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眼健康 许我们一个光明未来
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决定着多彩世界在孩子心中的样子,影响着他们身心健康,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今年全国爱眼日,全国各地围绕“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健康,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教育部等8部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全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启动仪式在贺兰县第二中学举行。自治区教育厅、卫生健康委、体育局等8部门共同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联合社会各部门力量,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我区“小眼镜”数量猛增,超过一半学生是近视!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手机、电脑等带电子屏幕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
抽样调查显示,我区学生总体近视发生率为52.8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为36.01%(全国45.7%)、初中生66.29%(全国74.7%),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高中生为86.98%(全国83.3%),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这只是抽样调查,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严峻。” 自治区教育厅副巡视员石丽文说,为了防控我区儿童青少年近视,《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区近视防控的近期目标是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的市(县、区)每年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全区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达25%以上。
宁夏8部门联合出实招,呵护孩子眼健康
在《方案》中,自治区教育厅、卫生健康委、体育局等8部门联合制定了一系列实打实的措施,要求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全体出动,呵护孩子眼健康。
学校: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良好的生活方式既包括用眼卫生,也包括常规性的、每天坚持的体育锻炼活动,同时还包括如何从过度滥用电子产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石丽文说,防控青少年近视,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减下来”,把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减下来,给孩子们更多能够从事各项他们喜欢的活动的时间;第二要“加上去”,要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在阳光下、在操场上奔跑;第三要“保持住”,将已经形成的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下去并保持住。
《方案》要求,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自治区教育厅牵头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高中阶段也要因材施教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方案》还要求学校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有序组织和督促学生在课间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防止学生持续疲劳用眼。同时表示,学校应改善视觉环境,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和坐姿矫正器,中小学新购大屏幕显示设备具备健康护眼、防蓝光功能等,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力争2020年年底实现全区学校教室照明卫生标准达标率100%,到2023年全区中小学课桌椅配备卫生标准达标率100%。
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案》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将非教学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私自带入教学区及课堂,个别确须带入,学校要制定人性化的相关管理办法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家长: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离不开家庭的配合。《方案》提出,家长应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积极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使其在家时每天接触户外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已患近视的孩子应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
《方案》对家长中的“手机族”特别敲了警钟,提出,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医疗机构:为儿童青少年建立视力档案
对医疗卫生机构,《方案》中提出,其职责是为儿童青少年建立视力档案,做到早监测、早发现、 早预警、早干预。根据《方案》要求,从2019年起,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以上。医疗机构要在检查的基础上,依托现有资源建立、 及时更新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并随儿童青少年入学实时转移。在学校配合下,认真开展中小学生视力筛查,将眼部健康数据及时更新到视力健康电子档案中,筛查出视力异常或可疑眼病的,要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防控方案。要在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对视力异常的学生进行提醒教育,为其开具个人运动处方和保健处方,及时告知家长带学生到眼科医疗机构检查等。(记者 李志廷)
预防近视,从改变环境开始
是什么害我们得了近视?眼科专家表明,近视的发生受环境和遗传两大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想加入“眼镜一族”,预防近视,一定要着手改变这些环境因素:
避免近距离工作
近距离工作被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首位危险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呈正相关。除了近距离工作的总量外,近距离工作持续时间(>45分钟)、阅读距离近(<20厘米)等也是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
纠正不良的读写习惯
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2厘米)的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建议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握笔的指尖离笔尖一寸(3.3厘米)、胸部离桌子一拳(6-7厘米),书本离眼一尺(33厘米),保持读写坐姿端正,不在行走、坐车或躺卧时阅读。不要在晃动的公交车上阅读。
选择良好的采光照明环境
读写应在采光良好、照明充足的环境中进行,并结合阅读字体大小进行调整,以避免眩光和视疲劳等。
坚持做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可以迫使学生暂时停止学习,是一种可让眼睛放松休息的方法。临床研究表明,做眼保健操相比不做可以减少调节迟滞,改善主观视疲劳感受,从而有助于延缓近视。另外,做眼保健操时要注意学生的手卫生。
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
近视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很关键,要减少电子产品如电脑、智能手机的使用等,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增加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近视的一种保护因素。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发生率呈反比,每天2小时或每周10小时的户外活动能有效降低近视的发病率。因此,提倡在学龄前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倡导青少年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沐浴阳光,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雪妍)
穿着铠甲上班,听起来是不是炫酷又魔幻?事实上,这就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DSA手术室大夫们工作的日常——而且,这不仅一点儿也不酷,还很苦很累……
6月10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导管室,准备一探“铅衣人”的一天,却被婉言谢绝。
“您可以在操作间里观看手术,但是手术室内不建议您进去。”导管室护理班组长马晓彦说。
“不方便进入吗?”记者问。
“这是为了您的健康着想,DSA手术室内是高辐射区域,医护人员都必须穿10公斤重的铅衣才能进入,所以我们才被外界称为‘铅衣人’啊!”马晓彦微笑着解释道,“心脏介入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冠脉,对冠脉病变诊断和治疗,因为手术需要全程在X射线下进行,所以手术室里面充满了辐射,一台的介入手术做下来,屋子里的辐射量相当于给普通人拍了1000次的胸片。”
说话间,心血管内科主任仇玉民已经进入DSA手术室,进行手术的准备程序:身上要穿上重达10公斤的铅衣,脖子上要套上1公斤重的护颈,头上也得佩戴一个铅质、透明的头盔,全副武装完毕,双手消毒后,才能套上手术服、戴上口罩进入DSA手术间。
在导管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更换消毒衣来到DSA操作间,通过电脑屏和防辐射玻璃窗,可以清晰地看到手术室内的一切进展。
DSA操作间的技师李军娇调出患者的影像资料:“患者75岁,3根血管都不太好。但咱们仇主任是区内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从医30年,经他手里做过的心脏介入手术已超过1万多台,解决疑难病变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在造影剂的帮助下,患者心脏的3根大血管清晰地显示在大屏幕上,病变部分血管犹如老树枝丫,虬髯蜷曲。“患者的这里动脉狭窄,这里也可能有血栓,如果不及时疏通就存在生命危险,现在为患者做的心脏介入手术,就是通过导管导丝将支架置入患者血管中,帮助患者疏通血管,恢复心脏正常功能。”
如果把血管比作人体内的微型隧道,那么心脏介入手术就是在为患者修复体内坍塌、毁损的隧道。听起来很简单,但这却是个极其精细的活儿:从患者四肢的桡动脉或股动脉处穿刺,置入比头发丝粗一些的一根导丝做“轨道”,然后将支架顺“轨道”滑入“隧道”坍塌的地方,将狭窄、闭塞血管撑开,血流便重新通畅了。
一个多小时后,仇玉民走出手术室,脱掉铅衣,浑身已经湿透。
想象一下,穿上10公斤重的铠甲绣花,是什么感受?“穿着铅衣做手术,就像是在一个非常密闭的环境里面蒸桑拿,又闷热又沉重,但是你手下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决定着患者的生死,所以由不得你多考虑。我做这个手术已经20多年了,早习惯了。”仇玉民说。
“我们这里的手术特别多,几乎每天都是早上8时30分上班凌晨下班,端午假期前一天做了18台手术。”导管室护士李嘉辉打开电脑记录,几乎每个月,DSA手术室都要完成手术300台左右——这意味着,在他们身上,沉重的铅衣一穿就是十几个小时,且天天如此。
最累人的并不是铅衣的重量。手术室里的大型设备“数字平板”是患者治愈的福音,却是吞噬医生健康的魔鬼——X射线成为了他们每天都必须要经历的健康威胁。
“虽然穿了铅衣,但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防护。双手需要更灵活地去操控导管、导丝,所以手和胳膊不能穿铅衣;而眼睛要盯着屏幕,所以面部也不得不暴露在射线里面。”50多岁的仇玉民说着摘下手术帽,露出满头银发。“几年前我头发就都白了。”
长期大剂量接触X射线,“铅衣人”罹患癌症、血液病、眼底病变等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据有关统计,常年在X光暴露环境工作的医务人员身体的白细胞要比正常人的少20%左右。“我们每年体检的项目都和其他大夫不一样,女同志如果要生孩子,也不能到我们这个科室来工作。”仇玉民说。
但仇玉民和科室的医护人员从未介意过沉重的铅衣,也没想过要离开。“对冠心病患者而言,心肌梗死急性期首选急诊介入治疗,与心脏外科手术相比,心脏介入时候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患者承受的痛苦轻、疗效立竿见影,看到患者康复,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仇玉民说。
采访中,导管室护士接到一个急诊电话:“主任,刚送来一名心肌梗死患者,需要立即手术,快准备!”仇玉民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匆忙为双手消毒,和医助、护士们穿上铅衣,再次走进手术室。
他们心里明白,肩上有比铅衣更重的托付,那是生命的重量。
仇玉民团队身着铅衣在高辐射的DSA手术室内为患者做心脏介入手术。图片新闻
为了增强孕妇体质,近日,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宁夏儿童医院组织开展了“孕妇学校”系列活动。图为医护人员带领学员们开展“快乐孕育 健康宝宝”孕妇瑜伽活动。本报通讯员 虹影 摄
唯医骨科“骨科健康关爱行”惠民活动深入银川市22个社区
5月31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唯医骨科西北中心开展的“骨科健康关爱行”惠民活动第二十二站,来到了荣锦苑社区,唯医骨科西北中心院长、原上海长征医院的关节科专家赵辉主任为社区内患有骨科疾患的居民进行免费诊疗,并示范讲解正确的康复知识,让居民在家就能做康复训练。
为了解决好居民就医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唯医骨科西北中心联合开展了“骨科健康关爱行”惠民活动,每个月邀请国内名专家深入银川市基层社区为老百姓义诊,借助“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宁夏基层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来自北京、上海乃至全国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目前该活动已深入银川市22个社区,服务上千名群众。(雪妍)
一封感谢信,20年医患情
近日,一封非比寻常的感谢信寄到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来信里这样写道:
“如今我们已是80高龄,仍然精神焕发,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这要感谢俞永涛大夫,感谢他精湛的医术,感谢他为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
这封信来自一位80岁的高龄老人,20年前老人的爱人曾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治疗。在老伴重获新生的20周年纪念日当天,他拿起纸笔回忆过往,用真情斟酌着一字一句,对为他爱人延续20年生命的医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俞永涛写下了满满的感激之情。
1999年4月,王福兴的爱人突然腹部剧烈疼痛,于是紧急送至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俞永涛医生接收了这位患者。经过相关查体,俞永涛诊断这位患者为结肠癌并梗阻,由于病情危重,他第一时间协调科室医护人员,立即安排急诊手术。手术整整持续了7个小时,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这是等待生命宣判的7小时,对于俞永涛而言,这是与死神奋力对抗的7小时。值得庆幸的是,俞永涛医生精湛的技术战胜了死神,手术很成功。老人的爱人迎来了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癌症患者术后复查的周期漫长,俞永涛医生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使命,在同样的病房,为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在俞永涛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患者逐渐康复出院,并顺利地完成了6次化疗,没有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的现象。
一晃20年过去了,当年的“俞医生”依旧忙碌在医疗一线。已是耄耋老人的王福兴老俩口念念不忘当年的救命之情,一定要亲自表示感谢。“患者伸手交给我们的是信任,我们还回去的是生命。做医生,本身就是一种信仰。”面对王福兴老人的感谢,俞永涛如是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