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清晨,50岁的张进敏开始盘点店里的货架。“今天进一些包生菜,调剂一下大家的口味,孩子们喜欢的薯片口味渐渐齐全,老人们爱吃的馒头需要多上点……”接手这家华府万佳超市快一年了,张进敏逐渐从内心接纳了这份细致的工作。
张进敏是河南周口人,去年和丈夫来银川盘了一家便利店经营。店铺不临街,处在一个半封闭的位置,绝大部分的服务对象是溪城华府小区几栋楼的居民。初来乍到、毫无从业经验、商铺位置不佳,张进敏手上的确握着一副“烂牌”——每日的营业额也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疫情之下,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收获了发展,也收获了来自居民源源不断的温暖。
疫情发生后,张进敏就把电话号码贴在关闭的电动伸缩门上,尝试着方便大家购物。没想到,很快就有人打电话预约买东西。再后来,居民们主动要求加小店微信,一种新的购买方式渐渐形成且效果显著:居民通过微信发采购单——张进敏按需配货——按约定时间在大门口交货、付款。“很快就跟大家熟悉了,还减少了接触风险。微信群里的人数一下子增加了60多个,日均营业额也增加了1000到2000元。”
“你一天接触的人多,可要保护好自己啊!我们的新鲜蔬菜全靠你了。”每位进店的客人都要对她千叮咛万嘱咐。
“嫂子,昨天买错了醋,今天我过来换一下。”张进敏不再是“老板”,成了大家的“嫂子、大姐。”
“姐,我要去值班了,你这里有没有手套卖?”一位顾客问。时值2月中旬,口罩、手套等防护物资还紧张,店里仅剩两双塑胶手套,张进敏将一双分给了顾客。没想到几天后,对方将自己的省下来的两个工作口罩分给她戴。她告诉记者:“我感觉自己和小区居民变成了朋友、亲人,和惺惺相惜的战友。”
便利店还成了安抚小区居民心理情绪的前沿阵地。“有馒头吗?今天有豆芽吗?”看着干瘪的货架,很多货不补上来,张进敏只能抱歉地说“没有”。“这时候特别着急啊,大家的情绪也会受到一点影响。”因此,她宁愿早起排5个小时的队进货。现在,随着复工复产步伐的加快,蔬菜水果、馒头、面条、小零食、针头线脑……货架逐渐饱满了起来。
“一个是尽可能提供好的商品,一个是搞好服务。”只有11个月便利店经营经验的张进敏,已经初得新零售时代的要领:让冷冰冰的商品变得温暖起来。(记者 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