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文物医生炼成记
2019-10-24 07:20:40   
2019-10-24 07:20:40    来源:宁夏日报

  核心提示

  人有生老病死。小病不治,或成大病,病入骨髓,无奈何也,文物亦然。

  宁夏虽没有专门的文物医院,却有一些文物医生。像医院分科室一样,文物修复也分金属、陶瓷、纸制品、纺织品等诸多“科室”,也有“主治医师”。

  年复一年,“主治医师”们面对不同“症状”的文物,拼的是耐心、恒心、细心。

  “三心”一练,亿万斯年。

  文物医生这个行当,马莉一干就是20年。

  从美术专业毕业后,马莉被分配到固原博物馆工作,从讲解员开始逐渐慢慢认识、接触文物。2005年,国家文物局举办培训班,马莉成为学员,正式接触文物修复。在国内外顶级专家的培训中,马莉系统学习文物修复的流程、方法、技术并进行实操。2011年,她从固原博物馆调入宁夏博物馆,从事金属陶瓷器的修复。

  马莉的工作台上,有一个目测直径约0.5米的铁釜。远看不觉特别,走近才发现,这个“庞然大物”是被一点一点拼接起来的,最小的碎块只比指甲盖大一点。

  “没有具体数过,但是上百块碎片是有了,从两年前开始修复,包括除锈、清洗、粘接、补配、做色等多个步骤,最近才基本恢复全貌。”马莉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内,修复的金属类文物以青铜器居多,铁器较少,主要也是因为材质原因,铁器比青铜器更难留存。”

  “这个文物是什么级别?”记者问。“二级文物,但是不管有没有级别,都要一视同仁。”看着面前的鉄釜,马莉的眼神充满母爱。

  金属文物的另一个“疑难杂症”是矫形。“金属文物通常都比较脆,矫形要一点点进行,修复要更加用心。”马莉说。

  锈蚀是金属文物都会面临的“病症”,其中一种粉状锈被称为“青铜癌症”,也是马莉最重视的病症。“这种锈会反复生长,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导致文物本身脆化和粉化,还会传染给其他文物。”马莉对待“青铜癌症”的治疗方案就是,见到“病灶”立刻处理。

  20年来,经马莉“治疗”的金属文物上千件。

  微卷的齐肩短发,黑框眼镜白大褂——34岁的寇淑愉给人的第一印象,仍像在吉林大学就读时,在导师身边进行课题研究的学生。

  在文物医生这个行当里,寇淑愉算是年轻“医师”。即便如此,她也已在陶瓷修复这个“科室”干了5年。用寇淑愉自己的话讲,入博物馆这行,纯属意外。

  13年前的高考,寇淑愉看着刚上线的分数,心里没底。填报志愿时,她思忖再三,在博物馆学专业的后面打了勾。

  这一勾,便牵出了寇淑愉和博物馆的缘分。

  “虽然大学4年一直在认真学习,却谈不上多热爱这门专业。”话虽如此,但寇淑愉在报考研究生时,依旧选择了和博物馆相关的文物保护专业,并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爱上了瓷器修复。

  7年求学,一朝毕业。寇淑愉本想在离家最近的兰州就业,无奈当地就业竞争太过激烈,她将目光转向宁夏及新疆两家投来橄榄枝的博物馆。

  几番衡量,寇淑愉最终选择了宁夏博物馆,凭借专业知识成为一名瓷器修复师。

  对于文物修复的热爱,也始于这里。

  文物修复遵守修旧如旧原则,残缺部位的补缺以原器物为准。如何将残缺破损的瓷器文物恢复原貌,是寇淑愉作为修复师要完成的任务。每年修复10件文物,听上去似乎很悠闲,其中却包含了她大量的心血。

  清洗、粘接、补缺、打底、上色……地下一层的工作室总是静悄悄的。修复陶瓷时,坐在工作台前的寇淑愉格外专注,她手中的瓷片像时间回放般,一片片恢复原状。

  “古陶瓷修复是个还原过程,现在多用高分子材料修复,我的工作更像在做化学实验。”寇淑愉说,作为修复的最后一个环节,上色最难,需要根据器物的不同情况,以喷和涂等方式给缺失部位着色。这个环节要求的不仅是经验,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看,它多漂亮!”她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件修复好的粉彩瓷盖碗。对寇淑愉而言,粘接补配完一批瓷器,等待补配处晾干时是幸福的。年终检查时,将修复好的成品往桌上摆成一排,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也是幸福感。

  这些不经意间的小幸福,是寇淑愉爱上这一行的理由,也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说起宁夏博物馆纺织品和丝织品的修复,杨丽蔚是“独一份”。

  推开办公室的门,对面的操作台上嵌着块铁皮案子,随意摆放着针包、剪刀、镊子、丝线等工具,台灯的白色光柱打在一张正在修复的龙纹图案坐垫上,残缺不全的龙头显得格外零碎,正期待着杨丽蔚为它恢复本来面目。

  坐在操作台前埋头缝补的杨丽蔚坦言,放在10年前,她压根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复师。

  2010年前,杨丽蔚一直在宁夏博物馆保管部工作,虽然也会和纺织品和丝织品文物打交道,但对如何修复可谓是一窍不通。2010年,她参加中日韩合作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养计划,学习纺织品文物修复技术,并在次年转入新成立的文保中心,成为一名纺织品修复师。

  国内有关纺织品文物修复的年代相对较近,能借鉴的经验有限。“宁夏博物馆和布类相关的文物以近现代居多,我能做的就是缝缝补补。”杨丽蔚从针包里抽出一根细如发丝的针,“这是我最趁手的工具。”

  这枚12号针专门用于文物修复,仅比头发丝粗一点。杨丽蔚每次用12号针修补文物时都只能轻轻用力,因为“稍微一使劲针就会弯曲”。

  除了技术外,修补纺织品文物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每当修复一件纺织品时,杨丽蔚都会捏着针,将面前的碎片逐一归位,再将破损的地方加固完成。如此细的针和线既费眼又费手,每当修补完一件文物,杨丽蔚的手指上布满了被针顶出的小孔。

  操作台上还有些“稀奇玩意”——一堆大小不同的磁铁块。杨丽蔚很快揭晓了答案,原来,磁铁块用于固定文物。“修补都需要用到。”杨丽蔚说,修复强度低些的文物,就会用沙包取代磁铁块。

  天衣有缝,巧手来补。入行近10年,杨丽蔚经手了大大小小30余件纺织品文物,既有西夏时期的残片和民俗相关的服饰,也有革命年代的旗帜。在外行人看来,面对一堆“破烂”穿针引线,是相当枯燥且无趣的事。但对于杨丽蔚来说,让这些重见天日的文物恢复当年风采,其实是很有趣的过程。

  “每件文物都有它的故事。如何用技术将这些出土的纺织品文物修复还原,可以在世人面前诉说它们的故事,就是我们修复师存在的意义。”杨丽蔚说。

  如果说其他修复室因为文物存在还有些许文化气息,王艳玲所在的检测室则更像个实验室。

  “科学检测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比如青铜锈有害还是无害,彩绘颜料的成分都需要科学检测来完成。”王艳玲说,只有经过科学检测,才能确定文物保护方案,让文物修复有据可循。

  文物征集过程中,鉴定也是很重要的一环,需要将传统鉴定和科学检测结合起来,物质和元素不会撒谎。”对王艳玲而言,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红外线光谱仪等名字拗口的仪器都是她用来鉴定文物的“法宝”。

  X射线荧光光谱仪主要针对文物表面进行化学元素成分无损分析,以此判定文物真假。这种方式以保护为主,不会造成人为损坏。“像对青铜器的检测,就是通过比较铜、锡、铝等三元合金成分的配比,以确定文物的年代。”王艳玲说,以前鉴别文物,大多从纹饰、形状等方面入手,如今高科技的加入,让文物鉴定越来越精确。

  王艳玲还记得前些年,宁夏博物馆准备征集一件文物,从纹饰来看,和持有人说的年代很近,真假难辨。但经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一测,元素成分完全不对,赝品现了形。

  激光拉曼光谱仪也是文物保护前的手段之一,通过散射光谱来确定文物分子结构。“现在的文物保护通常会用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两种以上的仪器相互验证,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王艳玲说。

  青铜器的锈蚀种类、瓷胎土的成分、木器的含水率等都可以借助仪器判断。哪些锈剔除哪些锈保留、用什么样的矿物颜料修复、选择哪些更接近的木材来补缺……仪器会给出最接近的“答案”。王艳玲说,自己就好比是做B超、CT等检查的医生,只有先用科学仪器检测出文物“症状”,后续修复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这些年各地都在提倡让文物“活”起来,在王艳玲看来,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进行结合,不论是保护还是征集,都可以让文物最大程度地展现其价值,重现风采。这也是她和其他修复师共同的心愿和为之努力的方向。(记者 张 唯 李 徽 文/图)

<p>  马莉在修复铁釜。</p>

马莉在修复铁釜。

<p>  寇淑愉在为文物做病害图。</p>

寇淑愉在为文物做病害图。

<p>  杨丽蔚在修复龙纹图案座垫。</p>

杨丽蔚在修复龙纹图案座垫。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石卿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