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一滴黄河水 一段宁夏事
2022-03-07 16:53:09   
2022-03-07 16:53:09    来源:银川晚报

  黄河水滋润着银川这片土地。记者 李靖 摄


  黄河水经由这些小渠,流淌进了桂南村的田地。

  桂南村村民余立军正在耙地准备种菜。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刘旭卓摄

  3月2日,在贺兰县常信乡桂南村,55岁的村民侯圣羽正在自家田里播种小麦,随着犁铧翻飞,一粒粒小麦种子被埋进土里。一个多月后,春灌的黄河水,将由桂南村东边的唐徕渠支渠流进这块田地,滋润每一棵麦苗。

  此时,在桂南村西南7公里的地方,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以下简称“展示中心”)正在建设,工程完工后,这处展示宁夏引黄古灌区的窗口,将向世界讲述每一滴黄河水流进宁夏平原的生动故事。

  “河、山、沙、田”的意象

  展示中心位于贺兰县丰庆西路跨唐徕渠处东北角,紧挨唐徕渠满达桥节制闸而建。这几天,唐徕渠管理处满达桥管理所所长沈占宏很忙。按照规划,展示中心要和满达桥节制闸连成一体,所以节制闸旁的满达桥管理所,也要搬迁,而展示中心周围的绿化事宜,也需他配合完成。尽管很忙,但沈占宏看上去满面春风,他笑言:“这是一件大事,很高兴能有这样的展示中心,向世界完整、系统地展示我们宁夏的引黄古灌区。”

  目前的展示中心,依然在建设中,不过,从效果图来看,整座建筑有“黄河水”流淌的样子,也有黄沙和土地的色彩。自治区水利厅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规划设计遵循“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的地域文化特色,园林景观小品、铺装材料及植物材料的选择与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及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结合对宁夏古灌区自然特征中“河、山、沙、田”元素的提取,在设计中通过建筑、环境、景观等综合手法营造出“宁夏山水”的意象,通过空间形体、虚实结合形成山峦起伏、水流跌宕的形象,展示出黄河奔涌向前,润泽万亩良田的水利灌溉理念。

  一个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展示中心选址满达桥节制闸旁,用意很深。满达桥节制闸是唐徕渠上的一处重要节点,而唐徕渠又是宁夏引黄灌溉的一条代表性渠流。自治区水利厅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满达桥节制闸已有600年历史,考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需要具备原真性、完整性、可持续性、交通便利等因素,展示中心最终选定此处。

  87岁的宁夏地理专家汪一鸣很关心项目的进展,他感慨地说,这座展示中心,就是宁夏引黄古灌区向世界展示的窗口。2017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执行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并授牌时,汪一鸣就异常激动地说:“这里的水利能跟都江堰媲美。”但他曾经也遗憾地说,对于宁夏引黄古灌区和宁夏水利成果的展示,只有体量不大的宁夏水利博物馆。如今,有了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就可以完整、系统地展示宁夏引黄古灌区,展示宁夏水利成果。

  自治区水利厅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这里将整合展示与河流文明相关的灌溉工程和农耕文化,突出展示世界河流文化,从而引发人们对水与文明起源、与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它是承载河流文明互鉴的“窗口”,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的典范。

  链接

  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内部展示内容涵盖自然、历史、科技等综合方面。展陈空间面积4450平方米,配套交流教育、服务设施、藏品研究、后勤管理、设备机房五类辅助功能用房,总建筑面积为9901平方米。功能为保护传承、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及文化研究,是具有开放共享及体验性的城市公共文化建筑。(记者 刘旭卓)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