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给1万多人创造就业机会
闽商陈德启:贺兰山下新梦想
2021-05-29 08:14:30   
2021-05-29 08:14:30    来源:宁夏日报

  出银川向西南30多公里,就到了位于贺兰山脚下的贺兰神(宁夏)国际葡萄酒庄有限公司的葡萄种植和酿造基地,放眼望去,草木葱茏,绿意纵横。谁能想到,2007年,这里还是一片戈壁滩。

  那一年,福建籍商人陈德启作为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的闽商代表到宁夏考察时,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凄厉的北风卷起砂石扑在脸上一阵生疼,但陈德启最终还是做了一个决定:花2亿元买下这片10万亩戈壁滩。

  一片哗然,多少人质疑他“脑子进水”,这片戈壁滩能干什么?

  种葡萄!

  彼时,宁夏的酿酒葡萄种植虽在起步阶段,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条件深深吸引了陈德启,“我要在这里种植葡萄,把这片土地开发出来。”

  陈德启毅然将手中原有的生意交给儿子,自己卷起裤脚,戴上草帽,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从零开始,学培苗技术,引进滴灌系统,带着员工们一起平地、推地、防风固沙,琢磨如何在戈壁滩上打井找水源、如何拉起线路通上电。

  葡萄园边的一块平地上,搭着几排白色的简易板房。过去10多年来,其中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一直是陈德启的卧室。

  由于缺水,改善、再造生态,成为陈德启种葡萄之前的头等大事。他带着团队先推平了5万亩土地,把大块砂石捡出去,把土地划分为若干块,接着再种下一棵一棵白杨树。

  到2012年,陈德启已经开发出了数千亩地的葡萄园。

  同一年,闽宁镇陆续搬迁安置了来自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13个乡镇的移民1900多户,成立了原隆村。

  葡萄园的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也带动了附近闽宁镇的移民实现就业。14年间,当地先后有3000多名农户在陈德启的葡萄园里解决了就业问题,杨成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52岁的杨成是2012年5月从隆德县移民至闽宁镇原隆村的。迁来当年,杨成就进入贺兰神酒庄干起了电工,“第一个月我就拿到近3000元的工资,这是我这辈子头一次一次性领到这么多工资。”

  2013年,杨成将媳妇介绍到酒庄干保洁,不用四处打零工,每月也能按时领到近3000元工资。

  2017年,杨成的儿子也进入贺兰神酒庄开起了挖掘机,月薪超过5000元。

  “在老家时,要么靠天吃饭,要么外出打零工,一年下来家庭总收入也就一万多元。如今,我们一家三口年收入能过10万元,不仅不用为生计发愁,还买了私家车,这可是过去在老家想都不敢想的事。”

  在贺兰神酒庄,更多和杨成一样的移民户同陈德启一起劳动,一起见证着戈壁滩的变迁,也一起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我们做企业不仅要投资赚钱,更要为当地老百姓造福。”陈德启告诉记者,公司最初招聘的员工中不少都是来自闽宁镇原隆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酒庄工作后,他们的月收入都超过3000元。只要愿意学,公司还安排免费培训,掌握技术的工人月收入可达5000元。

  如今,昔日的戈壁滩成为富有生机的绿洲,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成为防风挡沙的屏障,4万亩酿酒葡萄茁壮成长。陈德启又邀请专家研发酿酒技术,推出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目前,贺兰神酒庄葡萄酒年产值超过10亿元。

  然而,在陈德启眼中,这还只是一个开始。“等我的10万亩葡萄产业园开发完,建成一座多功能葡萄小镇,预计能给当地1万多人带来就业机会。”

  从福建到宁夏投资,弹指一挥间,已过14年。陈德启收获的不仅是自己亲手建起的万亩葡萄产业园,更有带动当地群众走向小康生活的梦想。(记者 王婧雅)

【编辑】:杨兆莲
【责任编辑】:杨兆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