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初一学生徒步往返54公里,参加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活动,这是固原弘文中学25年从未间断的习惯。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新时代的青少年更需要系统地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扫墓活动是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青少年塑造品格和精神涵养,让爱国情怀激励他们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该校校长任浩说。
任山河革命烈士陵园是国家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于彭阳县古城镇任河村。
1949年8月1日,解放宁夏的战役在该村鹦鸽嘴打响,364名官兵英勇牺牲、长眠于此。
“这是我们用顽强的毅力接受的一次人生挑战,是一次人生的心灵净化和洗礼,我们以实际行动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获了一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原本对这段历史不熟悉的学生张泽贤,参加完扫墓活动后,不但能讲述当年的事迹,还对扫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刘银娟告诉记者,学校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弱、体质差、怕吃苦,特别是精神缺“钙”等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利用校本教材《永远的红飘带》《成长的足迹》《红色之旅》《百里壮行》等,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每周组织国旗下演讲和在校园广播中突出爱党爱国知识宣传;围绕“弘扬主旋律”开展读书演讲、征文比赛和文艺汇演;每期板报橱窗融入国防建设、军事动态展幅;每逢重大节日、重大事件,邀请专家教授作国防形势报告,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是教师朱丽媛第5次参加扫墓活动。
“第一次参加活动时我才11岁,觉得山好陡、路好远。”朱丽媛说,在老师和同学的搀扶下,她哭着鼻子走完了54公里,收获了友谊,锻炼了毅力。
毕业回到母校工作后,朱丽媛作为老师,带着学生继续扫墓,这次她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这段路不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还考验孩子的恒心。我要求每名学生只能带2瓶水和基本的食物。如果吃饱喝足,怎能体会到革命先烈当年打仗的艰辛?”朱丽媛说,学生扫墓前,还会开展活动中出现的困难预判、任务分工等,大大提高了孩子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浩介绍,2009年4月,为应对甲型H1N1病毒,学校取消第15次任山河之行。但让他们感动的是,2010年春季刚开学,学校就收到不少家长、学生主动要求扫墓的“请愿书”。
“有家长表示,孩子曾经参加过扫墓活动,回来后吃饭不浪费、学习更刻苦了,红色基因已经融入孩子学习生活的点滴中。”任浩感慨地说,这个请求,说明家长和学生对扫墓活动的内涵有了新的认知。(记者 姜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