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在地下长久的沉寂,被精妙的现代化工工艺打破——以原料之身,经各种管道,从不同出口,蜕变出多样形态。
由此,疫情之下,从煤到口罩的“链接”,并不意外。
作为宁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代表性企业,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批医用口罩及防护服,近日下线。战“疫”紧急转产,源于企业日常可持续发展的积淀。
防疫之战
煤“变”口罩,轻重工业的无缝跨界
时间回溯到2月中旬,防疫物资面临缺口。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像一面镜子,是对企业的一次全面检视。”宝丰能源总裁刘元管说。
仅8小时,宝丰能源高熔指纤维聚丙烯S2040产品下线,经“体检”,各项指标优良。这背后,是团队突破经验缺乏、时间紧迫,没有试错余地的多重考验。这个化学名词,可能对多数人来说很陌生——它可以用来生产无纺布,再加工成口罩。
一份“时间表”,一道煤的化学“方程式”,为防疫物资生产提供有力支援。
2月9日,企业果断决策,一条聚丙烯生产线紧急转产高熔指纤维料聚丙烯S2040。转产关键是降解剂,企业突破当时物流、辅料等“关卡”,辗转协调从外地紧急购入,准时“参战”。
2月12日,公司决定建设口罩及防护服生产车间,在自治区相关部门及宁东管委会全力支持下,从工程设计、设备订货、项目备案、施工人员进场仅用了10天。项目建成后,最高产能将可日产32万只平面耳带式医用口罩、5万只N95口罩、1000套医用防护服。
2月14日,首批S2040产品成功下线,经检测达标。
2月21日,首批1080吨S2040产品,连夜向各地发货支援——1吨高熔指纤维聚丙烯S2040,可制成90万至100万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或20万至25万只N95口罩。
从确定转产到首批产品发货起运,仅用了不到两周时间。
3月22日,首批口罩产品成功下线。
宝丰能源打通以煤替代石油生产高端化工产品的发展路径,将煤炭原料一直延伸至聚烯烃及下游精细化工产品链。“此次布局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生产项目,既是对现有产业链的延伸,也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刘元管说。
复工之战
煤“变”甲醇,重大项目恢复“进度条”
从襄阳到宁东——宝丰能源的项目复工之路,与湖北密切相关。
“化工企业的特点是连续生产,多数员工是本地人,恢复生产基本没有问题,我们坚决落实中央和地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推进有序复工复产,主要困难集中于在建项目的恢复施工。” 刘元管介绍。
原计划2月1日复工的宝丰能源220万吨/年焦炭气化制甲醇项目,正处于关键阶段。然而,项目主力施工单位总部在襄阳,主要施工管理人员都在襄阳。为此,自治区防疫指挥部、襄阳医疗队、宁东管委会作了大量协调保障工作。
3月12日,116名主要施工管理人员安全返回宁东,经过严格的隔离医学观察和健康检测后,于3月下旬全部上岗。
3月27日,90个项目在春天里开工——2020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第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宝丰能源集团高端煤基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建设现场举行。宝丰能源300万吨/年煤焦化多联产项目、三期首套5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位列其中。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经济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此次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工,将有助于自治区稳经济、稳增长、稳就业,为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注入强劲动力。“面对疫情影响,恢复产业链、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是稳定经济的重要举措。”刘元管如是说。
300万吨/年煤焦化多联产项目,一体化程度高,下游产业链配套齐全,对原料煤进行充分利用,盈利能力更强。投产后,公司焦化产能将达到700万吨/年,成为国内产能规模最大的独立焦化企业之一,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三期规划首套5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聚乙烯、聚丙烯产品牌号全覆盖,届时甲醇产能约占全国甲醇总产能的10%,聚烯烃产品产能约占到全国总产能的7%,行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能效之战
煤变“白金”,精细管控“每一克”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循环经济”,是宝丰能源鲜明的标签:上一生产单元的产品直接成为下一生产单元的原料。
如果说煤是能源工厂的“公民”,皮带和管道,就是公交运输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原料通过皮带、管线传输,运距短、效率高、损耗少。公司生产运行成本较同规模企业降低35%以上。
在这里,废水、废渣和废气,也是“资产”。 矿井水经过处理,直接送到洗煤厂,可作为洗煤用水再次利用。
资源及产业链高度一体化,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可用煤代替石油生产近百种高端化工产品,并为向下游精细化工产业拓展延伸提供发展空间。最终将煤炭“吃干榨净”,清洁高效,将“黑炭”变成“白金”。
2019年,化工行业利润普遍下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9年化工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5.6%。而宝丰能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4%;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3%;总资产333亿元,比期初增长24%,净资产234亿元,比期初增长71%。资产质量不断提升,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何以逆势增长?刘元管用一个简单的公式作了回答:收入-成本=利润。
“增收节支。增加收入聚焦‘优’字,即优化生产组织、优化工艺参数、优化生产负荷、优化产品结构。走高端化、差异化路线,加大研发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在原料成本管理上,聚焦‘精’字:精心管理原料煤质量、精心研究配煤方案,精心控制工艺指标。”刘元管介绍。
一个以产能规模化、生产高效化、产品高端化、成本节约化为特质的可循环一体化煤化工龙头企业,特质逐步显现。刘元管说:“建设绿色工厂、智慧工厂,全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作新贡献。”(记者 毛雪皎 时明霞 实习生 马润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