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年后,“80后”就集体“奔四”了。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可事实上,四十岁对许多人来说充满迷茫、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二十岁时的青春和容颜不复存在,三十岁时的激情与闯劲儿也荡然无存。
四十岁是个很尴尬的年龄,它褪去了年少的轻狂,却没迎来人生的智慧。曾让自己引以为傲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落伍,创业的机会在减少,职场晋升的可能性在下降。竞争力减弱的同时,“80后”把自信也交给了岁月,仿佛忽然间,就陷入了深深的“中年危机”:空虚、迷茫、焦虑,不快乐、不喜欢自己、找不到幸福感。
一个人的幸福感,由现实和预期的符合程度决定。当生活的各个方面遇到了瓶颈,现实远远不如预期,心理上还没调整过来时,我们的挫败感就会非常强烈,这就引起了心理上的危机。中年危机的本质,是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不再能带来价值感,不论是婚姻、家庭、教育、工作、事业,还是个人成长……它的结果,就是既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也不喜欢自己。
所以,中年危机应该是一个重新寻找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感、重新接纳自己和喜欢自己的过程。当你开车回家,熄火后,独自坐在一片黑暗中时,你可以重新问自己一个早该好好回答的问题:“我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提出了人生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享乐主义型”:将快感与幸福等同化,盲目满足眼前的快乐,却从不认真地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第二种是“忙碌奔波型”:认为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必由之路,因此一刻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中,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待,甚至感到绝望。第四种是“感悟幸福型”:不仅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这四种模式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回望,你大多数时候的人生状态是哪一种呢?很明显,幸福不是一种情绪,不是一时的快感,也不单指成功,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
增强幸福感最好的方法,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内在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太忙了,以至于只是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作出反应,却忘了跟自己的内心对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的心声,就无法明智地选择人生的道路”。现在请大家花些时间,问自己一些可以帮助我们作出人生选择的问题: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能给我带来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进行不同的尝试呢?我的内心是不是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我们必须留心去听,倾听我们的内心(情感)和头脑(理智)中不同的声音。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有了能够持续的幸福感,所谓“中年危机”,也便是从灰色地带中寻到了蕴藏着的机遇。(李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银川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