆五小的音乐、手工等课程都会融入足球元素,多维度把足球的欢乐、动感的特质传递给孩子。校足球队也有一项特殊的“惩罚”制度,一旦校队队员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将面临停训,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校队会常和家长沟通,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打消家长疑虑。也会和一些专业体校合作,为有志走足球道路的学生营造上升空间。

  “把足球视作育人手段,绿茵场上可以有大课堂。教球技前先教孩子们做人。”校长李萍说。

  如今,五小在兴庆区校园足球比赛中屡获佳绩,也不时有优秀苗子被重点中学作为特长生选拔。足球被更多家长、学生接受、喜爱的同时,为基础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梦想。(记者 和牧川 文/图)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