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百年正是国泰民安
2021-01-19 09:06:22   
2021-01-19 09:06:22    来源:宁夏日报

  郑江(左二)和家人。

  近日,我们到百岁老人郑江家时,他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等着我们。阳光铺洒进来,身着鲜亮唐装的他精神矍铄。

  重孙女刚过两岁,看到我们进门,溜到电视机柜子上坐下,一会又爬到茶几上写写画画。

  老人有四儿三女,四世同堂,32口人。

  采访时,老人耳朵听不见,记忆也支离破碎,儿子郑天朋和孙女给我们当“翻译”。

  1920年,郑江出生在贺兰县丰登乡,13岁前,一直给地主放牛羊,“没粮食,要去挖苦苦菜充饥……那时的冬天,真是冰冻三尺,借做了饭的余热,才能暖和暖和……住的是低矮的棚子,手一抬就摸到房梁。”他断断续续地回忆着百年往事。

  老人忘不了“手一抬就摸到房梁”的低矮棚子,如今住的房子有118平方米。

  老人住在吴忠市利通区南面一个新开发的小区,2018年他随三儿子郑天朋一家从吴忠仪表厂老家属院搬过来,老房子不到60平方米。

  13岁时,他逃荒要饭到银川城,到同福居饭馆打杂,学着炒菜做面。

  自从来了共产党,穷苦的人民见了太阳。

  1949年9月23日,银川解放。郑江这时28岁,因为有觉悟、人勤快、能吃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还记得,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是解放军队伍里的黑文义。

  “解放前,我的名字叫李保、小保,那意思是跑堂的。入党时,才叫了郑江。”他说。

  他一家人的新生活也从这时开始。

  1953年,郑江成为吴忠面粉厂工人。他特别能吃苦,一次扛5袋25公斤的面袋子,或1个100公斤的麻袋。一次胳膊脱臼了,依然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

  1965年,到吴忠仪表厂食堂当厨师。

  “他很少顾家,在吴忠仪表厂上班时,五儿子发高烧,他顾不上带着娃娃去医院看病,儿子落下了残疾。”“在单位背麻袋时,他的胳膊受了伤,还不离开岗位。”儿女们记得,母亲常给他们告父亲的“状”。

  34岁的孙女郑珂记得,奶奶2018年离世前,84岁的她还“透露”了爷爷上世纪60年代“低标准”时,常把省吃俭用下来的一点面粉“平分”给陈袁滩的王丰元和姓胡的两家熟人,接济可怜的孩子们。

  郑江96岁前,还能从二楼下去,和楼下的老党员哈广江在吴忠仪表家属院的院子里聊天,经常一起参加党组织的活动。

  三个孩子在吴忠仪表厂上班,他常安顿的话是:“娃娃,刮风下雨,单位上的事情要干好。”子女们深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大家说起“老郑家的娃娃”,都竖起大拇指。

  郑江已经是四世同堂了,不少儿孙们在外地工作、生活。

  “刚到吴忠利通区时,就一条小街道,现在城市发展快得很。这里原来都是湖。”老人感叹。

  郑天朋告诉记者,老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现在好,国泰民安”。

  “早上鸡蛋、牛奶,中午米饭、晚上面条,老人吃饭规律,身体好,心情好。”三儿媳李彩霞说,“老人现在自己能下地,在屋子里转悠。”

  往事悠悠,老人说的最多的话是:“现在好,坐在家里国家给钱……小时候不知道咋那么苦。”

  百年人生,沧桑巨变。而他的晚年,正是国泰民安。(记者 张国长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